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翻译中的文化因素探究——以晚清与五四时期小说翻译为例

来源 :中国海洋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aodoctor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全球化进程日益加快的今天,翻译作为文化交流的重要途径之一,其研究方式和方法都有别于以往单纯从语言学角度出发或者试图为翻译找到一套规范式的理论作为评价的依据。以色列学者埃文·佐哈尔在上世纪70年代初提出了多元系统理论,将翻译研究引上文化转向道路,在其指导下,翻译及翻译行为与源语和目的语的文化语境,政治因素以及社会条件得以结合,并为翻译研究开拓了崭新的研究领域。   翻译研究是文化互动的研究,翻译即文化交融的本质决定了翻译过程中文化因素的重要影响作用。文学翻译历来是各民族、国家间文化交融的主要方式之一,民族文学产生于独特的文化环境之中,这也意味着在文学作品中总能看到一个民族在特定时代背景下的文化烙印。文学作品和文学译作存在于两个相异的文化语境,因此原作者和译者的文化理念势必有很大差异,这种差异性在文学翻译中尤为突出。不同的社会文化背景下,译者在文本的选择以及翻译策略的采用等方面表现多样化。   本文将首先探讨语言、文化及翻译的关系及其交叉影响,并针对社会文化因素对文学作品翻译的影响展开论述。进而借助埃文·佐哈尔的多元系统理论作为翻译文学在特定历史背景下的文化地位这一重要命题的理论支撑,探索这一理论对于文学翻译的影响;同时将它和勒弗维尔的翻译“改写”理论应用到中国翻译史中较为特殊的两个时期—晚清和五四时期的小说翻译研究中,分别展现特定历史时期文化因素以及意识形态和诗学标准对文学翻译的影响,具体涉及到译者的文化态度和翻译活动的选材、翻译策略的选择。在此基础上重新把握影响文学翻译的文化因素,以期对当代文学翻译的实践和研究带来一定启发。
其他文献
理查德·耶茨(1926-1992)是美国焦虑时代的代言人,也是二十世纪独具洞察力的优秀作家。然而他在文学史上长期受冷落、被遗忘,即使在现代仍未受到读者和批评界足够的关注。《革命
请下载后查看,本文暂不支持在线获取查看简介。 Please download to view, this article does not support online access to view profile.
期刊
作为20世纪上半叶英国杰出的现代主义作家,弗吉尼亚·伍尔夫一生致力于探索和发展“意识流”这种全新的背离传统写作手法来揭示现实、尤其是现代人内心世界的小说形式。伍尔
本文阐述了在LCD(液晶显示器)中图形显示控制器和液晶屏之间数据传输过程中遇到的电磁干扰等问题,并结合实际工作采用低压差分信号(LVDS)传输技术,增强了液晶显示器数据传输
单重态氧发生器(SOG)是氧碘化学激光器(COIL)的重要部件。介绍了单重态氧发生器发展过程中的4种类型以及最新进展,并比较各种发生器的优缺点,提出新设计的氧发生器需要考虑的问题。
随着教育全球化的增加,跨文化交际日益频繁,而跨文化适应在跨文化交际中一直是一个研究热点。近年来,越来越多的中国学生出国深造,在促进了全球学识交流与文化交际的同时,他们也遇
“诗学”一词可追溯至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的《诗学》,指的是以批评戏剧为主而生成的文艺理论,因为在当时“诗”经常被用于指称普遍意义上的艺术。把poetics狭义地理解为
《何以笙箫默》是顾漫于2003年创作的网络畅销言情小说,2014年由该书改编的同名电视剧和电影使得它声名鹊起。青春文学在年轻读者中的人气表明此类新型文学作品十分重要,不容忽
请下载后查看,本文暂不支持在线获取查看简介。 Please download to view, this article does not support online access to view profile.
期刊
福斯特是一位享誉世界的20世纪英国著名小说家。福斯特、乔伊斯、劳伦斯和伍尔芙被誉为20世纪英国最伟大的小说家。《印度之行》是在他6部长篇小说中取得声望最高的作品,是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