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ranslator's Identity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ranslation Ethics-A Case Study of Zhu Shenghao&#

来源 :西安理工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anjiawei200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经济全球化的不断发展,使国与国之间的交流日益频繁和深入,翻译活动的重要性也益发凸显。作为翻译活动的一个重要主体-译者,对于译文、译作的最终生成,翻译质量的高低起到决定性的作用。始于上世纪80年代的西方翻译伦理研究,为翻译研究开辟了新的视角,译者伦理是翻译伦理研究不可忽略的重点之一。本文从伦理学的基本范畴入手,以切斯特曼个人伦理和职业伦理为指导,同时尝试引入社会伦理,从个人、社会、职业伦理三方面探讨影响译者及其翻译活动的因素,以及译者身份在三种不同角度的体现。以朱生豪本人及其翻译活动为个案,从伦理的角度把握他的翻译思想、翻译原则、翻译策略,探讨他本人作为译者在译莎活动中所体现出的身份,对于提高译文质量大有裨益。
   本文共分五章。第一章引言部分,介绍本文研究意义、译者身份研究以及朱生豪相关研究的文献回顾及论文结构。第二章阐明论文研究的理论背景,回顾了中西方翻译伦理观的研究现状,并从个体伦理、社会伦理、职业伦理三方面探讨影响译者身份的因素及其体现出的不同身份。第三章是对朱生豪本人及其翻译莎士比亚戏剧全集活动的概述。第四章从个体伦理、社会伦理及职业角度探讨朱生豪本人所体现的不同伦理身份及其对译莎活动的影响。第五章在对本文总结的基础之上,指出研究的不足之处和今后研究建议。
其他文献
期刊
学位
学位
学位
学位
当前,汉英语码转换现象在人们日常生活中非常普遍。随着网络科技的快速发展,中国网民在网络交际中也经常进行汉英语码转换。因此,本文运用Verschueren的语言顺应论和于国栋的语言顺应模式,从一个较新的语用学角度来分析网络语言中汉英语码转换这一普遍而又特殊的语言现象。  基于语言顺应模式,文章主要探寻中国网民在网络语言中进行汉英语码转换的动机,即顺应语言现实,顺应社会规约,顺应心理动机。除此之外,通
学位
学位
期刊
中式英语,顾名思义,是一种受到汉语各个层面影响而导致的不标准的汉语式英语。中式英语在中国学习者学习的过程中频繁的出现,尤其是非英语专业的大学生,是中国学生学习英语过程中遇到的最大难题之一。  中国学生如果要克服中式英语就必须对中式英语有一个深刻的了解,并且从其产生的原因和生成机制上入手,对其生成的中式英语进行进一步的分析。对于中式英语的产生,很多学者给出了不同的看法,其中研究最多的就是二语习得理论
学位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