絮凝剂及底泥对水中絮体破碎再絮凝影响研究

来源 :哈尔滨工业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ythdream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絮凝是水处理重要单元之一。絮凝过程中,人们通过形成大而密实的絮体来提高水处理效果。在形成大絮体的过程中难免存在絮体破碎,因此认识絮体破碎过程具有重要意义。大部分研究显示絮体破碎后无法完全恢复,有研究显示破碎时再次投加混凝剂能够促进絮体再絮凝,但其研究的混凝剂种类有限,且缺乏对破碎时投加有机高分子絮凝剂的研究。絮凝过程中,破碎往往不止一次,破碎时投加絮凝剂再形成的絮体抵抗破碎的能力以及破碎后再次絮凝的能力,值得进一步研究。破碎絮体具有的再絮凝能力意味着沉淀底泥具有一定的活性,破碎时投加底泥能够促进絮体再絮凝,在实际工程可以提高混凝效果。本文以絮凝试验为研究手段。实验中,以聚合氯化铝(PAC)为初始投加混凝剂,以高岭土和腐植酸配制的原水,通过破碎时投加聚合氯化铝,聚丙烯酰胺(PAM)或由聚合氯化铝形成的底泥,借助水中絮体形态原位识别技术进行絮体破碎及再絮凝研究。破碎一次过程投加混凝剂时,破碎时投加PAC,能够减小小絮体的比例及生成更大粒径的絮体,随着混凝剂投加量的增加,絮体平均粒径增大,剩余浊度降低;破碎时投加PAM,同样能够减小小絮体的比例,但投加量大时会形成胶体保护现象。破碎两次过程投加混凝剂时,初次破碎时投加的PAC,其水解产物对絮体第二次破碎后再絮凝具有一定促进作用;再次破碎投加PAC较初次破碎投加形成的絮体具有更大的恢复能力。初次破碎时投加PAM,第一次破碎后再絮凝形成的絮体具有较大的絮体强度,但第二次破碎后絮体再絮凝能力较低;再次破碎投加PAM,投加量对絮体再絮凝的影响较小。破碎时投加底泥能够促进絮体再絮凝,减少絮体平均粒径达到稳定期所需的时间,且剩余浊度随投加量的增加而降低;破碎初期投加底泥形成絮体分形维数较破碎55s时投加大,絮体结构更密实。对于机械搅拌絮凝池,在搅拌桨附近速度梯度较大的区域再次投加混凝剂,能够促进破碎絮体的再絮凝,提高混凝效果;将沉淀底泥回流絮凝池搅拌桨附近,能够增加颗粒物碰撞几率,使破碎絮体得到恢复,减少絮体平均粒径达到稳定期所需时间,因此可以减少水力停留时间,降低絮凝池造价。
其他文献
多节螺旋锚基础作为一种独特的基础形式,由于其具有安装便捷、承载力高、对环境扰动小以及能同时承受抗拉和抗压等诸多优点,在岩土工程的许多领域都有着广泛的应用并发挥着不
砾性土分布于我国的大部分地区,尤其在甘肃嘉峪关一带,本文试验用土就取自该地区。关于砾性土在静力学方面的研究已较多,但在动力学方面的研究还不够完善。由于砾性土角砾含
树根桩最早应用于欧洲古建筑基础补强加固,后广泛应用于边坡支护、隧道加固等各类土木工程中。网状树根桩由小直径桩交叉或倾斜布置,在以竖向荷载为主的复杂荷载作用下,承载性能
为实现钢框架与钢板剪力墙结构之间刚度的渐变,采用一种新型的内填构件—钢板深梁。钢板深梁采用两边连接,通过改变深梁宽度和厚度,实现宽范围刚度变化;钢板深梁通过材料屈服和平
随着高层建筑结构的发展,大底盘多塔连体高层建筑结构因其具有结构形式新颖独特、建筑功能多样化等优点,已经被工程技术人员和多数业主广泛认可。由于大底盘多塔连体高层建筑特
基坑降水是基坑工程中的重要内容,合理选取水文地质参数是基坑降水设计与施工的基础,对降水效果的预估是基坑降水成败的关键,降水试验是解决基坑降水问题的有效手段。论文依托某
目前国内外对公路隧道自然通风技术研究较少,本文开展利用竖井进行自然通风的研究,计算竖井的升压力,从而取消(或减少)隧道风机的使用,解决隧道运营过程中电力消耗过高的问题
FRP是一种具有轻质、高强、耐腐蚀、抗疲劳等诸多优点的新型复合材料,自二十世纪九十年代被引入土木工程领域,目前已广泛应用于钢筋混凝土结构的加固工程中。现有大量试验研究
黄土填方工程施工引起的地下水位变化、管道破裂等问题使黄土体长期处于增湿-减湿循环条件下,水分迁移不断浸润地基,改变其湿度状态,导致土体工程性质劣化,产生不均匀沉降,建
边坡稳定性研究一直是岩土工程领域的一个重要内容,迄今为止,对岩质边坡的稳定性分析,特别是将边坡中随机分布的结构面网络考虑在内的情况下尚没有令人满意的方法,现有的边坡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