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为了缓解北京市用水紧张局面,北京市政府与河北省张家口市赤城县、承德市丰宁满族自治县、承德市滦平县合作开展“退稻还旱工程”。工程旨在通过节约农业用水,增加潮白河流域地表径流量,从而增加密云水库来水,保障北京市用水。工程执行方式为通过向三县境内潮白河流域从事水稻生产的农民提供补偿,推动农民退出水稻生产,改种其它作物。我国并没有正式的水权法律体系,但退稻还旱工程以不同于行政调水以及水利工程调水的市场方法,实现了从农业部门向城市生活用水部门调水的目的,属于非正式的水权交易,是近年来我国地方政府在跨流域水资源管理的创新实践。
本文以揭示水权交易对我国流域水资源管理的可行性和借鉴意义为目的,以评价退稻还旱工程的可持续性和成本有效性为主要内容。目前国外文献对水权制度的认识历史较为长久,理论相对健全,实践案例丰富;国内对学界水权制度及其实践的讨论相对有限,缺乏以正规经济学方法对类似项目的评估。本研究主要通过计量分析评估该工程在农户福利影响和调水成本有效性两方面的绩效,以期为我国政府在水权制度建设和流域水资源管理方面的政策选择提供建议和支持。
数据获取方面,本研究通过随机抽样,进行以农户结构化访谈为主的农村社会调查,获得2005年和2010年潮白河流域36个样本村和357户样本农户的生产生活数据,并着重调查了农地灌溉用水行为变化以及退稻还旱工程的实施状况,形成了充足样本的平衡面板数据库。
评估方法方面,本文选择了倍差法(Difference in Differences,DID)和倾向分数配对法(Propensity Score Matching,PSM)对工程绩效进行评估。倍差法通过两次差分,控制地区特点和时间变化影响,估计项目带来的净影响;倾向分数配对法通过倾向分数配对,对对照组进行重新抽样并与项目组配对,使得项目组受到的项目影响更加容易观察。本文主要研究发现如下。
退稻还旱工程以改变农作物种植结构为主要内容,工程执行效果良好。项目地区农村绝大部分水稻田已经改种旱作物,节约了大量农田灌溉用水;通过参与工程,农户的转移性收入和总收入水平得到了提高,工程补贴标准基本有效。本文建议将食品价格、通货膨胀因素等列入考虑,建立逐年变化的动态水资源价格机制。
退稻还旱工程在设计上未限制退稻后的作物结构,工程覆盖范围有限,与其他政府部门政策的协调有待加强,导致工程的最终节水效应存在泄漏现象。退稻后地区潮白河流域作物种植更加多样化,以蔬菜为代表的经济作物和林木种植得到不同程度的发展,非项目地区的农地灌溉行为在观察期内有所变化,呈现用水增加的趋势。泄漏现象的确认证实了北京市与上游地区农户签署工程契约的不完整性。建议北京市政府将退稻后的作物类型纳入设计范畴,针对不同作物制定更加完善的补贴框架;扩大项目覆盖范围,在真实的项目影响区域内考虑总节水效应。
退稻还旱工程作为跨部门的水权交易新兴案例,总体实施效果良好有效。从成本有效性的角度讲,退稻还旱工程是调水措施中相对价格低、效率高的水资源配置实践。纵然存在泄漏效应对该工程的节水能力进行了部分抵消,大面积水稻停止种植带来的巨大节水效应仍然不可忽视。在水资源日益缺乏的今天,我国水利部门应该寻找能够利用水资源稀缺性进行更加合理有效的水资源配置方法。在跨流域调水已经屡见不鲜的今天,跨部门调水或许可能成为更加有效可行的水资源管理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