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羊膜间充质干细胞(hAMSCs)对小鼠肝纤维化的治疗作用及其机制研究

来源 :南昌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enfeixueer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研究背景与研究目的:肝纤维化是指由各种致病因素所致肝脏内结缔组织异常增生的一种病理生理过程。肝脏组织的纤维化改变可破坏正常的肝脏结构,形成大量肝小结,改变肝脏血液循环,最终引发肝硬化甚至肝癌。目前,肝纤维化的发病机制尚未阐明,临床上对肝纤维化的治疗也无特效药。因此,积极寻找一种安全有效的肝纤维化治疗方法迫在眉睫。间充质干细胞(mesenchymal stem cells,MSCs)是在体内广泛分布的一种成体干细胞(Adult stem cells,ASCs),具有自我更新和多项分化潜能。人羊膜间充质干细胞(human amniotic mesenchymal stem cells,hAMSCs)是近年来发现的一种新型干细胞,具有来源丰富、增殖能力强、免疫原性低、组织相容性高及安全无致瘤性等优点。已有研究证明,多种组织来源的MSCs均可改善肝纤维化,但hAMSCs对肝纤维化的治疗作用尚不清楚。本课题旨在通过体内及体外实验系统研究hAMSCs对小鼠肝纤维化的治疗作用及其分子机制,从而为肝纤维化的临床治疗提供新线索和实验依据。实验方法:1.hAMSCs的分离、培养及鉴定:1)利用胰酶及胶原酶从新生儿胎盘羊膜分离得到hAMSCs单细胞悬液并进行常规培养;2)利用流式细胞术、RT-PCR及免疫荧光对hAMSCs进行分子标志物检测;3)利用成骨成脂分化实验检测hAMSCs的体外多向分化潜能;4)利用NOD-SCID小鼠体内移植实验及软琼脂集落形成实验检测hAMSCs体内及体外致瘤性。2.hAMSCs移植对肝纤维化的影响:1)肝纤维化模型的制备:通过腹腔注射CCL4构建肝纤维化模型;2)hAMSCs移植:将带有GFP标志的hAMSCs经尾静脉移植进入肝纤维化小鼠体内,利用活体成像检测hAMSCs在肝纤维化小鼠体内的存活及迁移;3)肝脏的形态学及功能检测:取出不同组别(Control、CCL4+PBS、CCL4+hAMSCs)小鼠的肝脏组织、分离血清,观察肝脏形态并检测小鼠肝功能;4)肝脏组织学检测:利用天狼星红染色检测肝脏组织中肝纤维化面积;5)肝脏免疫组化及相关蛋白检测:利用免疫组化、Western blot等方法检测肝脏组织中α-SMA、TGF-β蛋白表达水平。3.hAMSCs或hAMSC-CM对肝星状细胞(HSCs)的影响:1)体外共培养体系:体外构建hAMSCs或hAMSC-CM(条件性培养基)分别与激活态人源肝星状细胞系(LX-2)Transwell共培养体系,实验分为对照组、hAMSCs共培养组及hAMSC-CM处理组;2)蛋白表达的检测:Western blot检测不同组别LX-2中Collagen I、Collagen III、α-SMA、TGF-β、PCNA及BCL-2等蛋白的表达;用β-catenin抑制剂ICG001处理LX-2并检测相关蛋白及α-SMA的表达;3)细胞凋亡实验:利用Annexin V/PI流式细胞凋亡实验和CCK8实验检测LX-2的凋亡及增殖;4)抗体芯片实验:利用抗体芯片检测LX-2-CM、hAMSC-CM以及hAMSCs与LX-2共培养的CM中440种细胞因子的表达,筛选出差异表达候选因子;5)RNA干扰实验:通过si RNA技术敲除hAMSCs中的DKK-1及DKK-3,并将敲除上述基因的hAMSCs与LX-2进行共培养,Western blot检测LX-2中β-catenin信号通路相关蛋白及α-SMA的表达。实验结果:1.hAMSCs具有MSCs的特性:1)羊膜经胰酶及胶原酶消化后,成功分离培养得到扩增能力极强且具有典型MSCs形态的hAMSCs;2)RT-PCR、流式细胞术及免疫荧光检测表明,hAMSCs表达MSCs标志基因(CD29、CD105、CD90、CD73)及胚胎干细胞(embryonic stem cells,ESCs)标志基因(Nanog、Oct-4、SSEA-4),低表达主要组织相容性I类抗原(HLA-ABC),不表达造血干细胞标志基因(CD34、CD45、CD133)及主要组织相容性II类抗原,(HLA-DR),不表达HLA-ABC共同刺激分子CD80、CD86及CD40,表明hAMSCs具有极低的免疫原性;3)成骨成脂实验发现,hAMSCs可在体外定向分化为骨细胞及脂肪细胞,表明hAMSCs具有多向分化潜能;4)体内外成瘤/致瘤实验研究表明,hAMSCs在体内及体外均无致瘤性。2.hAMSCs移植明显抑制小鼠肝纤维化的发生发展:1)通过连续6周(每周2次)腹腔注射CCL4成功构建肝纤维化小鼠模型;2)活体成像及肝功能检测显示,部分hAMSCs可特异性地迁移至肝纤维化小鼠的肝脏组织,改善肝脏形态及功能;3)天狼星红染色表明,hAMSCs体内移植显著减少小鼠肝纤维化面积;4)免疫组化及Western blot检测表明,hAMSCs体内移植抑制CCL4介导的HSCs激活。3.hAMSCs通过分泌DKK-3、DKK-1抑制Wnt/β-catenin信号通路,进而抑制LX-2激活:1)hAMSCs、hAMSC-CM与LX-2共培养结果显示,LX-2中Collagen I、Collagen III、α-SMA、TGF-β表达显著下降,PCNA、BCL-2表达无明显变化;2)流式凋亡检测及CCK8实验表明,hAMSCs及hAMSCCM处理对LX-2凋亡和增殖无明显影响;3)抗体芯片检测表明,与LX-2-CM相比,hAMSC-CM以及hAMSC与LX-2共培养的CM中含较高水平的DKK-1、DKK3;4)Western blot检测表明,hAMSCs及hAMSC-CM可抑制LX-2中Wnt/β-catenin信号通路中α-SMA、β-catenin及P-GSK3β的表达。在LX-2的培养体系中加β-catenin抑制剂ICG001,显示可显著抑制LX-2的激活;5)利用si RNA技术在hAMSCs中分别敲除DKK-1及DKK-3,并与LX-2进行共培养;Western blot检测表明,DKK-1及DKK-3敲除后可部分消除hAMSCs抑制LX-2激活的作用。结论:1.hAMSCs表达MSCs及ESCs标志蛋白,不表达造血干细胞标志蛋白,具有多向分化潜能、高增殖能力、低免疫原性和不致瘤等特征;2.体内及体外实验证明hAMSCs及其CM是通过抑制LX-2的激活,而不是抑制其增殖、促进其凋亡来抑制肝纤维化;3.hAMSCs可通过分泌DKK-1及DKK-3,抑制Wnt/β-catenin信号通路,进而抑制LX-2激活。
其他文献
目的:本研究探讨血清同型半胱氨酸(Hcy)水平及亚甲基四氢叶酸还原酶(MTHFR)C677T基因多态性与2型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Diabetic peripheral neuropathy,DPN)之间的关系,对进一步揭示血清Hcy水平在DPN中的风险预测价值及DPN的分子机制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方法:选取2020年6月~2020年12月期间在南昌大学第二附属医院住院治疗的病程在5年以上2型糖尿病患
目的:自发性细菌性腹膜炎(SBP)是失代偿期肝硬化最常见的致死性感染,尤其是医院获得性SBP(NSBP)。目前,尚无预测肝硬化腹水患者NSBP发生的理想方法。本研究将系统性回顾分析肝硬化腹水NSBP发生的临床危险因素,继而构建NSBP评分系统,并评价其对NSBP发生的预测价值,为肝硬化腹水NSBP的防治提供科学依据和实用手段。方法:回顾性收集2014年1月至2020年6月南昌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收治的
研究背景:磷酸腺苷核糖聚合酶1[Poly(ADP-Ribose)Polymerase 1,PARP1]是PRRP酶家族的典型代表,主要与DNA修复、基因的转录调控、炎症反应及氧化应激有关。研究发现,PARP1参与了多种心血管疾病的病理生理过程,如缺血再灌注损伤、心脏重构以及血管炎症等。但迄今为止,仅发现PARP1经泛素依赖性蛋白酶体途径降解,是否存在其他的降解途径尚不明确。近年来,研究人员发现分子
背景和目的急性胰腺炎(Acute pancreatitis,AP)是消化系统常见的急危重症。按严重程度分级,重症急性胰腺炎(Severe acute pancreatitis,SAP)是最为严重的类型,死亡率可高达30%。因此,早期预测AP的重症化趋势对降低死亡率具有重要意义。已有研究表明胃肠动力障碍是导致AP病情加重甚至死亡的重要原因,目前已有评估胃肠动力障碍的方法因各种原因导致其在临床上难以开
骨髓穿刺和肝、脾穿刺是臨床上重要的技術,作得不好時會發生重大和事故,所以施行時一定要謹慎。下面將這些技術的实際操作分別談一談。一、骨髓穿刺:骨髓穿刺依所穿刺的地位不同而分為胸骨穿刺、腸骨嵴穿刺和棘突穿刺三种,三种方法在診斷上的價值相同: 1.胸骨穿刺:胸骨穿刺在不小心時可能剌傷心臟,使患者死亡,所以在穿刺時一定要特别
期刊
目的:对于特发性肺纤维化患者(Idiopathic pulmonary fibrosis,IPF)来说,IPAF血清学领域定义的自身抗体临床意义尚不明确。本文通过研究抗体阳性的IPF患者与阴性的IPF患者两组间的临床特征、实验室相关检查及HRCT表现,进行两组对比,并分析IPF患者自身抗体阳性对预后的影响,目的是确定自身抗体在IPF中的临床意义及预后状况。资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南昌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背景:炎症性肠病(inflammatory bowel disease,IBD)主要包括克罗恩病(Crohn’s disease,CD)和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UC),是一种涉及胃肠道的慢性疾病。近年来,IBD的发病率在我国逐步增加,己经逐渐成为消化系统的常见病。当前IBD临床治疗效果欠佳并且该疾病易反复发作,患者需长期随访以监测活动度并且及时调整治疗方案。一直以来,
背景及目的:当前重症急性胰腺炎死亡率仍较高,且临床实践和相关文献、指南提示危重症急性胰腺炎有年轻化趋势。本研究旨在探讨入院早期首次发病的中青年重症胰腺炎死亡相关的风险因素以及分析死亡病例的特点。方法:搜集南昌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消化科病例系统中首次发病且腹痛出现3天内入院的重症急性胰腺炎患者资料,根据临床结局分为生存组和死亡组,对两组间临床资料进行统计描述,组间比较,二元logistics回归分析以及
期刊
目的:炎症性肠病(IBD)是由一组反复复发的非特异性胃肠道炎症性疾病,分为溃疡性结肠炎(UC)、克罗恩病(CD)、未定型结肠炎(IC),其中UC和CD是其主要构成类型,本文使用meta分析研究经腹肠道超声(TBUS)对IBD复发的诊断价值。方法:使用中文和英文,通过计算机对以下8个中英文数据库进行检索,中文数据库有: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BM)、中国知网(CNKI)、万方数据库(Wan F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