准噶尔盆地西部典型油气藏成藏地球化学研究

来源 :中国石油大学(北京)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oftmysoft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利用油气成藏地球化学方法,分析了准噶尔盆地西部地区西北缘、盆地腹部和西南部车排子地区三个具有代表性油气聚集带的油气藏地质特征及流体地球化学特征,并且结合研究区的地质特征,综合分析了三种典型油气藏的油气动态成藏过程,讨论了控制油气藏形成的主要因素。  准噶尔盆地西部地区三个典型油气聚集带具有三种不同构造带的油气成藏特征,分别为西北缘的逆冲推覆带、腹部古隆起带及西南部的晚期前陆挤压带。总体上对三个地区生储盖组合特征静态因素及油气运移聚集成藏过程等动态因素分析,认为准噶尔盆地西部地区的油气成藏具有复合输导高效性、多期复合叠加性及构造破坏的变动性,不同的油气聚集带油气成藏控制因素存在差异的特征。  三个聚集带油气藏的类型复杂多样,主要包括构造、岩性、地层、复合油气藏等,其中西北缘地区以构造、构造—岩性及背斜油气藏为主,腹部地区以岩性油气藏为主,西南部车排子地区以不整合油气藏及岩性油气藏为主。不同地区油气藏内油气相态类型也存在差异,分布有稠油、重质油、轻质油及天然气等。  三个聚集带的油气成藏过程存在明显差异。西北缘地区存在三期成藏,三叠纪时,西北缘地区发育一些构造圈闭,油气开始聚集成藏,但因盖层不发育,油气容易散失与破坏,部分油气发生生物降解;侏罗纪时,乌尔禾组部分烃源岩处于生烃高峰,油气发生大规模聚集成藏过程;晚白垩世以来,下部油气的调整形成次生油气藏。腹部油气聚集带油气藏聚集从三叠纪至早侏罗世开始,在此时期腹部地区沙湾与盆1井西凹陷的中下二叠统的风城组与乌尔禾组烃源岩已经进入生油高峰,但由于该区成藏条件较差,主要在腹部的低幅度构造圈闭二叠系与三叠系的储层聚集成藏;白垩纪以后,盆1井西和沙湾凹陷中下二叠统烃源灶已经结束供烃,局部地区具备供气条件;新近纪以来,导致油气发生进一步的调整,侏罗系八道湾组烃源岩处于生烃高峰,在永进地区聚集成藏,此外,二叠系烃源岩形成的油气沿侏罗系与白垩系不整合面向北运移,在陆梁隆起北部聚集成藏。车排子油气聚集带分布有稠油和轻质油,通过对该地区原油中不同混源单元的计算,认为稠油为车拐断裂带深部古油藏的调整产物,轻质油主要来源于四棵树凹陷侏罗系烃源岩。在晚三叠世至早侏罗世的印支运动期间,车拐断裂带古油藏遭到破坏,部分油气沿断裂带往上调整进入车排子地区重新聚集;晚白垩世至古近纪时期,油气沿车拐断裂带运移过程中遭受降解,并发生稠化,在部分储层中发现了少量的具有稠油特征的包裹体,仅有部分原油聚集成藏:新近纪以来,四棵树凹陷侏罗系烃源岩处于生烃高峰,一部分原油在侏罗系成藏,另一部分原油沿垂向断裂,运移至古近系沿不整合面在新近系储层聚集成藏。
其他文献
山东出入境检验检疫局工业品检测中心(以下简称:工业品中心)隶属于山东出入境检验检疫局,主要从事轻纺、机电、金属材料、橡胶、轮胎、进出口机动车等工业产品的质量安全检测
学位
水-岩相互作用是地球科学领域十分关注的问题。多年来科学家们通过实验室内反复实验和野外观察,积累了大量的水-岩体系热力学和动力学参数,这为深入了解自然界水-岩作用现象
学位
1942年延安整风期间,正在抗日前线浴血奋战的晋冀豫军区副司令员王树声奉调回延安,到中共中央党校学习,任军事队队长。 转眼一年多的时间过去了。 1943年秋,王树声在中央党
上新世中期3.6Ma前后是全球和东亚季风环境发生重大变革的时期,同时也被认为是青藏高原发生强烈构造运动的时期。一些学者认为高原隆升是导致东亚冬、夏季风发生变化的原因,然
大同盆地中生代及后期经受强烈构造活动改造,中生界残缺不全。本文在1:20万区域地质调查报告和大量野外露头踏勘基础上,通过古流向、镜下薄片、砂岩骨架碎屑成分、物源、沉积
贵州盘县中三叠世盘县动物群保存了大量完整精美、数量丰富且分异度很高的海生爬行类化石,混鱼龙是其中数量最多的一个类群。本文通过形态学、脊椎动物比较解剖学方法,详尽地描
本论文综合运用钻井、测井、地震及相关分析测试等资料,结合东营凹陷沙四上亚段沉积时期的盆地构造背景分析,通过沙四上亚段沉积时期的沉积特征研究,系统总结了东营凹陷沙四上亚
赞皇变质杂岩区位于华北克拉通中部造山带中段东侧,区内变质岩石分布于河北省井陉-鹿泉一线以南、赞皇全县、元氏-高邑-临城-内邱-邢台一线以西的太行山东麓低山区,是洞悉早前
中亚造山带是显生宙最大的增生型造山带,由不同时代的岩浆弧、岛弧增生楔、海山、蛇绿混杂岩及微陆块等地体拼贴形成,地壳的水平增生和垂向生长是其区别于经典的陆-陆碰撞型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