环境风作用下离散燃料火蔓延的实验与机理研究

来源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uangmingkoxiulu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离散燃料火蔓延是指在空间离散分布的可燃物上发生的火蔓延现象,常见于草地、灌木丛等野外火灾中。前人通过顺风离散燃料火蔓延实验研究,获得了火蔓延速率(ROS)与影响参数(如环境风速、燃料床载荷等)的相关关系,并从流动、传热、燃料升温过程等角度分析,强调了表面对流在燃料预热过程中的重要作用。然而以往研究中,对于环境风和植被属性等关键参数对离散燃料火蔓延行为的影响的理解不够充分,忽视了燃料床内部的传热过程,影响野外火灾预测工具的准确性。因此,本文系统开展离散燃料火蔓延的实验与机理研究,深入探究野外火灾中不同参数对离散燃料火蔓延的影响规律,分析离散燃料火蔓延的传热机理。由于野外离散燃料火蔓延行为主要受到燃料分布特征以及环境风速的显著影响,因此本文特别关注燃料床结构特征、环境风速对离散燃料火蔓延的影响。为此,本文采用激光切割的硬纸板作为离散燃料,在大型燃烧风洞中开展了不同风速(1.0-5.2 m·s-1)、填充比(0.014-0.054)、燃料床深度(4-20 cm)条件下的顺风火蔓延实验,通过温度、流速、热流测量以及图像处理等方法获得火蔓延的特征参数、流场以及热流分布数据。在此基础上,利用实验和理论分析相结合的方法揭示了火蔓延动力学行为规律和火前传热机理。本文主要的研究结果为:1.分析了燃料床填充比和深度对离散燃料火蔓延的影响。实验发现,燃料床填充比的增加会导致火蔓延速率先增大后减小。热流测量结果表明,辐射控制着火焰远场区的表面传热,而对流加热在火焰近场区起重要作用。在低填充比条件下,表面传热(指燃料床上表面所接受的传热)增强促进了火蔓延速率的增大;在高填充比条件下,表面传热变化不明显,但表面辐射比表面对流传递更多能量,火蔓延速率的减少主要归因于以辐射主导的内部传热(指单个燃料两侧接受的传热)的减小。此外,火焰滞留时间在火蔓延能够发生时随填充比的增大而线性增加。另一方面,燃料床深度的影响研究表明,当无量纲燃料床深度小于临界值(本文条件下为1.09)时不能发生火蔓延。随着无量纲燃料床深度的进一步增加,火焰长度呈线性增加,而火蔓延速率主要由于表面传热的增加而表现出上升趋势。结合填充比和燃料床深度的影响机理,本文提出一个新的燃料床结构因子β/δ,相比于燃料床载荷,可更准确地解释火蔓延速率随燃料床结构的变化趋势。2.分析了环境风速对离散燃料火蔓延的影响。随着风速的增加,火焰从浮力控制的抬升火焰逐渐转变为风驱动的附着火焰,火前锋面从三维峰谷结构转变为具有均匀高度的火焰面,火线从类抛物线形转变为倒V形。同时,火焰在竖直方向上的脉动性逐渐减弱,向前的脉动频率增加,St-Fr的相关性表明火焰向前的脉动行为主要是由浮力不稳定性引起。火前锋形态的转变使得火前锋在近场(本文条件下为50cm)范围内对燃料床宽度方向上的燃料传热分布不均匀。此外,火前热流的测量结果表明,火前预热范围随着风速的增加逐渐增大,在高风速下形成的附着火焰对位于远场区的燃料持续预热。3.分析了环境风速和填充比对离散燃料火蔓延的综合影响。燃料床填充比和环境风速共同影响下,离散燃料火蔓延过程中单个燃料的点燃表现出两种不同模式:(1)在低风速和低填充比下,燃料床内倾斜的火焰前缘部分接触并点燃燃料;(2)随着风速或填充比的增加,峰谷结构中的谷结构火焰会间歇性地接触并点燃燃料。火蔓延速率在风速低于临界值(本文条件下为1.5m·s-1)时随填充比的增大先增大后减小,受风速的影响较弱;当风速高于临界值时,随填充比的增大而减小,无量纲火蔓延速率随风速线性增加。火前锋特征长度(指火前锋在浅层燃料床中的蔓延距离)在填充比较低时随风速增大而增大,在填充比较高时,随风速先波动后增大。此外,不同燃料床填充比和风速下峰谷结构火前锋能否稳定形成,将显著影响燃料床表面和内部流速的变化规律,而所有实验条件下火前锋附近的内部流速都会增加。基于流速数据计算的内部对流传热结果表明,增加的风速使得低填充比燃料床中的内部对流有增加趋势,而高填充比燃料床中的内部对流无明显变化。
其他文献
纳米孪晶结构金属(Nanotwinnedmetals)拥有优异的综合力学性能,例如高的强度、良好的塑性和加工硬化能力、优异的疲劳和断裂抗力等。这些优异的性能主要得益于其内部复杂的孪晶界-位错反应。近来,通过将纳米孪晶作为一种特殊的强/韧化组分引入到纳米晶或粗晶基体中,已成功实现多种金属或合金的强/韧化。然而,与纳米孪晶取向相关的强/韧化行为仍然未知。纳米孪晶作为一种典型的二维层片结构,即较大的孪晶
学位
先进航空发动机推重比和热效率的不断提升,对发动机关键热端部件所用材料的承温能力和高温服役稳定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以国内航空发动机斜支板承力框架为例,该部件面临着现役材料承温能力不足以及引进国外材料制备困难等难题,为此,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研发了一种承温能力达到750℃的镍基铸造高温合金K4750。由于部件需要长时间承受高温、复杂应力的交互作用,K4750合金必须兼具优异的高温强度和长期使用性能稳定
学位
冲刷腐蚀是材料表面与腐蚀性流体之间由于高速相对运动而引起的材料损伤现象,是力学冲刷和电化学腐蚀协同作用的结果。复杂的损伤机理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冲刷腐蚀问题的解决。钝性材料的冲刷腐蚀损伤普遍存在临界流速现象,只要流速超过某一临界值,材料的冲刷腐蚀损伤就会急剧增大。临界流速不仅是冲刷腐蚀损伤由轻到重的分水岭,更是损伤机制的转折点。因此,深入探究临界流速现象可以为解决复杂的冲刷腐蚀问题提供新的突破口。本
学位
蒸汽发生器用690合金传热管的性能可靠性和质量稳定性是压水堆(pressurized water reactors,PWRs)核电站安全运行的重要保障,而碳化物析出控制是690合金传热管获得均质显微组织和良好力学性能与耐蚀性能的关键。本文以工程化量级3吨大尺寸690合金电渣锭的变形组织控制为背景,针对690合金在连续冷却过程中出现的枝晶状碳化物及其析出演化行为进行了系统研究,详细讨论了枝晶状碳化物
学位
软X射线三维纳米断层成像技术在生物学、医学、材料科学等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细胞中的水对水窗波段的软X射线吸收弱,而有机物中的碳、氮等元素对其的吸收强,所以有机物在软X射线成像中具有较高的吸收衬度。因此仅需快速冷冻细胞,即可对其进行软X射线显微成像,得到完整的亚细胞结构。因此软X射线显微镜非常适合对含水细胞成像。软X射线断层成像技术通过采集多角度的吸收衬度投影图像,利用图像重建技术,重建得到细胞的三
学位
离子轰击技术是一种产生大面积自组织纳米结构的方法,具有经济、高效的特点。利用此方法制备的高线密度的准周期纳米波纹结构模板,在同步辐射、材料和生物等领域具有相当的应用潜力。提高自组织纳米结构的有序程度是此领域研究的重点和难点。目前,利用常规光刻技术制备周期性预制图形引导自组织纳米结构生长的方法,加工成本高、制作效率低,与离子轰击方法的兼容性仍需提高。因此,本文提出了利用离子轰击双层系统提高自组织纳米
学位
由于不锈钢具有良好的力学性能、机械加工性能和耐腐蚀性,被广泛应用于家庭用品、汽车配件、石油化工、海洋船舶、核电工业等行业。其中优异的耐腐蚀性主要取决于材料本身的结构和其表面纳米级的超薄钝化膜。钝化膜与各类局部腐蚀(如:点蚀、缝隙腐蚀、晶间腐蚀、应力腐蚀开裂和腐蚀疲劳等)的萌生具有直接的关系。对钝化膜的化学组成,结构以及在腐蚀环境中的结构演变的研究是理解钝化膜破坏机制的关键,是建立钝化膜结构与其宏观
学位
双连续结构金属材料是一种两相互相贯通而且连续的合金材料,具备高韧性、抗蠕变等许多优异力学性能,而受到研究者的广泛关注。如果把双连续结构金属材料中的一相做选择性腐蚀,我们可以获得另一种相的开孔多孔材料。多孔材料由于具有许多优秀的力学、物理和化学特性,可被广泛的用于各种承载结构和功能应用中,因而受到大家的关注。在近些年来,液态金属脱合金(Liquidmetaldealloying,LMD)已经逐渐发展
学位
强关联过渡金属氧化物(TMOs)中一般都存在电荷、自旋、轨道和晶格等自由度之间复杂的耦合和竞争,从而表现出许多独特的宏观物性,如金属-绝缘相变、高温超导、拓扑绝缘态等。作为一种典型的TMOs材料,二氧化钒(VO2)在68℃附近会发生显著的金属-绝缘相变(MIT),并伴随着电导率、红外透射率和磁学等性质的巨大变化。这一独特的MIT行为,使VO2相变材料在超快光电开关、神经元计算、阻变存储、微致动器和
学位
作为第二次量子革命背后的核心科学之一,量子信息长久以来的一个中心目标便是构建大尺度的量子通信网络。量子力学基本原理在保证了量子通信相对于传统通信极高安全性的同时,也使得量子信号无法像经典信号那样通过复制增强,极大地限制了量子通信距离的增加。目前,光纤中量子密钥分发的最远距离大约在八百公里。为解决单光子信号在信道中随通信距离增加的指数衰减问题,进一步拓展量子网络距离,量子中继方案应运而生。量子存储器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