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城市化的快速发展带来诸多的“城市病”,如人口膨胀、交通拥堵、环境恶化、资源分配不均等,为城市治理带来巨大的挑战。与此同时,大数据时代的到来,使人类的足迹成为信息的集合,为“智慧城市”的建设提供新的技术和思维方式。智慧城市作为城市发展新模式,一经提出便席卷世界,成为政府应对方方面面社会问题改革与创新的重要途径。我国把智慧城市建设提升到战略性高度,把其作为新型城镇化重要路径大力发展,并为智慧城市的创建、规划创造了良好的发展环境。因而,研究智慧城市建设问题有着丰富的理论与实践意义。立足于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本研究从概念、文献研究以及相关的理论与实践经验借鉴入手,选取全国智慧试点城区重庆市南岸区为典型案例,通过现状描述、问卷调查、问题分析,剖析其在智慧城市建设下智慧基础设施、智慧服务、智慧管理、智慧产业、智慧经济、智慧人群六个主要方面的建设情况。研究发现:重庆市在智慧城市建设方面采用了“政府主导型”的智慧城市建设模式,即政府采取了一系列的政策措施助力经济发展、民生改善以及政府智能化水平的提升等;问卷调查分析显示,南岸区智慧城市建设属于起步阶段中,“智慧政府”主推智慧城市建设的作用仍有待于进一步的发挥,智慧城市对于服务型政府创新升级等方面的影响作用依然有限,虽然政府对于智慧城市的推进力度仅限于在已用架构或体制下做出的局部变化,但仅有的“局部变化”也是基于推进智慧城市发展的力度而言的。此外,智慧服务和智慧管理通过“智慧南岸”整体布局建设,已取得了初步的成效。在智慧产业的发展过程中,市场的力量应得到加强,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推断智慧城市建设中,政府的角色发生了改变,其职能配置更加强调了“公共服务”、“规划引导”等方面,得到了一定的改善。但是也存在着信息孤岛、为民服务配套不全以及信息安全等问题。因此有必要,在中国的现实之下,“智慧城市”建设必然首先需要“智慧政府”的引导。因此,针对智慧城市的复杂性以及制约因素,在顶层设计上需按照科学的城市发展理论,通过政治建设、经济建设、社会建设、文化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以城市发展突出问题为突破口,立足城市现实的基础,强调城市区位的独特优势,从全局视角出发进行的对智慧城市总体架构进行设计。通过一系列的系统建设,才能建立智慧化的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