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囊捕虾桁拖网渔具选择性研究

来源 :上海海洋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fghtyr5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世纪70年代末开始,捕虾拖网渔业在我国近海逐步发展起来,并成为了我国东海近海主要的作业方式之一。随着多囊捕虾桁拖网渔业捕捞努力量的持续增加,渔具对捕捞对象的渔获性能不佳,在渔获过程中对目标虾类缺乏必要的尺寸选择性,而且还几乎捕获了所有进入网具的个体,在其作业渔获物组成中,未达成熟体长的经济幼鱼、幼虾占有相当大的比例,渔业对资源造成巨大的压力和严重的负面影响。然而,在对捕虾桁拖网渔业的管理方面,尚未出台有关网囊最小网目尺寸的标准或法规。本研究旨在通过开展桁拖网渔具选择性研究,切实掌握桁拖网渔具对主要渔获种类的尺寸选择性,在此基础上,开展桁拖网渔具种类选择性研究,实现不同渔获种类的渔获分隔,最终实现桁拖网渔具的选择性捕捞;通过改善桁拖网渔具的选择性、优化捕渔具的渔获性能、改善桁拖网渔具捕捞效率,有助于实现桁拖网渔具作业的生态化、保护近海渔业资源、减轻桁拖网渔业对资源和环境压力、协调资源合理利用与养护。 从2005年10月至2006年12月,在吕四渔场开展了4个航次的海上生产试验。桁拖网尺寸选择性试验项目包括不同网目结构(菱形、方形及转向网目)和不同网目尺寸(30mm、35mm和40mm)网囊对主要渔获种类的选择性。试验采用对比作业法,即在多囊桁拖网不同网囊上安装多个不同网囊同时进行渔获试验,通过比较不同网囊的渔获体长分布分析尺寸选择性。 为了同时分析多个网囊的尺寸选择性,本研究利用几何相似原理将传统的过滤性渔具选择性曲线(Richards曲线)转化为选择性曲面,并结合SELECT模型对多囊桁拖网渔具的网目选择性分析建立了模型。使用极大似然估计法求解模型参数并对渔获数据进行拟合,同时,可通过假设检验对选择性曲线模型进行简化。模型对不同网目尺寸菱形网目网囊的哈氏仿对虾的渔获数据的拟合结果显示,该模型能较好地适用于多囊桁拖网渔具选择性分析。 并使用过渡离散的重复估计(REP)方法来考虑航次间差异。选择性对比试验中,选用了20mm网目尺寸的网囊作为对照网。利用选择性分析模型,比较对照网囊选择性不同假设条件下(对照网具有一定的选择性和对照网对渔获种类没有尺寸选择性的假设)哈氏仿对虾、小黄鱼和棘头梅童鱼渔获数据拟合结果发现,对照网囊的选择性假设对选择性模型的拟合、简化及对其它网囊的选择性参数没有显著的影响,因此在选择性分析中,可将20mm网目尺寸的网囊视为对渔获种类没有选择性。 利用所建立的模型对不同网目结构和不同网目尺寸的网囊捕获的各主要渔获种类(虾类:哈氏仿对虾、葛氏长臂虾;鱼类:短吻舌鳎、棘头梅童鱼和小黄鱼;蟹类:三疣梭子蟹、细点圆趾蟹、日本蟳和锯缘青蟹)的体长分布数据进行拟合显示,模型具有较好的拟合性,且可使用Logistic曲线来表示单一网囊的选择性曲线,但不同航次进行的观察存在差异。 对于哈氏仿对虾,方形网目和转向网目网囊的L50分别较菱形网目网囊的L50大9.93%和9.53%,而SR分别较菱形网目小13.4%和9.36%;对于葛氏长臂虾,方形网目和转向网目网囊的L50分别较菱形网目网囊的L50大4.58%和7.60%,方形网目网的SR较菱形网目小3.21%;对于短吻舌鳎,方形网目和转向网目网囊的L50分别较菱形网目大8.12%和19.56%,选择范围SR分别小4.26%和8.04%;对于棘头梅童鱼和小黄鱼,方形网目和转向网目网囊的L50分别较菱形网目大5.22%和8.17%,选择范围SR分别小8.46%和SR小5.21%;对于蟹类,方形网目较菱形网目选择性能更好,即方形网目网囊L50较大(三疣梭子蟹13.6%,细点圆趾蟹等11.86%),而SR较小(三疣梭子蟹2.67%,细点圆趾蟹等9.07%)。根据不同种类在网囊中的逃逸行为,方形网目、转向网目具有较好选择性的原因在于这2种网目较传统菱形网目不易合拢;除不同结构的网目扩张程度不同以外,鱼体体型结构的特殊性以及网囊结构也可能是导致选择性差异的主要原因。 根据选择性分析结果,当以70mm作为虾类开捕体长(根据哈氏仿对虾和葛氏长臂虾的生物学特征),以幼体比例不超过50%为准,那么菱形网目网囊的网目尺寸应为35mm左右;但对于主要鱼类渔获来说,菱形网目网囊的最小网目尺寸不应小于45mm。这说明对于捕虾桁拖网,仅利用改变网目大小和网目结构是无法实现对渔获的选择性捕捞,必须开展种类选择性及分隔式捕虾技术研究。 从2005年10月至2006年12月,在吕四渔场开展了4个航次的分隔式桁拖网渔具海上生产试验。试验中利用网目尺寸为60mm、75mm和90mm的柔性分隔网片,栅栏间距为15mm、20mm和25mm的刚性栅栏将桁拖网分为上下2层(虾囊和鱼囊)以实现不同种类渔获的分隔,利用不同网囊捕获的不同种类渔获的重量和体长分布分析分隔装置的性能。 利用参数化的模型实现拖网渔具选择性装置渔获性能的解析,不仅有利于装置性能的评价和比较,而且对于优化选择性装置结构、提高装置性能具有重要的意义。根据SELECT模型原理,认为渔获对象接触分隔装置的概率与个体尺寸有关、个体接触分隔装置与分隔装置对个体的选择为相互独立事件,并使用S型曲线(Logistic曲线)表示接触概率曲线,结合分隔装置的选择曲线,为评价分隔式桁拖网分隔装置的分隔效率建立了模型。模型对分隔式桁拖网渔具(60mm分隔网片)捕获的哈氏仿对虾和短吻舌鳎的渔获数据进行拟合结果表明,该模型能较好地分析分隔网片的分隔效率。通过对模型的分析,认为模型具有良好的应用性,且模型可根据实际情况进行适当简化;将捕捞对象的接触概率独立于选择性装置选择性能的做法对于研究网具内捕捞对象行为特性具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分隔网片的试验结果显示,随着网目尺寸的增大,分隔网片对虾类(哈氏仿对虾和葛氏长臂虾)渔获重量分隔率(虾囊中虾类渔获重量占虾类渔获总重的比例)逐渐提高、对鱼类(短吻舌鳎、小黄鱼和棘头梅童鱼)渔获重量分隔率下降;使用分隔效率模型对不同网囊渔获体长分布数据进行拟合,结果发现: (1)模型具有较好的拟合性,个体接触分隔网片的概率可使用Logistic曲线来表示; (2)同一种类个体接触分隔网片的概率没有显著性差异,不同虾类之间没有显著性差异,虾类的50%接触概率体长约为40mm,表明大多数进入网具的虾类都能接触分隔网片,短吻舌鳎和小黄鱼(包括棘头梅童鱼)接触分隔网片的概率曲线有着明显的区别,表明上述2种鱼类在网囊中的行为差异很大; (3)随着分隔网片网目尺寸增大,分隔网片对个体的50%选择体长也逐渐增大,因此分隔网片对虾类的分隔效率随之提高,而对鱼类的分隔效率随之降低; (4)分隔网片对不同渔获种类的尺寸选择性与相同网目尺寸的网囊网目选择性具有明显的差异; (5)多囊桁拖网各网囊的不同种类渔获重量不存在显著性差异,表明各网囊的作业强度相等; (6)鱼囊和虾囊的网目尺寸相同,但结构有所差异,比较在不同网囊尺寸选择性假设条件下(鱼囊和虾囊具有相同/不同的尺寸选择性)渔获数据的拟合结果后发现,鱼囊和虾囊具有相同选择性的假设更为合理。 分隔栅栏的试验结果显示,随着栅条间距的增大,栅栏对虾类渔获的重量分隔率逐渐增大,对鱼类渔获的重量分隔率逐渐降低;使用分隔效率模型对不同种类渔获体长分布数据进行拟合后发现: (1)对于虾类和鱼类,个体接触分隔栅栏的概率可使用常数表示,表明个体接触分隔栅栏的概率与个体尺寸无关; (2)比较不同虾类对分隔栅栏的接触概率后发现,接触概率不存在种类间、栅栏间的显著差异;个体接触分隔栅栏的概率均大于0.9,说明大多数个体都接触到分隔栅栏,但拒绝全部接触栅栏的假设,这主要与桁拖网结构和分隔栅栏的安装有关; (3)对于短吻舌鳎,个体接触分隔栅栏的概率可使用常数来表示,即接触概率与个体尺寸无关,接触概率在0.2-0.4之间,并随着栅条间距的增大而增大(不显著),对于小黄鱼和棘头梅童鱼,模型拟合结果表明个体接触分隔栅栏的概率为1,表明所有进入网囊的个体都将接触刚性栅栏;不同鱼类接触栅栏概率的明显差异表明不同鱼类在网囊中的不同行为习性; (4)随着栅条间距的增大,栅栏对鱼类和虾类的50%选择体长(L50)逐渐增大,但选择范围(SR)没有显著差异。比较2种不同分隔装置对主要渔获种类的分隔效率发现,刚性栅栏比分隔网片更为有效,但是出于渔船作业的实际情况、分隔装置结构复杂度以及渔民的认可程度等原因,认为使用分隔网片作为分隔装置可能更符合实际情况。而分隔网片网目尺寸的选择,需要考虑具体的实际情况。
其他文献
中国英语学习者学习英语的途径大多选择正式的学校英语教育,其实生活中还有许多英语学习的辅助手段,只要正确认识它们的作用,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也可以成为提高英语水平的有
六六六(BHC)、滴滴涕(DDT)、艾氏剂、硫丹、狄氏剂、异狄氏剂、七氯等有机氯农药,不仅广泛而持久地存在于全球环境,而且对生态系统、动物和人体健康构成潜在威胁。为探讨有机氯
本研究根据数量遗传理论,采用群体选育、自交家系选育、自交效应分析和通径分析等方法开展墨西哥湾扇贝选择育种研究。在群体选育上,利用现有墨西哥湾扇贝大壳高选育系F3代继续
长江流域历来是水生生物理想的栖息地、繁殖场及重要的洄游通道。由于人类活动的影响,长江大批物种资源持续衰退,而洄游性物种的衰退尤为严重。刀鲚、凤鲚、鳗鲡和中华绒螯蟹是
植酸酶的研究已经有近百年的历史,到目前为止,国内外对植酸酶的研究已经深入到了饲料、食品、医药等多个领域,并且都取得了一定成果。美国、芬兰、荷兰和德国等国家已经推出了多
中华倒刺鲃(Spinibarbus sinensis)是长江水系的重要经济鱼类。为了探讨其系统发育的规律,并为中华倒刺鲃苗种的培育提供一定的理论基础,本试验在重庆市北碚区科委重点科技项目
褐飞虱是水稻的重要害虫,而Wolbachia是其重要的次生共生细菌之一。为了解褐飞虱种群感染Wolbachia的情况,本研究对采自世界褐飞虱主要分布区的22个地理种群感染Wolbachia的情
利用马氏珠母贝2个不同地理种群建立了8个家系,II.1、II-2和II-3为印度养殖贝近交家系,SS.1、SS-2和SS-3为三亚野生贝近交家系,SI.1和SI-2为三亚野生贝早×印度养殖贝♂杂交
刺参Apostichopus japonicus(Selenka)的消化道分为口、食道、胃、肠和泄殖腔.消化道的组织结构分为粘膜上皮层、粘膜下层、肌肉层和浆膜层.呼吸树呈细长的分支状,组织结构分
中浙优8号于2011—2013年在福建省东北山区的寿宁县进行示范种植,表现出茎秆粗壮、耐肥抗倒、穗长粒多、丰产性好、米质较优等特点,适宜在闽东北山区作一季中晚稻种植。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