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通过将影像学扫描数据进行多平面三维重建并测量颈椎间盘及其相关结构,探索7-12岁儿童颈椎间盘、髓核及相关结构发育情况和增龄变化规律,为儿童颈椎疾病的预防和诊治提供影像解剖学理论依据。 材料与方法:收集自2012年9月起于内蒙古医科大学第一、二附属医院影像科、吉林北华大学附属医院影像科行MSCT扫描,包含完整颈椎结构的健康儿童影像资料共103例,将原始DICOM格式数据经Mimics软件行多平面重建,调节最优对比度后行颈椎椎间盘各指标测量与计算,包括:1.椎间盘高度(前、中、后),椎间盘正中矢径,椎体中高、正中矢径,髓核高、髓核矢径及核心前距、核心后距;2.髓核矢径/椎间盘正中矢径,髓核高/椎间盘中高,椎间盘正中矢径/椎体正中矢径,椎间盘中高/椎体中高,核心后距/核心前距。按年龄、节段分组后行统计学分析。 结果:1.椎间盘高度(前、中、后),椎间盘正中矢径,椎体中高、正中矢径,髓核高、髓核矢径及核心前距、核心后距总体随年龄的增长呈递增趋势;2.髓核高/椎间盘中高随年龄的增加呈递减趋势;3.椎间盘正中矢径/椎体正中矢径,椎间盘中高/椎体中高两者比值随年龄增加出现先降低后升高趋势;4.核心后距/核心前距随年龄变化不明显,但组内走势一致。 结论:1.同一椎间盘内前高、后高差异明显,7-12岁期颈椎间盘前厚后薄的形态已经形成。2.椎间盘矢径、椎体高度及椎体矢径3项参数在随年龄增加而呈递增趋势外,同时也随椎序增加而数值增大,符合负重递增的力学要求,可增加颈椎的稳定性。3.椎间盘中矢状径与椎体中矢状径之比以及椎间盘中高与椎体中高之比随年龄变化的规律提示椎间盘与椎体在矢状长度与高度两方面的生长节奏并不完全同步,推测椎间盘与椎体的生长高峰期可能并不一致。4.核心后距与核心前距之比提示髓核在椎间盘内的位置关系,且与7-12岁儿童颈椎曲度形成有着密切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