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人地关系的自然文化遗产保护与开发—以三江并流区为例

来源 :云南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uocheng224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云南省西北部的丽江市、迪庆藏族自治州、怒江傈僳族自治州行政区内的3条大江(怒江、澜沧江、金沙江)因并流而行即称"三江并流"."三江并流"在2003年,以中国唯一全部符合世界自然遗产四条标准的保护区,顺利列入《世界遗产名录》为对三江并流区世界自然文化遗产保护与开发提供相关的理论支持,该文从人地关系理论出发,试图就遗产地的人地关系特征进行初步的剖解,发现人地关系对遗产的作用机制,找出遗产人地关系冲突之所在,最终在遗产地不同人地关系类型下,提出遗产的可持续发展对策.在对人地关系类型进行划分时,除了定性的对遗产地人地关系进描述外,更主要的是在人地关系衡量指标建立的基础上,采用数理统计方法,对遗产地人地关系类型进行定量划分,将三江并流区人地关系类型划分为七个类型,最后在所划分类型的基础上,结合三江并流区遗产八大核心片区的区划,提出了三江并流区遗产开发保护的总体对策,然后,就所划分出的七个类型,进行分类探讨,根据七类地区的不同的人地关系特征,有针对性的提出了遗产保护开发对策.这将对于三江并流区世界遗产的分级、分区保护提供理论支持.论文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是该文的导论.就中国自然文化遗产保护与开发中存在的问题、国内外自然文化遗产研究的综述,及该文研究的意义进行了说明.第二部分是该文的理论与方法.这一部分在对人地关系理论及人地关系与遗产作用机制的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人地关系类型划分的指导思想、原则,并结合已有数据资料,建立人地关系衡量指标体系,最后,就人地关系类型划分的数理方法进行了介绍.第三部分是论文的实证研究.结合三江并流区人地关系的结构特点,设计三江并流区人地关系类型划分的指标体系,在指标设计的基础,应数理统计中的因子分析和层次聚类法,对三江并流区人地关系类型进行了划分,在人地关系类型划分的基础上,结合三江并流区遗产核心与非核心区的区划,就七类不同人地关系类型下的遗产开发与保护对策进行了分析.第四部分对该文研究中存的不足以及需改进之处进行了总结.该文理论上显著特点之一,是将人地关系理论引入到遗产保护与开发的理论研究中,从人地关系角度探讨遗产问题;方法上突出特点则是着力构建人地关系度量指标体系,并应用定量分析的方法,对人地关系进行类型划分,最后提出了不同人地关系类型遗产的保护开发对策.
其他文献
DEM是地理信息科学领域的重要数据之一,在数字地形分析、数字流域分析和三维地表显示等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随着数据获取技术和DEM应用领域的不断发展,对大区域、高分辨率DEM
在卫星,特别是我国对地观测卫星以及传统胶片航空遥感不足以满足地理空间数据的巨大需求情况下,发展自主、综合集成的航空数字遥感系统,以创新实现超越,将能保证我国各行各业对空
当前以追求人与自然和谐为目标的生态化运动正在全球范围内展开,并且向多方面渗透.城市已由追求单纯静止的优美的自然环境趋向于更新的全面的生态化.生态城市的建设已成为人
三维城市视景仿真技术一直是地理信息系统和虚拟现实技术应用的一个研究热点,近几年“数字地球”概念的提出和“数字城市”建设的兴起,加速了该技术的发展。本文以当前的地理信
该文认为城市地价动态监测体系具有逻辑维、空间维和时间维的三维结构.逻辑维是关于监测体系的基本界定,包括基本原理、基本概念、基本方法和监测体系建设实施方案等.空间维
中国山水画的历史悠久,文脉长远,几千年来延绵不断,并在不同阶段表现出不同的精神品格。老子宣称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要求见素抱朴,回归自然。庄子说天与人一也,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人文地理学发展出现了从"科学主义"的人文地理向"人本主义"的人文地理学转变的总趋势.与此同时,行为地理学方法论伴随着地理学的多元化和社会科学化出现了
城市化作为一种社会经济现象,倍受人们的关注,城市化的从根本上来说就是农业人口转为非农人口的过程。城市化与经济发展以及与城市土地利用的关系,构成了城市化目前城市问题研究
第一部分分析地图学与GIS发展的方向和主要问题,信息时代新技术对地图学发展的影响以及对认知科学的需求,指出地理环境的空间认知研究是解决GIS发展问题的一个途径,然后对其
本文在回顾了我国城市土地供给制度演变历程的基础上,初步提出了我国城市土地供给制度绩效评价的指标体系,并以南京市为例,对其城市土地供给制度的绩效进行了综合评价。 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