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奥兰多》中“双性共体”思想的女性主义解读

来源 :山东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robinhi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作为一名女性主义文论的先驱者,弗吉尼亚·伍尔夫在世界文学中占有重要的一席之地,国内外学者曾一度从意识流角度来分析其文学成就。但自从二十世纪六十年代以来,随着西方新女权主义运动的兴起,中西方批评家们对弗吉尼亚·伍尔夫的研究愈来愈向纵深发展。本文旨在通过解读她的作品《奥兰多》来分析她的女性主义的“双性共体”观点。 在女性主义文论的先驱者中,弗吉尼亚·伍尔夫无疑是最光彩夺目的,作为一名女性作家,伍尔夫从未停止过对两性冲突的思考。她的女性主义思想在1929年出版的《一间自己的屋子》里表现得最为直接和充分,并最终提出了文学创作中的“双性共体”观点,为女性主义文学理论奠定了基础。 弗吉尼亚·伍尔夫富有创意的幻想小说《奥兰多》一度引起后世女权主义者的重视。本文用现代女性主义批评理论对《奥兰多》进行解读。在身兼两性的主人公奥兰多身上,寄托了伍尔夫对于性别的思考:男性和女性原本并非异质,所谓两性对立不过是父权社会建构起来的一种虚像,它不仅会对处于弱势的女性造成伤害,也会对处于强势的男性造成伤害。因此,解决两性冲突最好的办法就是弗吉尼亚·伍尔夫倡导的“双性共体”观点——男性气质和女性气质交织在一起,用两性的相融来颠覆父权社会所谓的两性对立。 作为一名女性主义者,弗吉尼亚·伍尔夫影响了很多后来者。虽然伍尔夫的“双性共体”观点受到了诸多批评,其中伊莱恩·肖瓦尔特(Elaine Showalter)比较突出。她认为《奥兰多》体现出来的“双性共体”观点是弗吉尼亚·伍尔夫为了逃避男性和女性之间的对立,尤其是不堪忍受自己的女性身份而构建起来的一个“乌托邦”幻象。但伍尔夫的“双性共体”观中所体现出来的“融合观”弥补了传统女性主义片面号召女性起来反抗男性和强调男女法律上平权的不足,为现代女性主义确立女性视角,解构男性文化霸权奠定了理论基础。 论文分五个部分来说明和论证上述观点:前言综述目前对弗吉尼亚·伍尔夫及其作品的研究状况,并介绍了本文各章节的内容。第一章介绍了弗吉尼亚·伍尔夫的女性意识的形成和她的女性主义思想及其她的“双性共体”观。伍尔夫认为人的大脑都有两性即男性和女性。在男性头脑中,男性意识占主要地位;在女性头脑中,女性意识超过男性。伍尔夫认为只有两性相融才是解决妇女问题和调节两性之间关系的出路和关键。第二章以《奥兰多》为文本,通过主人公奥兰
其他文献
语篇连贯是语篇语言学与语篇分析研究领域里一个重要的概念,然而它却经常被认为是一个神秘而含糊的概念。针对语篇连贯研究中几个基本问题,比如连贯的本质是什么,影响语篇连贯识
 The study of metaphor has gone beyond the mere understanding of metaphor withln language ltself. The pervasiveness of lts role In the understanding of our wor
艾丽丝·默多克(1919-1999)是战后英国文坛最具影响力的小说家之一。1958年,她成功的创作了小说《钟》,其实,这部作品不仅是她的最早佳作,也是她唯一喜欢的一部小说。她曾在接受
人们通常把《德伯家的苔丝》公认为是托马斯·哈代最优秀的一部威塞克斯小说,也是内涵最丰富的一部小说。在本篇论文中,作者从新批评的角度对《苔丝》中环境描写的象征含意进行
本文试图通过对杜甫的四十首绝句的分析进一步阐述汉语格律诗中的声调不合律现象,以期加深对不合律声调的性质和作用的认识,并为现代诗歌的创作提供一定借鉴。首先简要介绍格律
词汇是英语学习中的重要环节,也是衡量学习者产出性能力的一个重要因素,但多数学习者的产出性词汇存在着简单、重复、缺乏准确性和表达力等问题。为此,本文提出“意义丰富性词汇
托妮·莫里森的第三部小说《所罗门之歌》发表于1977年,并于同年获得全国图书评论界小说奖。本文由小说中贯穿其间的神话入手,从原型批评的角度对小说中出现的神话原型因素加以
文学批评中的“原型法”往往能横贯中外、照视古今,为文评家和读者提供博通广取的视角。此法肇源于荣格“集体无意识”论,又由波德金、希尔曼与弗莱等人化用于文评中。其中弗莱
本文从语际语和跨文化角度着手对道歉进行研究。本文的首要的目的是调查非母语使用者道歉策略使用上的偏离。其次 是探寻在这种偏离背后起作用的因素。最后对如何在外
本文以莫里森第一部双重声音的小说《最蓝的眼睛》为例,通过对两个黑人小女孩佩科拉与克劳蒂亚不同命运的关注,揭示了在由白人男性控制的充满敌意的权威话语(主要以最蓝的眼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