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间叙事视角下《看不见的人》中身份的嬗变研究

来源 :哈尔滨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ijiutaoshe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拉尔夫·沃尔多·埃里森(1914-1994)是二战后美国非常著名的黑人作家之一。他最著名的作品是他的小说《看不见的人》。这部小说是一部极具艺术力度并具有丰富内容的不朽之作,同时也奠定了埃里森在黑人文学乃至整个美国文学中非常牢固的地位。《看不见的人》是一部典型的以身份危机作为主题的小说,描述了一位黑人青年艰难的成长历程。  现今许多国内外学者已经从很多个角度解读《看不见的人》这部小说,其中多数聚焦于从存在主义、象征主义、后殖民主义等理论角度,很少有学者从空间叙事理论的视角解读这部作品。本文试图从空间叙事的视角出发,对小说的主题进行探讨。  本文运用列斐伏尔的空间理论和加布里尔·佐伦的空间理论从地志空间、心理空间和社会空间等三个方面来解析《看不见的人》这部小说,从而展现空间叙事理论的特点以及空间叙事对现代小说所起的特殊作用。希望给读者提供一个新的阅读视角,更好地去理解《看不见的人》和埃里森其他的作品。  引言主要介绍了埃里森和《看不见的人》在美国文学界享有的盛名,对本小说的国内外研究以及本论文简要概述。  第一章概括介绍空间叙事理论的主要框架和理论支撑。首先,介绍空间叙事理论的起源和发展,以及空间叙事理论的定义,其次,介绍了空间叙事理论的主要代表人物以及他们的主要观点,其中,详细介绍列斐伏尔的空间叙事理论和加布里尔·佐伦的空间叙事理论。  第二章详细阐述了地志空间中主人公身份的变化即从美国南方城镇的大学生到北方城市油漆公司的工人和兄弟会的发言人,最后成为地下室里看不见的人的过程。  第三章描写了心理空间与主人公悲剧命运的关系。主人公的人生经历从身份危机,身份追寻到身份构建。本章通过分析主人公的身份变化进一步剖析身份变化给主人公心理所带来的变化,揭示出主人公从无知到觉悟,最后觉醒的心理历程。主人公主要通过三种方式完成这个过程的:转向他人——寻求关联;转向它物——沉醉其中和转向自己——创建新角色。  第四章在社会空间里探讨了主人公身份缺失的原因。本章首先着重强调社会空间中的历史根源才是主人公身份危机的主要障碍。其中白人在极权政治空间的主导地位和黑人对自我文化摒弃都是导致主人公无形身份的因素。其次,这一章还分析了埃里森创作《看不见的人》的社会原因,他从社会现实所受的影响和对黑人自我救赎的探讨都是其小说社会空间性的体现。  综上所述,本文试图分析《看不见的人》中的空间叙事,展现不同空间的相互作用对理解小说空间发展潮流的重要意义。而且这将加深对埃里森小说特点、结构、意境和艺术创新的理解,也将有助于读者进一步理解《看不见的人》中的文化内涵。
其他文献
普利策获奖作品《已知世界》的作者爱德华·P·琼斯,是近年来美国当代黑人文坛上一位著名的作家。毫无疑问,《已知世界》的出版将琼斯的事业推向了另一个高峰。与传统的黑人文
主观性是语言的普遍特征,在日常会话或一个学者所写的文章中人们经常会在组建篇章时自觉或不自觉地表现出自己的主观态度。言者或作者的主观性可以在语言的任何层面中检测出来
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升级,完善和发展现代产业体系,根据《国务院关于发布实施<促进产业结构调整暂行规定>的决定》(国发[ 2005] 40号),国家发展和改
(上接本刊第21期)1·3存在的问题及与国外的差距近年来,我国涂料产量以超过20%的速率增长,但涂料的技术水平却与德国、美国、日本等工业发达国家存在相当大的差距;涂料产量虽
根据各种杀菌剂对疣孢霉和蘑菇菌丝的抑制特性,利用杀菌剂不同比例及浓度的复配,经对疣孢霉病菌丝生长、分生孢子萌发及蘑菇菌丝生长的抑制试验,筛选出4种复配杀菌剂进行蘑菇
该文拟从认知语义学的观点出发,探讨汉语六个基本颜色词("黑"、"白"、"红"、"黄"、"绿/青"、"蓝/青")的语义结构特征,从而论证多义现象的形成主要是人类通过隐喻和转喻的认知
会议是公司必不可少的一种交流形式。公司会议的最终目的是要求全体人员共同努力来完成一项任务。通过集思广益,挖掘出最好的想法。 关于会议有很多相关的研究。一种研究倾向于商业操作方面,主要是关于开会或参加会议的策略或技巧。另一种研究则是语言学研究,关注的是会议的语言特点,关系管理,会议互动和类型分析等。 所有这些研究都对会议的各个方面的性质提供了有价值的分析和见解。然而对会议议题的研究相对缺
审定编号:国审稻2013003品种名称:C两优华占选育单位:湖南金色农华种业科技有限公司品种来源:C815S×华占特征特性:籼型两系杂交水稻品种。长江上游作中稻种植,全生育期平均1
动词一直是语言学研究的核心对象之一,本文将限定非宾格动词作为研究对象,着重以福多的心语假说(思维语言假说)为理论基础,从心智出发,将非宾格结构的生成与使用置于人类的心智当中
该次研究具有理论和实践意义.就其理论价值而言,它加深了我们对学习过程中某一特定时间出现的学习者偏误的理解;就其实践价值而言,它有助于教师根据学习者当前存在的问题重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