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中下游高温热害对水稻的影响研究

来源 :中国科学院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chrt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长江中下游地区的水稻生产在我国粮食生产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近年来异常的高温天气已成为影响水稻高产稳产的一个重要因素。本研究根据长江中下游87个气象站点的气象资料和6个农业气象站点的水稻生育期及产量的观测资料,系统分析了长江中下游水稻高温日数的时空变化规律与变化趋势以及高温热害各等级下高温发生情况的年代际变化趋势和空间分布规律,宏观把握了长江中下游水稻生育期遭遇高温天气的概况,分析了水稻生育期内高温发生日数与产量之间的相关性和回归关系,对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农业可持续发展、预测和防御水稻高温热害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主要结论如下:  (1)整个长江中下游地区高温日数从60年代中期到80年代中期呈下降趋势,80年代中期到21世纪初呈上升趋势,且最低值出现在1983年;高温多发生在60年代中期,70年代中期和21世纪初;整体呈现出北少南多,东部沿海、西部地区少,中部地区多的特点。江西是高温日数发生最多的省,江苏是高温日数发生最少的省。  (2)1961-1983年长江中下游地区大部分站点高温日数呈线性减少趋势,1983-2007年大部分站点高温日数呈线性增加趋势,从1961-2007年总47年的趋势系数变化来看,浙江沿海地区和湖北中南部高温日数仍有增加趋势,而长江中下游东北部和湖北西北部高温日数有降低的趋势。  (3)长江中下游高温热害各等级发生次数空间分布上呈现出北少南多,东部沿海、西部地区少,中部地区多的特点。1961-2007年以来高温发生的比例基本呈现出“减少-增加”的趋势,即60年代到80年代呈下降趋势,80年代到21世纪初呈上升趋势。  (4)早稻、中稻观测产量与产量结构中空壳率、秕谷率存在极显著负相关关系,与千粒重存在极显著正相关关系。且观测产量与空壳率相关性最高、秕谷率次之、千粒重最小。  (5)高温热害不同指标下高温发生日数对早、中稻生育过程的影响显著,其与早、中稻空壳率和秕谷率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与早、中稻气象产量和千粒重存在显著的负相关关系,表明高温热害是影响早稻、中稻产量的一个重要因素。  (6)用线性回归的方法拟合高温日数与产量结构要素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大部分回归方程显著,部分极显著,证明高温日数与产量结构要素存在线性回归关系,但用此模型预测的可靠性还有待进一步探究。
其他文献
预报误差主要由两个部分组成:初始条件误差引起的初始误差和模式的不确定性引起的模式误差。随着初始条件的改善,模式误差的影响变得更为重要,然而目前的研究只揭示了模式误差
北宋“翰林图画院”和南宋“御前画院”是中国古代绘画史上建制最为完备、盛况空前的皇家画院。在两宋,画院画家辈出,诚将中国古代的绘画艺术推向了一个登峰造极的境地。本文仅就北宋翰林图画院“职掌”的绘事与绘画创作的特性作一剖析,以期反映北宋翰林图画院绘画创作之一斑。  一  翰林图画院肇始于北宋建国初期,于太宗雍熙元年(984)完成各项建置。画院初属内侍省“翰林院”,神宗熙宁六年(1073)曾一度改隶“都
曾经被胃痛折磨得死去活来,罪魁祸首是食不定时,加上食欲常常受情绪影响,紧张时、生气时、郁闷时,都不吃——不能吃、不想吃、不愿吃。然而,碰上得意时、顺心时、兴奋时,却又大吃特吃,吃得上气不接下气。  原本健康的胃囊,受不了我的“任意妄为”,以多种方式发出了无声的抗议。  起初,抗议的方式是挺温和的。胃好像灌了铅,沉甸甸的、胀鼓鼓的,即使一整天不进食,也依然没有饥饿的感觉;最糟的是,山珍海味摆在面前,
期刊
位涡及垂直运动是天气诊断分析当中非常重要的两个物理量。前者是平衡动力学的核心,在适当的平衡条件下可以反演出大气质量场和流场,并可分片将异常位涡对应的异常动热力场联系
进入21世纪,随着卫星遥感技术的发展,相关学科领域已获得了大量的卫星遥感地表变量数据,然而目前这些数据的利用率还比较低。与此同时,黄河源区生态环境和水资源状况的进一步
热带气旋是全球最具破坏性的自然现象之一。由于热带海洋上观测资料的稀缺和热带气旋系统本身发生发展的复杂性,热带气旋生成机制研究领域至今仍然存在很多未解之谜。而西北太
学位
热带大气季节内振荡(Madden-Julian Oscillation,MJO)是热带大气中最显著的季节内信号,对全球天气气候异常有着重要的影响,MJO的数值模拟和预报及其对天气气候的影响研究已成为
请下载后查看,本文暂不支持在线获取查看简介。 Please download to view, this article does not support online access to view profile.
本文采用1989-2008共20年的ERA-Interim(ECMWF)资料,结合理论研究和资料分析的方法,对TTL中水汽、臭氧、二氧化碳及其太阳辐射加热率分布和演变的特征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一种简便有
利用东北地区88个站点观测的7、8月份(夏季)降水量和NCEP/NCAR再分析资料,分析了夏季东北地区降水、东亚副热带西风急流的时空分布特征,发现东北地区夏季降水空间呈现从东南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