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辈群体对中等职业学校学生社会化影响的个案研究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ukuiyuxi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人的一生就是一个社会化的过程。中等职业学校的学生处于青少年阶段,在这个阶段,他们的身心发展逐步走向成熟,他们之间在共同经历、共同情感、共同爱好、共同观点或共同心理的基础上形成了同辈群体。同辈群体是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学习生活中的一种客观存在,他们的交往互动对其社会化产生了不可替代和不可忽视的影响。然而,在我们当今的教育环境中,教育工作者对其认识和重视程度还很不足。本文以质的研究方法为指导,以中等职业学校学生社会化为主题,以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同辈群体交往为角度,就同辈群体对中等职业学校学生社会化的影响进行了实证研究。通过对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同辈群体对其个体成员社会化的影响研究,从而发现问题,期望能对中等职业学校学生的教育给出一定的建设性建议,为他们的社会化创造更好的环境,使他们的社会化过程变的健全和完善。本文首先对本研究的研究缘由、目的和意义进行了阐述,并对相关文献进行了梳理,综合国内外学者从不同角度给出的定义,对社会化、同辈群体的概念进行了界定。在此基础上,详细介绍了本研究的实施过程,包括研究方法的说明、研究对象和场域的确定、进入现场的方法、研究资料的收集,处理以及成文的方式。其次,本文详尽的描述了中等职业学校在校学生同辈群体的类型和表现,阐述了同辈群体的特点,分析了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同辈群体形成的原因,以及同辈群体对中等职业学校学生社会化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同辈群体主要有求知型、娱乐型、邻近型、越轨型四种群体;在群体的交往互动中,他们表现出了场景性、开放性、互动性、从众性等特点;他们的形成原因主要是“千金易得,知音难求”的同辈群体自身的关系、“道不同,不相为谋的”师生关系以及“时光流水去,隔代无知音”的家庭成员关系;研究发现,同辈群体对中等职业学校学生社会化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同辈群体对其生活技能、规范的社会化影响、同辈群体对其道德社会化的影响、同辈群体对其性别角色社会化的影响、同辈群体对其心理素质社会化的影响等四个方面,这些影响有积极的方面,同时也有消极的方面。针对同辈群体对中等职业学校学生社会化的影响的消极方面本文提出了一系列教育对策:家庭方面应该营造良好的家庭教育方式、创设和谐家庭氛围;学校方面应该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加强对群体核心人物的重点教育、加强道德教育建设;社会方面应建立社区教育意识、优化社区教育环境、加强社区文明建设。教育者应该从学校、家庭、社会三方面入手,形成合力,引导同辈群体健康成长,从而使同辈群体在交往互动中发挥他们的相互促进作用,避免同辈群体所带来的不良影响。最后本文对研究信度、效度、推广度以及研究伦理做了思考,并指出了本研究的不足以及后续研究的展望。
其他文献
目的应用实时荧光定量PCR快速检测登革热病毒感染。方法采集疑似登革热患者血清,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登革热病毒,同时采用ELISA检测血清登革热IgM抗体。结果患者发病第7d
本文介绍了几种耐热、阻燃环氧树脂及固化剂的合成,利用各种表征手段对其固化物性能进行了研究,讨论了固化物性能同环氧树脂或固化剂结构之间的关系,并对其中部分固化体系的
随着近年来对大江大河防汛能力的提升,山洪灾害防治已经成为洪灾防治中最重要的问题,由于山区洪水来势猛、水量集中、暴涨暴落等特点,因此对其进行防治、预警预报一直是防洪
来自中建材报的消息,《湖北省"十三五"建筑节能与绿色建筑发展规划》(以下简称《规划》)发布,预计到2020年,湖北省将新增节能建筑2.2亿m~2,城镇新建建筑能效水平比2015年提升20%
<正>人见如初最美,字使初造最确。人教版历史必修二第13课《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的教学,可以通过提高学生对标题关键字的敏感性完成知识结构的构建,既可培养学生对文字
氨制冷压力管道保冷层的施工质量是保证制冷效果、管道防腐的关键,也是保证节能的关键。采用红外热成像和X射线数字成像技术相结合的方法对在用制冷压力管道进行检验时,发现
师生关系是教育取得理想效果,学生健康成长的必要保证,但是近年来研究生师生教育关系的功利化、机械化,心理关系的疏离冷漠,伦理关系的失范却给研究生发展带来了负面影响。追
<正>我校自2009年建校以来,甘将心血化时雨,润出桃花一片红。学校在区教育局各级领导的重视和关怀下,大力发展英语特色教育,引领学校品牌建设取得了丰硕、喜人的成果。特别是
<正>食品检测分析仪的常见应用及功能质谱分析。用电流将被检测的食品样品进行轰击,之后将轰击之后形成的食品样品正离子碎片用图谱进行定量,之后将结果记录下来。食品样品中
唯物史观的出发点问题是指唯物史观的整个逻辑体系从哪里开始论述的问题。对唯物史观出发点的理解不同,对其整个逻辑体系的把握和安排也大不一样。马克思恩格斯将“现实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