茯苓病毒与菌丝褐变现象的研究

来源 :华中农业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uwut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茯苓Wolfiporia cocos (Schw.)Ryv.&Gilbn.是一种高等担子菌,其地下生长的菌核(sclerotium)是一种传统中药,具有较好的营养价值和药用价值。茯苓人工栽培过程中,菌丝褐变现象时有发生,大规模爆发时甚至会导致整个产区茯苓减产甚至绝产,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通过对湖北省茯苓主产区英山、罗田等地茯苓菌种生产户进行调查研究发现,目前茯苓菌种生产还处于不规范的状态。以从产区采集分离的9个菌株、从有关单位收集的876菌株以及易于发生褐变的SD菌株为材料,采用常规的稀释分离法,从褐变的菌株中分离到了青霉、木霉、曲霉、酵母及细菌等一些食用菌生产中常见的杂菌,这些杂菌均能不同程度地抑制茯苓菌丝的生长,在交接处茯苓菌丝出现褐变现象,说明杂菌污染是茯苓菌丝褐变的诱因之一。多酚氧化酶(PPO)是酶促褐变的关键酶,运用分光光度计和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检测PPO活性发现,不同的菌株在褐变发生后,PPO活性都有显著升高,但易于褐变的SD菌株在褐变前后相对于其他菌株PPO活性却是最低的,说明茯苓菌丝褐变中PPO起到了关键作用,但PPO活性的高低不能作为判断不同茯苓菌株褐变难易程度的指标。对茯苓PPO进行了比较系统的研究,结果表明茯苓PPO活性与温度、pH等密切相关,其最适反应温度为28℃,最适pH为5.0,此外,Cu2+、Mg2+、Mn2+、Ca2+等金属离子对PPO有激活作用,而AgNO3、维生素C、NaSO3等则抑制其活性。应用dsRNA技术,从褐变及健康对照菌株中均检测到了dsRNA条带,但电子显微镜检测没有发现病毒样颗粒的存在,推测茯苓感染病毒的现象很普遍,病毒可能并不形成病毒颗粒。
其他文献
时代的发展伴随着社会不断的变迁,也伴随着各行业的不断发展.教育行业作为基础行业,其发展往往会影响到社会未来的健康发展,因而也受到国家的重视与关注.特别是对于中学教育
酸性土壤占世界耕地面积的30%以上,而铝毒是酸性土壤中限制作物生长最主要的因素。大量研究表明,铝可以与细胞壁、细胞膜、细胞内组分等多个位点进行相互作用,但是铝与哪些位点作
EST-SSR是基于:EST序列或cDNA数据开发的一种分子标记。作为一种新型分子标记,EST-SSR来自表达基因,因而除具备传统基因组来源的SSR标记所有优势外,可能与基因功能表达具有直接或
血红素加氧酶(又称为血红素氧合酶,Heme/Haem oxygenase,HO,EC1.14.99.3)是血红素(heme/haem)降解代谢过程中的限速酶,广泛分布于动物、植物和微生物中。在还原剂(NADPH/FNR/Fd)的
该文以2011至2015年我国P2P平台的省际面板数据为样本,运用实证方法对我国P2P平台的空间集聚与“跑路”现象进行制度解释。研究发现:正式制度与非正式制度对P2P平台的区域集
研究背景和研究目的: 本论文旨在探讨PC-PLC和膜整连蛋白β4调节神经元存活与凋亡的作用及其作用机理,为阐明发育过程中神经细胞存活和凋亡的调控机制提供实验证据,同时为临
镉是毒性最强的环境污染物之一。镉干扰植物的许多生理生化过程,导致植物产生多种毒害症状,甚至导致植物死亡。豆科植物箭舌豌豆(Vicia sativa L.)常作为人类食物和动物饲料栽培
学位
本文用已建立的底栖生物生产力现场测试系统(BCSPM)对胶州湾东部菲律宾蛤仔养殖区及邻域站位底栖生物群落的初级生产力和呼吸量进行现场测试,并建立了胶州湾2个站位8个航次的
2018年底,纵贯浙东沿海的世纪工程“三门湾大桥”即将竣工通车,成为我国沿海高速网的又一个标志性工程.“三门湾”这个名不见经传的小海湾,在晚清时期曾名噪一时,一度掀起了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