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BP1在食管鳞癌淋巴结转移中的功能研究

来源 :北京协和医学院中国医学科学院 北京协和医学院 中国医学科学院 清华大学医学部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63270990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转移是恶性肿瘤的特征之一,也是造成患者死亡的重要原因。恶性肿瘤细胞经不同途径到达其他部位继续生长称肿瘤转移,主要的方式有四种:浸润转移、淋巴转移、血行转移和种植转移。淋巴转移是导致肿瘤病人不良预后甚至死亡的重要因素,在食管鳞癌中,多数病人发现时伴随有淋巴结转移的发生。对淋巴转移这一生物学过程的深入研究有助于提高我们对于食管鳞癌的认知,改善患者的预后生存。  我室前期研究建立了食管鳞癌细胞系体外趋化模型,发现鸟苷酸结合蛋白1(Guanylate-binding protein,GBP1)在运动能力强的细胞亚群中的表达水平高于运动能力弱的细胞亚群。进一步研究发现GBP1的表达水平在高转移细胞系中普遍上调。GBP1为一种干扰素诱导蛋白,属于鸟苷酸结合蛋白家族的一员,具有GTP酶的活性。然而GBP1在肿瘤中的研究还比较有限,在食管鳞癌中则尚未有功能性研究,因此本研究对GBP1在食管鳞癌发展中的作用进行了探讨。首先,我们通过免疫组化实验研究发现GBP1表达在食管鳞癌组织中升高且与淋巴结转移呈正相关。分析已发表的GEO数据库中的基因表达谱,同样证实了GBP1在食管鳞癌组织中的上调。其次,通过体外transwell实验验证GBP1的功能时我们发现,GBP1对KYSE30细胞系的体外运动和侵袭并未产生明显影响。考虑到GBP1的表达可能受到肿瘤微环境中复杂因素的影响,为了尽可能模拟体内环境中的肿瘤转移,我们建立稳定过表达GBP1的细胞系,利用了小鼠淋巴结转移模型进行体内实验,结果表明GBP1在体内具有促进淋巴结转移的作用。此外,研究发现GBP1的表达受EGF的诱导而上调,且在食管鳞癌组织中GBP1与EGFR的表达水平呈正相关。然而,对于GBP1与EGFR通路的关系以及GBP1在肿瘤内的受调控机制并未明确,还需要后续更多的实验来探究。  综上所述,我们的研究首次报道了GBP1作为食管鳞癌中表达上调的基因,与淋巴结转移呈正相关性,且GBP1表达受EGF诱导上调,并与EGFR的表达呈正相关性,过表达GBP1在体内起到了促进淋巴结转移的作用。本研究增加了我们对GBP1在食管鳞癌进展中作用的认识,为GBP1作为淋巴结转移分子标记物提供了理论依据,同时也为肿瘤转移的后续研究打下了基础。
其他文献
布鲁克公司自豪地向世界推出用于高场NMR研究的900MHz超导核磁共振谱仪.并且在2001年3月5日新奥尔良的2001Pittcon会上展出.目前,商品化的第一台900MHzNMR谱仪正在美国Scripps
期刊
采用Burr-Brown 公司的10MHz、 12Bit A/D采样器件设计了一块基于PC总线的高速A/D采集卡,给出了核磁共振实验结果,并讨论了高速ADC在谱仪简化设计中的应用.
近年研究表明,LncRNA通过对.miRNA、蛋白等物质的调节来影响不同信号通路,在生命活动中起着重要作用。同时,其表达异常对肿瘤的发生和预后都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目前,在已发
本文通过对荣华二采区10
期刊
报道了四种新的萘酰亚胺衍生物的1 3CNMR谱 .应用1 H、1 3C、DEPT、HMQC、HMBC等谱确定了这四种化合物的分子结构 ,并对全部谱峰进行了归属 ,探讨了分子结构对1 3CNMR化学位
2008年以来,国际金融格局发生巨变,次贷危机在很短时间内演变成一场百年不遇的金融海啸。多家金融机构陷入困境,资本市场动荡加 Since 2008, the pattern of international
喜树(Camptotheca acuminata)为珙桐科(Nyssaceae)多年生落叶乔木,为我国特有树种。因其含有重要的抗癌活性物质—喜树碱而备受关注。本研究以喜树为研究对象,建立高效的组培再生体系,并在此基础上,利用农杆菌介导法将细胞分裂素生物合成限速酶—异戊烯基转移酶基因(ipt)导入喜树体内,探索喜树遗传转化的技术参数,初步建立了喜树遗传转化体系,为利用基因工程技术对喜树进行遗传改良打
本论文共包括四个部分: 1)综述了单核苷酸多态性(single nucleotide polymorphisms,SNPs)标记及其在生态、进化和种群生物学中的应用。 2)构建江豚(Neophocaena phocaeno
在293~873 K的环境下,采用分离式霍普金森杆装置对高氮钢试样进行了 102~103 s-1应变率下的动态加载实验.结合准静态实验结果,分析了应变率和温度对材料塑性流动特性的影响.结
目的:马兜铃酸肾病是由于服用含有马兜铃酸(aristolochic acid,AA)的中草药所致。其主要机制是直接损害肾小管上皮细胞,使其发生转分化、坏死或凋亡,进而导致肾间质纤维化。肾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