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实世界与虚拟世界的实在问题研究————基于海德格尔存在哲学

来源 :广西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ekken198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世界实在问题,作为哲学探讨的核心之一,自始以来都备受历代哲学家们的关注。尽管它在不同时期所呈现出来的形态各有差异,但是传统意义上,主要归结为实在论与观念论这两条主线。虽然康德以他的先验理论试图解决这一哲学丑闻,但仍旧无法给出一个令人信服的论证。一方面,它涉及到人类对经验世界的本质追问,而与日常事物勾连在一起。另一方面,它作为具有哲学的超越品质,与世界本源存在互为表里。无论传统哲学对它进行怎样缜密地阐述,在海德格尔看来都未能作出根本性地颠覆,只有把这个问题扭转到生存论存在论的视角上去,才能得以最终的解决。基于这样的前提,海德格尔通过对存在问题的历史梳理以及立足于现象学方法的运用,把世界的实在性归结为此在特性。
  随着人工智能、大数据,影视声乐以及物联网等信息技术的发展,人类已然步入了全新的虚拟化生活。人们沉浸在虚拟空间之中,感受到人机交互所带来的巨大潜能的同时,也远比过去更加自由地游弋于虚拟世界当中,熟稔于各种虚拟现实技术的操作与运用。放眼全球,在各个领域,虚拟现实技术越来越广泛地被改造成商业产品进入到人们的日常生活,这样全面的普及化成为这个世纪最显著的特征之一。
  在这样的情况下,不仅现实世界的实在问题重新进入人们的视野,也促使可以远比以往,更为全面地思考虚拟世界的问题。虚拟实在虽然奠定在虚拟现实技术的设备基础之上,但是它明显不同以往的物质系统,也迥异于传统意识的内涵。如果仅仅简单地采用二分法的方式进行理解,又不可避免地忽略了它作为一种虚拟信息的特殊性。
  虽然大多数的研究学者,对这个问题的探讨已经给出了许多富有价值的看法,但大多是在计算机信息的技术层次上加以开展,或者在虚拟哲学的领域进行一系列对世界实在问题的论争。而在海德格尔的文本中,此在世界的源始性、用具性,情态性等哲学内涵与虚拟实在的诸多特性之间又存在彼此的内在耦合,并且都不同于传统哲学的主客二分的作法,所以为打开重新理解世界实在问题提供了一种切实的可能性。
  但是,就算试图从海德格尔哲学的视角进行探讨,却几乎没有多少学者全面地展开对现实世界与虚拟世界实在之间的讨论,有且也只是从海德格尔的技术追问亦或者从审美视角出发作出局部的探究。所以综合来看,这些工作尚未作到全面而深入,本文正是基于这样的哲学现状开展接下来的课题研究。
其他文献
在现代性植根于其中的现代社会中,人类享受着由主体意识的觉醒和科学技术的发展所“创建”的辉煌的物质文明。然而,人类的精神状态并没能与现代文明的提高形成正比。一个无法回避的残酷现实就是,在“现代性”思想的驱使下,人们逐渐忘却了生命源初的意义并盲目地发展科技、进行军备建设、追求资本的增殖,甚至导致了世界大战、经济危机等骇人听闻的事件……在这种精神危机的情势下,以海德格尔为代表的西方思想界对现代性问题展开
学位
近代认识论探索含有将主体和客体分离的倾向。在笛卡尔的古典二元论将主体与客体的二元对立确立为本体论立场后,其后的哲学家就致力于解决笛卡尔的主客二分问题。梅洛-庞蒂以现象学为基础,在理性传统占主导地位的西方哲学的压制下突出重围,从感性的身体出发,以知觉现象学、符号理论和肉身理论等内容使得长期以来受到压抑的感性的地位得以重新提升,以其含混性思想特色对传统主客二分进行消解。本文认为梅洛-庞蒂对主客二分的消
学位
以赛亚·伯林作为当代西方著名的自由主义思想家,他建立了独特的基于价值多元论的新的自由观,他对两种自由概念——消极自由和积极自由的区分和思考,打破了古典自由主义的理性主义传统,引起了广泛的讨论,对西方自由主义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为自由主义的发展开辟了新的方向。伯林站在资产阶级的立场上,捍卫消极自由也就是个人自由,他把马克思的自由观简单地看作一种积极自由来加以批判,并将苏联在政治实践上的极权主义归结到马
学位
根据部分当代激进左翼学者的判断,“财治”成为了现代国家赖以运行的基本原则,并将其开端定位于西方历史上的资产阶级革命。需要指出的是,财治并未在资产阶级革命之后就被视作为现代资产阶级国家中颠扑不破的真理,而是历史的表现为国家治理技术发展过程中所呈现出的特定原则。因而我们有必要对财治及其发展历程进行探究。  在《利维坦》与《比希摩斯》中,霍布斯分别从政治制度及宗教这两个领域出发,揭示出了英国资产阶级革命
政治是由共同的生活方式形成的公共关系和实践,它的核心要素是政制。政制的建立依赖于对人性的基本洞察,而其所展开的伦理空间又持续塑造着人的生成。  古代城邦拥有各自的共同生活理想,政制源于生活理想形成的自然秩序,不同政制塑造出不同的城邦人特质。近现代的政制理论,承袭自然法学说,由抽象出自我保存的平等个体相结合形成社会,然后建立政治关系。身份平等的底色是自利的人性论假设。现代政制陷入了“根植于自利”与“
学位
兰登·温纳(Langdon Winner)是美国当代著名的技术哲学家,他的代表性著作是《自主性技术——作为政治思想主题的失控技术》和《鲸与核反应堆——高技术时代的界限研究》,其中阐述的思想而受到政治学、哲学、甚至是自然科学等各领域学者广泛关注,并被认为是技术自主论的代表人物之一。本文主要通过对《自主性技术——作为政治思想主题的失控技术》的研究,分析其技术自主性思想产生的现实背景与理论背景,研究自主
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在为人类生产生活带来了极大的便利和日益丰富的物质财富,也为人类征服和改造自然提供了更为便捷高效的工具,但人类对物质享受的追求是无止境的。人类对大自然毫无节制的索取和破坏,加速了自然物质生态环境的恶化,同时还引发了人类精神生态失衡和社会生态危机等一系统社会生态环境问题,严重威胁着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构建和谐的生存环境已成为当前全世界面临的一个重大问题。  生活在战国时期的庄子被称为
无论人类发现与否,共情总是如影随形,默默地发生影响。在过去的历史长河中,它几经化身,有如休谟的同情说、利普斯的移情说以及当代心理学中的共情理论研究等,这些或许都不是它真相,但人们追逐它的踪迹,试图从中获取些许共同特征、规律,以求不断接近它本身。  共情作为不仅局限于人类的一项本能,甚至作为一种综合天赋,普遍现身于人类生活的方方面面。在美学领域,学者通常通过其特定的生理、心理基础,从而探讨共情的审美
学位
审美关系的确立离不开艺术主体对审美对象的关注、把握和加工。就审美活动的展开过程而言,审美变形既是一种不可避免的思维活动过程,也是人类艺术创作过程中十分重要且极富意味的表现手法,审美变形问题是现代美学理论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审美的发生离不开人类的社会实践活动,审美变形的过程中总是自觉或不自觉地渗透着意识形态因素。笔者从意识形态、人类文化的角度来对审美变形做相关的理论整理和研究,主要探究审美变形与意识
学位
英国当代美学家特里·伊格尔顿在《审美意识形态》一书中,将美学纳入意识形态领域,构建了一个以审美意识形态批评为主的理论体系。伊格尔顿在对审美意识形态的论述中,重点强调了审美的能动性。他将美学视为一种方法论,认为通过美学可以找到一条通往西方思想界中心问题的道路,从而弄清楚更多的社会、政治和伦理问题。波普艺术作为一种后现代主义艺术,形成于资本主义社会语境中,是商业社会的一种艺术表征。基于伊格尔顿审美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