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钛渣黏流特性的热力学模拟

来源 :昆明理工大学 | 被引量 : 1次 | 上传用户:mabimabid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高钛渣是海绵钛与钛白粉生产过程中的优等原料。近年来,海绵钛与钛白粉消费量日益增加,高钛渣需求量呈现逐年上涨趋势。电炉法是当前制备高钛渣的主要方法之一。电炉冶炼过程中良好的渣铁分离效果,是保证生产顺利进行和产品质量的关键,炉内高钛渣在高温下的黏流特性显得尤为重要。本研究针对全密闭直流电弧炉冶炼钛铁矿所制备的高钛渣,基于Einstein-Roscoe方程,采用Fact Sage 7.0对高钛渣黏流特性进行热力学模拟,研究温度、组元和固相颗粒对高钛渣黏流特性的影响规律。本文所得的主要结论如下:⑴温度是影响熔融钛渣黏度最关键的因素。当高钛渣处于完全熔化状态时,随着温度的升高,高钛渣的黏度值几乎不变,且黏度值较低,约为85 m Pa·s~135m Pa·s;当温度低于熔化温度时,钛渣熔体中析出固体颗粒,且随着温度的降低,固相颗粒析出量急剧增加,黏度值迅速增大,流动性能急剧降低。高钛渣的黏温曲线具有明显的转折点,具备短渣特征。⑵在三元钛渣体系中,随着钛渣中FeO、CaO、MnO或MgO含量的增加,三元钛渣的熔化温度与黏度均呈现降低趋势;三元钛渣的熔化温度约为1655℃~1705℃;熔化温度的影响顺序为MgO>CaO>FeO>MnO,黏度的影响顺序为MnO>FeO>MgO>CaO。⑶在六元钛渣体系中,随着MgO含量的增加,六元钛渣的熔化温度呈现先降低后增加的趋势;随着FeO、CaO或MnO含量增加,六元钛渣的熔化温度与黏度均呈现降低趋势;六元渣系的熔化温度约为1615℃~1660℃,熔化温度的影响顺序为CaO>FeO>MnO;黏度的影响顺序为MnO>FeO>CaO。
其他文献
丁烯基多杀菌素是由土壤放线菌须糖多孢菌(Saccharopolyspora pogona)通过有氧发酵产生的一类与多杀菌素结构类似的新型大环内酯类抗生素。与多杀菌素相比,丁烯基多杀菌素具
失眠又被称为“不寐”,是常见的慢性临床疾病,中医认为失眠症的主要病位在心,心神被扰或心神失养,神不守舍而成不寐。同时,其他脏腑,如肝、胆、脾、胃、肾的阴阳气血失调,也可扰动心神而致不寐。近年来研究认为,失眠与大脑内中枢神经递质有关,与γ-氨基丁酸(GABA)能神经元系统功能等关系密切。随着微生物组学的发展,有关肠道与口腔的微生物菌群与宿主免疫系统和神经系统调节的研究日益深入,微生物菌群与失眠症的发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铁路货运量正与日俱增,驼峰编组站作为铁路货运过程中的重要环节,其工作效率直接决定了铁路运输效率。目前,在驼峰编组站作业流程中,只有峰顶的摘钩作业仍需人工参与,且信息化程度较低,制约了铁路货物运输的效率。为了解决这一矛盾,在对国内外驼峰编组站自动化设备研究成果分析的基础上,设计一种自动化信息化程度较高的驼峰编组站列车自动分解系统,并开展了如下工作。1.设计了一种三自由度直
管道作为能源运输的重要载体,广泛应用于石油、天然气的运输。在运输过程中,管道受到运送物资和自然环境的影响会产生腐蚀和形变,定期进行管道安全的检测与维护,有利于防止重
本文以甘肃省为例,通过对灰钙土区农田-作物的野外调查和盆栽试验,系统的分析了灰钙土地区汞的迁移转化规律并进行了风险评价,主要内容有:(1)白银市灰钙土区汞及甲基汞的含量
越南留学生学习汉语辅音送气—不送气对比存在困难,因为汉语的塞音和塞擦音主要以送气—不送气为区别特征,而越南语塞音主要以清—浊为主要区别特征。为了解决越南留学生的这一学习困难,本研究采用了第二语言语音训练研究领域普遍使用的高变异性语音知觉训练方法,对越南留学生汉语塞擦音zh-ch、塞音g-k的知觉进行了训练,考察了训练对知觉的促进作用,以及训练效果的迁移作用,同时也考察了知觉训练对发音的作用。本研究
铜渣(CS)是火法冶炼铜的工业过程中产生的一种有色金属渣,随着对铜的需求量的增加,每年都会产生大量的铜渣。铜渣堆积不仅占用大量土地,而且会对周边环境造成危害,因此如何大宗
熔化极气体保护焊由于具有生产效率高、适应性广、易实现自动化等特点,进而在工业生产中得到越来越普遍的运用。目前我国熔化极气体保护焊通常采用单一气体(如Ar,CO2等)或二
2003年9月以来,按照中组部的统一部署,我省组织系统开展了一场以公道正派为主要内容的“树组工干部形象”集中学习教育活动。这次活动进行得如何?有哪些新的认识和提高?完善
由于抗生素抗性菌株的迅速发展,微生物感染已经是当今全球公共卫生的最大威胁之一。如今,越来越多地具有多药耐药性的致病菌被从世界各地分离出来。病原微生物,例如肠球菌,葡萄球菌和假单胞菌都是常见细菌感染密切相关的物种。然而,在过去的70年中,由于抗生素的广泛性的随意使用,这极大的推动了具有耐药性的细菌的出现和流行。这使得许多曾经很容易治愈的传染病再次变得致命。仅在美国,因抗生素耐药性菌株每年就会导致超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