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嫫妮惹》口传与文本比较研究

来源 :西南民族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unix5555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彝族是一个极具口头艺术创造力的民族,有着悠久的口头叙事传统,口头文学异常丰富,内容繁多,在文字还没产生之前,彝族民众就用自己的智慧集体创作口头文学,以口耳相传的形式世代传承。从古老的歌谣到民间叙事长诗的流传和发展,都向我们真实地展示了彝族民众的生活风貌和心路历程。一个民族的传统口头文化底蕴是否丰富,就要看这民族的民间诗歌传统。彝族民间口头叙事诗歌集中展现了彝族人民喜闻乐见的文学艺术魅力,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人类的口头记忆遗产和精神财富。彝族民间叙事诗《阿嫫妮惹》在绚丽多姿的彝族民间文学花园里备受瞩目,千百年来在民间不断流传,经久不衰,仍然以活态的口头流传形式存留在民众的生产生活中,经过无数代民间口头诗人的创作加工和千锤百炼,形成永恒的口头记忆文化遗产,它承载着古老的文化信息。《阿嫫妮惹》以诗的形式抒写旧时代彝族女性婚嫁悲歌,以抒情为主,叙事为辅,内容丰富,语言细腻,情节跌宕起伏。本文以民间口头文学理论和西方民俗学中的“帕里—洛德理论”为阐释视野,运用理论对“口传”与“文本”进行界定,再重点论述口传与文本间的比较。全文分为五个部分,第一章导论部分主要对论文的研究背景、研究现状的综述。第二章主要是彝族民间口头文学的概述和彝族叙事诗《阿嫫妮惹》文本的解读,对民间口头文学的发展历程作简要梳理,厘清民间口头文学与作家文学的关系,通过对《阿嫫妮惹》文本的简述引出论文的主题。第三章主要探究《阿嫫妮惹》从口传到文本的发展和流变过程,这部分重点论述口传到文本的流变及原因。第四章是《阿嫫妮惹》口传与文本的比较部分,分别论述口传与文本的内容、结构等方面的异同,并进行了多个文本间的比较和三个方言区不同口传版本的比较分析。第五章主要论述彝族口头文学《阿嫫妮惹》传承中面临的问题,并提出有效对策,意在使民族传统口头文化得以延续和发展,共同创建传统精神文化家园。
其他文献
毕飞宇作为60年代出生的作家,文革经历及其创伤记忆成为其日后创作的重要资源。与文革时期成人亲历者不同的是,毕飞宇笔下的文革实际上是一种印象式的创伤记忆,正是这样的记
<正>[教材分析与设想]《音乐巨人贝多芬》是新课程标准实验教材中学语文七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的一篇人物专访式的记叙文。文章通过“客人”拜访失聪后的贝多芬,真实地展现了贝
五四问题小说热衷于议论社会问题,发表人生观看法,以宣传“簇新的思想”为创作鹄的,注重小说的哲学思想倾向,由此压迫并减弱了小说本应致力的形象刻画空间和力度,导致小说出
共和国初期实行的一系列民族政策,使少数民族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少数民族作家文学由此也逐渐步入系统发展阶段,成为十七年文学的重要一极。研究中,尽管有不少研究者意识
近年来,随着天津城市建设的快速发展,城市地位的不断提升,旅游饭店业得到空前迅猛的发展。国际和国内著名饭店品牌纷纷抢滩津门,一批高星级饭店建成和在建,老酒店积极进行提
新中国成立及西藏和平解放以来,藏族当代文学创作得到了空前的繁荣,首先是西日嘉措大师对党的路线政策用文学艺术形式宣传开始,藏族新时期启蒙文学思想产生在藏族文坛,由此一
青春期是一个人从少年走向成熟的过渡时期,个体在这个时期经历着心理上的巨大变化,面临着许多的心理困惑、矛盾和挑战。本文介绍了青春期常见的心理问题及其形成的原因,为教
郭沫若的政治思想文学生涯可以分成前后两期,以1950年为界。前期,郭沫若的政治思想文化特征表现为狂飙突进的个性解放,追求自由,向往光明,有着强烈的社会批判精神和意义。后
20世纪30年代的左翼戏剧具有鲜明的概念化和公式化特征,它呈现出“翻身”与“救亡”主题的概念化,“压迫——反抗”戏剧情节的模式化,以及思想表达的口号化特征。这样的概念
困境对任何人都是一种真实的体验,在克服忧患、自我拯救的过程中激发出前所未有的创作灵感,谱写出芸芸贬谪文人的心路历程,成就了他们光耀万丈的文学生命。杨慎无疑是中国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