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回归传统中走向现代——废名小说论

来源 :兰州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oin2010201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废名是一位非常独特的作家,一方面,他的小说因语言的晦涩和文体的独特而远离现代文学主潮,成为一座“永久孤绝的海岛”,长期遭受读者和批评家的误解和冷落;另一方面,作为“京派”小说的鼻祖,废名又为中国现代抒情写意小说传统的形成作出了重大贡献,其影响一直延续到今天。对于这样一位本应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占据重要地位的小说家,批评界对他的关注却远远不够,至今还没有一部真正意义上的废名研究专著出现。因此,本文选择废名小说作为研究对象,试图以中国现代文学与古典文学以及西方现代主义文学所构成的三维坐标作为参照系,通过纵向贯通与横向比较、理论阐释与文本解析相结合的方法,就废名小说的艺术特质和精神内涵及其与传统和现代的关系问题提出观点。  全文共分五章。本文认为“文学是梦”的文学观是解读废名小说的一把钥匙,因此第一章首先论述了废名“文学是梦”文学观的形成因素,并着重从“距离”和“想象”两个方面入手,分析了这一文学观在废名小说创作中的具体体现。第二章对废名小说晦涩的表现形式及其形成原因进行了论析,认为晦涩不但是废名小说的语言和文体特征,而且是一种诗学现象,是废名小说美学的自觉追求,暗合了西方现代文论中的“陌生化”理论。第三章以弗吉尼亚·伍尔夫的小说理论与创作为参照对象,阐述了废名小说与西方现代主义小说的一个重要契合点:内向性,即小说不是再现客观现实,而是表现作家的内心感受;同时认为废名小说中的有些描写与意识流手法十分接近。第四章在评述了中西传统小说结构的差异及其在现代的错位之后,选取普鲁斯特的《追忆似水年华》与废名的《桥》作比较,指出了二者在结构上的相似之处,即都呈现为一种“断片的美学”,并对其在各自文学环境中的特殊意义给予了评价。第五章将废名小说中的人物与以卡夫卡为代表的西方现代主义作家笔下的人物进行对照,认为他们都具有非性格化、非典型化的特点,从而成为一种符号化和抽象化的存在,与传统小说相比,人物在作品中的功能和地位发生了根本变化。  本文第一次就废名小说与西方现代主义小说的契合问题进行了较为系统和深入的探讨,认为废名在汲取中国传统文学艺术资源,对中国现代小说观念和形式进行探索和创新的过程中,在很多方面与西方现代主义小说家的艺术追求不谋而合。废名小说与西方现代主义小说的契合,主要表现在艺术层面,而不是精神和价值层面,因此废名并不是一个现代主义小说家,他在很大程度上是一个极具中国民族风格的集传统和先锋于一身的实验小说家。废名在回归自身传统中走向了现代,西方现代派在反叛自身传统中走向了现代,两者可谓殊途而同归。这种现象既是一种偶然的巧合,同时也包含着某些必然的因素,它对于人们重新思考中国文学的现代转型问题,具有重要的启发意义。
其他文献
通过对以傅斡《注坡词》为详例的宋人注宋词的初步研究,笔者发现其间与宋人依托于对传统的确认来推尊词体的风尚有着密切的关联。一方面,北宋初期词,并没有注本出现,直至北宋中期
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的根本目的是提高党员素质、加强基层组织、服务人民群众、促进各项工作的目标,切实增强党员队伍和党组织的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为实现全面建设
本文在对啸花轩刻本《人中画》和琉球官话课本《人中画》中出现的“把/将”字句进行穷尽性考察的基础上,运用语法、语义相结合的方法,并从社会语言学的角度对两版本《人中画》
邓廷桢(1775-1846),江苏江宁(今南京市)人,字嶰筠,晚号吉祥室老人、刚木老人。嘉庆进士,官至两广总督。著述颇丰。作者着力评述邓氏《说文双声叠韵谱》、《诗双声叠韵谱》、《
上个世纪50年代中期,党的“双百”方针,带来了文学创作的“早春天气”。一方面,以往不敢轻易涉笔的、表现知识分子婚爱生活的小说大量涌现,为文坛注入了活力;另一方面,让不同于工
东晋南朝时期(公元317-589年)的山水诗、画,在晋人山水审美趣味的激发下,取得了独立的艺术地位,并有了进一步的发展。二者拥有共同的审美源头和创作对象,相互影响,共享辉煌;但由于各
百多年前,莱佛士发现新加坡时,只是个小渔村。由于新加坡先天优越地理位置及具有发展成为深水码头的条件,加上英国人有计划扩充势力和称霸世界的野心,新加坡很快被纳入英国殖民地
“都市报的冬天来了!”从去年下半年起,国内都市类报纸中一直回荡着这个声音。如果说2005年对很多都市类报纸的同行来说是寒冷的一年,那么这一年,对《都市快报》等都市类报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