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墓结构和随葬釉陶器的类型及其变迁

来源 :北京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intelchi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汉代经历400余年,疆域辽阔,人口殷盛,是中国历史发展进程中的一个重要阶段。截止目前,汉墓的发掘数以万计。本文就已发表的汉墓资料进行了全面的整理,总结了汉墓整体分布的阶段性变化,并结合历史文献对其历史背景进行了考察,提出了汉墓分布中的“旧区”和“新区”问题,并对汉墓分布扩大过程中所呈现出的“突变”与“渐变”模式、不同区域之间的汉墓消长变化等进行了分析,揭示出随着汉统一疆域的扩大,汉文化广泛传播的事实。在系统整理的基础上,本文的研究分为两大部分进行:  一是关于汉墓结构的类型及其区域变迁。本文对汉墓的结构类型进行了分类,全面梳理了包括木椁墓、空心砖墓、砖室墓、石室墓、砖石合构墓、土洞墓等在内的各类汉墓的空间分布状况,就各类墓葬的区域特征及其空间分布的变迁进行了探讨,并首次系统地绘制了相应的空间分布图。从宏观角度提出了将汉墓分为五大区域的划分方案,总结了各区墓葬的结构特点,分析了自然环境的区域差异对于墓葬结构的影响。本文认为汉代墓葬结构演变的主要规律是以木构的衰落和砖、石结构(包括砖石合构)的兴起为主线、以竖穴和洞穴两大类别相互影响为主要特征,并分析了洞穴墓圹的采纳对于汉墓结构演变的重要意义。本文还对影响两汉墓葬结构变迁的四个主要区域——即关中地区、郑洛地区、苏鲁豫皖交界地区、南阳鄂北地区在墓葬结构演变中的历史作用及相互关系进行了探讨,认为这四个区域共同构成了汉墓结构演变的核心区域,并对从西汉到东汉时期核心区域的转变进行了分析。  二是关于汉墓随葬釉陶的类型及其区域变迁。本文分别对汉墓中随葬的铅釉陶器和青釉陶器进行了系统梳理,总结了汉代两大釉陶系统的发展演变、空间分布状况以及因时代早晚产生的区域变化。就汉墓随葬的铅釉陶而言,本文勾勒出其以两京地区为中心向四周传播的三个发展阶段。至于汉代青釉陶,本文则分为江东、岭南、湘赣三大地域类型,并就各类型的发展演变以及空间分布的变迁进行了探讨,揭示出江东、岭南两大地域类型的发展彼此相对独立、而湘赣类型兼受江东和岭南两大类型的交互影响的特征。
其他文献
在人类众多民族中,系统地创造出自己文字的少,无文字的民族占多数。我们将人类分为有文字民族和无文字民族,只是强调民族有无文字的区别,二者的文化传承方式除了文字记载的区别外
历史观是人们对人类历史总体发展过程及其规律的概观,是历史认识的观念化、哲学化表现形式,历史观对人们的历史认识起着指导作用,是人类思维意识的其中一种,但由于资料的限制,人们
本文从探索洛阳盆地文化地缘关系背景和文化传统入手,发现洛阳盆地在进入龙山时代之前一直处于东西部文化共同影响之下,呈现文化过渡地带特征。仰韶文化晚期开始,豫西晋南地
学位
中国岩画可分为三大体系:北方岩画、东南岩画、西南岩画。本文以西南四省区的红色涂绘岩画为研究对象,西南四省区即云南、贵州、广西、四川,四省区的岩画时空跨度大,做整体性的比
中韩两国均为亚洲主要的经济体,两国在各自的旅游服务贸易发展水平程度上各有不同。本文在结合近几年两国双边经济贸易互动频繁的发展状况以及2015年中韩自贸区建立的大背景
本论文用辨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历史学研究方法,从民族史和民族关系史的角度探讨泰国民族国家的形成及其民族整合进程。全文由绪论、正文和结语三部分组成。 绪论部
旨在通过超微粉碎处理对枸杞蜂花粉破壁情况及其主要活性成分的影响研究,确定该技术在枸杞蜂花粉精深加工中的适用性。试验以枸杞蜂花粉为材料,采用超微粉碎技术对枸杞花粉进
智能家居至今在中国已经历了十多年的发展,市场消费潜力巨大,一大批国内优秀的智能家居品牌迅速崛起,智能家居也成为了现代化家居装修的发展趋势。在此背景下,智能家居控制系
针对采场目前存在的噪声问题 ,以贵州某磷矿为研究对象 ,利用环境科学、人机环境系统工程观点和模糊数学理论对采场噪声进行分析 ,并提出改善采场噪声的方法措施 ,从而提高系
宗教信仰呈不同的空间分布和聚居样态。宗教村是其中一个代表性的现象,也是中国农村天主教会的常态,它有着顽强的生命力。在这些宗教社区内,占相当比例或全部的居民以天主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