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元培教育伦理思想初探

来源 :南京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yton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蔡元培是中国近现代史上著名的民主革命家、思想家和杰出的教育家,是资产阶级新教育体制的奠基人,是近代大学教育的开拓者。本文以蔡元培先生的教育伦理思想作为研究内容,祈望从整体上客观地把握其教育伦理思想的理论与意义,以鉴往知来。
   论文首先介绍了蔡元培的教育人生和实践经历,讨论了其教育伦理思想产生的历史背景和理论基础,认为蔡元培教育伦理思想是东西方文化交流融合的时代产物,是一代先进中国知识分子在救亡与启蒙双重变奏中的伦理诉求。同时引申出只有培养国民完全人格,改造国民性,才能真正实现教育救国、教育强国这一教育伦理思想的逻辑起点。
   论文主体部分集中讨论了蔡元培教育伦理思想的主要内容:一是“五育”(体育、智育、德育、美育和世界观教育)并举、全面和谐发展以培养完全人格的教育思想,诠释了完全人格思想的基本内涵,梳理了完全人格的基本内容。其中,公民道德教育是完全人格的中坚与核心,自由、平等、博爱是公民道德教育的基本内容;美感教育对于完全人格的培养具有特别重要的作用;而世界观教育则揭示了完全人格教育的超越本质。二是倡导和实践女子教育,要求男女共同享有受教育权利,反对和消除教育上的性别不平等的教育公正思想。三是保障教育免于强制的消极自由即教育独立和促进大学教育自我实现的积极自由即思想自由、学术自由、兼容并包的教育自由思想。
   论文最后归纳了蔡元培教育伦理思想的以人为本、民主、科学、平等、自由等基本特征,总结了蔡元培教育伦理思想的历史意义与价值。
   当然,蔡元培作为历史的存在,它的教育伦理思想和实践存在着时代与阶级的局限性,但他的名字、贡献永远同中国近代教育的发展紧密地联系在一起。蔡元培不愧是“中国知识界的卓越前驱”。
其他文献
英国当代美学家特里·伊格尔顿在《审美意识形态》一书中,将美学纳入意识形态领域,构建了一个以审美意识形态批评为主的理论体系。伊格尔顿在对审美意识形态的论述中,重点强调了审美的能动性。他将美学视为一种方法论,认为通过美学可以找到一条通往西方思想界中心问题的道路,从而弄清楚更多的社会、政治和伦理问题。波普艺术作为一种后现代主义艺术,形成于资本主义社会语境中,是商业社会的一种艺术表征。基于伊格尔顿审美意识
世界实在问题,作为哲学探讨的核心之一,自始以来都备受历代哲学家们的关注。尽管它在不同时期所呈现出来的形态各有差异,但是传统意义上,主要归结为实在论与观念论这两条主线。虽然康德以他的先验理论试图解决这一哲学丑闻,但仍旧无法给出一个令人信服的论证。一方面,它涉及到人类对经验世界的本质追问,而与日常事物勾连在一起。另一方面,它作为具有哲学的超越品质,与世界本源存在互为表里。无论传统哲学对它进行怎样缜密地
学位
随着当代中国社会消费比重日益增长,人们的消费需求日趋多样化,消费主义渐渐走进人们的视野。在西方,有关于消费主义的研究在上世纪中叶便已经展开,其中包括有法兰克福学派、鲍德里亚、布尔迪厄、鲍曼等哲学家和社会思想家,他们分析了隐藏在消费主义背后的权力和资本的因素,指出了消费并不单纯是满足需求的购物行为,而是区分阶层区分以及划分地位差异的重要指标。在他们对消费的分析中已经提到权力其中所起到的作用,但是由于
学位
《资本论》中马克思对于机器的论述是马克思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批判理论的一部分。我们对于其机器理论的研究,有助于我们深刻理解马克思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理论,同时也对当代人工智能应用研究有着重要的意义。  马克思在《资本论》中对于机器的论述主要集中在第十三章“机器与大工业”中。本文主要分为三个部分对马克思的机器理论进行讨论。首先,第一部分对马克思机器理论形成的社会历史背景及其过程进行讨论,得出机器是第一次工业
学位
消费是人类社会存在与发展的主题之一,消费的基本功能是维系人的生存、使人们更好地生活、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推动社会经济的持续进步。随着生产力发展、科技进步,消费品越来越丰富,当下出现了这样一种现象,即消费并没有给人们带来真正的幸福,人们的生活水平并没有显著提高,消费甚至出现了诸多日益严重的问题。这绝不是盲目否定消费,否定生产力发展和人类社会进程,只是应该意识到消费与人应该保持一定的主客关系,人既要
学位
阶级意识理论是组成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主要部分之一。马克思强调在意识形态的领域中充分激发无产阶级的阶级意识,通过无产阶级革命的活动去坚决反对资产阶级的统治,最终实现对无产阶级的全人类的自由解放。党的十八大以来,习总书记在许多重要讲话中对与意识形态的密切相关问题进行了论述。在社会经济快速发展的今天,意识形态安全尤其重要,研究马克思的阶级意识理论,借鉴其在无产阶级革命中进行意识形态建设的成功经验,对于维护
学位
马克思主义美学在上世纪初开始传入中国,从1919年五四运动时期至今,马克思主义美学在中国经历了漫长的发展历程与变革。马克思主义美学在中国百年发展历程与变革问题研究,对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具有强大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文章在研究视角上对美学的文本、观点进行整合创新,并在研究内容上结合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实际对中国美学进行创新研究。在研究方法上主要采用文献研究法、历史与
学位
在西方哲学发展的历史长河中,实践作为一个重要的哲学概念,以其为主题的哲学思考呈现出多维度态势。马克思打破了用哲学来解释世界的常规认知,以“哲学是用于改变世界的”建立了一个全新的哲学体系。马克思以实践作为其哲学体系的逻辑基础,在理论演绎的过程中,逐步形成了“实践观点”的思维方式,最终建立了独特而新颖的实践观。马克思的实践观是建立在对传统哲学的批判与继承中的,传统哲学中的实践观是建构在以纯粹的思辨建立
李材,生活于中晚明时期,彼时社会矛盾尖锐复杂,作为从小立下“以继往开来为己责”志向的学者,李材的学说旨在救正空疏学风,使道德落归实身。虽源出王门,师承邹守益,但李材自青年时期,就提出对“良知为体”的质疑,认为心意知皆为用,主张标立至善性体,并提出止善与修身的工夫。止善工夫旨在辨察至善,摄心意知之用归于至善性体,明确为学宗旨,属于明宗工夫;修身工夫旨在梳理本末始终,以身为本,据修身以尽齐家治国平天下
学位
劳思光《新编中国哲学史》是在反思胡适、冯友兰、港台新儒家的中国哲学史后写成。本文将对劳思光的《新编中国哲学史》的书写、编撰特点进行研究,通过对其哲学史观和哲学史方法论的探讨,厘清其中国哲学史研究的边界,以期对今后的中国哲学史书写及中国哲学史的发展有所启发。  劳思光将中国哲学视为“引导性哲学”,进而探究合适的中国哲学史书写方法,提出了独特的“基源问题研究法”。运用此方法,劳思光从中国哲学理论的“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