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叶上的傣族文明——云南德宏小乘佛教社会考察研究

来源 :四川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aitianquan15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佛教是一个复杂的信仰体系,同时也是一个涵摄社会伦理、人生哲学等理论的庞大思想体系。其以哲学思辨色彩浓厚、智信特征明显而著称于世。佛家以明辨善恶、勘破正邪、珍惜人生、热爱生命、广行慈悲、泽被生灵为其所大力宣扬的主要内容。佛教还竭力主张开发人类潜在的无上智慧,摒弃人类思想中丑陋、污秽的成分,并运用“如实知见”的智慧去观照世间一切,凭慈悲心与乐拔苦,靠行八正道严以律己。  人类社会的发展涉及物质生活、社会制度以及思想观念等诸多层面,在“现代化”的同时,也带来了不少问题,威胁到人类自身的生存与发展。当前的信仰危机、道德堕落、犯罪率居高不下等社会现象,已敲响了人文精神严重失落的警钟。这为蕴涵宇宙整体观念、追求生命超越思想的人文精神之佛教哲学,提供了陶冶道德情操、调适人的心灵、促使社会和谐的发展空间。佛教在中国的传播过程,也是佛教中国化的历程:一方面,佛教学者从大量经典文献中精炼、筛选出佛教思想的精髓,确定出适应国情的教义理论、礼仪制度和修持方法;另一方面,使之与固有的文化相融合,并深入中国民众的实际生活当中。具体说,佛教日益与中国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相适应、融合,形成独具特色的本土佛教,从而表现出有别于印度佛教的特殊精神面貌和中华民族传统思想的特征。就云南傣族的小乘佛教来说,除其内容保持了大量原始佛教遗风(其大部分思想是南传上座部佛教的经典遗存)之外,还与当地文化碰撞、融合,形成浓郁乡土气息的傣族佛教。宋立道教授说:“对于南亚和东南亚各国来说,佛教最初都是异质的外来文化。尽管人们称上座部为比较‘纯粹’的宗教,但它在进入各个不同国家、民族和社会环境之后,不免要同当地固有的文化相互作用、相互改造,从而形成了或多或少不同于印度原型的南传佛教。”①  在元明之际,巴利语系小乘上座部佛教以惊人的速度传入我国云南傣族、德昂族、布朗族聚居区。小乘佛教的传入,使傣族社会的“文明”受到严峻挑战。将傣族文化与上座部佛教文化进行比较研究,具有很大的现实意义。本文主要阐述南传上座部佛教对傣族社会影响的诸多方面,即全面阐述傣族文化演变的历史轨迹,辩证地剖析了“傣族文化嬗变”的原因。  本论文由绪论、正文及结语组成,共分11个部分。绪论主要介绍南传佛教、前人的研究及本文的探索思路;正文首先就研究对象的背景进行全面概述,接着摘取傣族社会中受南传佛教影响较为深刻的六个方面进行描述、论证,旨在对“贝叶上的傣族文明”进行全面阐述;结语就南传佛教的“化傣族”、“傣族化”、傣族“文明”和主题词方面进行综述。  第1部分,叙述了南传佛教及云南傣族社会的大体情况,介绍了“贝叶经”的历史、制作、传播、保存、价值等方面的知识,接着对论文的题目进行了解释;其次,综合说明了巴利三藏、上座部佛教源流以及前人的相关研究,并指出本文研究的基础和思路。  第2部分,主要介绍德宏地理、历史、政治、社会、民族、宗教、原始文化等,说明德宏有优越的地理自然环境、悠久厚重的历史文化、丰富多彩的民俗民风、动荡而趋于统一的政治气候,这些优越的自然、社会环境似乎都是小乘佛教生存、发展、变化的有利条件。  第3部分,介绍了南传上座部佛教进入云南傣族地区的大体情况,即南传佛教传入的线路、时间、方式以及派别情况等,叙述了其与传统文化及原始宗教碰撞及相安的情形。其次介绍了佛教传入前后的傣族社会状况,突出说明德宏统治者主动迎佛的原因,也间接说明了全民信教的根源。  第4部分,介绍了云南傣族地区南传上座部佛教的基本情况,即以德宏傣族佛教为个案进行具体介绍,即派别、戒律、寺庙、管理、经济等方面内容。说明了傣族佛教虽然有古朴风貌,但其经济方面的窘境依然是现在的主要问题;为此,提出了用“农禅”并重、或旅游消费等方式来解决“经济”问题的思考。  第5部分,主要从傣族社会现存的风俗习惯入手,对出家比丘、比丘尼、居士的日常生活情况作了详细介绍,突出傣族地区的特色性;对傣民出生、取名、教育、出家、葬仪、做摆等与佛教的关系情况作了梳理,强调了该地区的特殊性。为此,引用了大量的佛经内容,对佛教与傣族社会的关系作了评述;综述中从“还俗”、“对外交往”、“节俭消费”方面就小乘佛教对傣族社会的影响给予了肯定。总之,这部分基本勾勒出了傣族社会受佛教影响的轨迹,得出了傣族为什么全民信仰佛教的答案。  第6部分,就节庆礼仪及其活动内容的情况作了理论上的介绍。结合云南傣族的节日情况与相关的佛教文化知识,从节日文化演变的历史、原因、内容及根据入手,突出说明南传佛教入滇后,傣族风俗节庆的嬗变历程。重点探讨了傣族节日,特别是“泼水节”的起源、现状、变化等情况。还将德宏与相同文化的西双版纳地区、不同文化的元阳等地区作比较,结果说明傣族节日因佛教传入而丰富了其内涵。  第7部分,介绍了傣族社会伦理、道德、法律的大体情况,为此引用了不少佛经原文,旨在系统阐述原始佛教的伦理、道德、法律等思想,作进一步的对比研究,说明傣族因全民信仰佛教而使家庭、社会、伦理、道德、法律乃至司法都烙上了佛教的印子,并因此而文明进步。指出佛教影响傣族社会意识形态的鲜明痕迹,强调了傣族法律、道德的文明得益于佛教思想。  第8部分,系统说明了傣族文字的起源与发展,其应归功于佛教的积极影响,也就是说,佛教的传入促进了傣族文字的迅速发展。还将佛教传入后的傣族文学情况作了概述,举例说明佛经故事充实了傣族文学内涵等方面的情况。总之,佛教文化使傣族文学由口头文学转变为书面文学,而佛经故事则极大地丰富了傣族文学的内涵,文中突出佛教文化促进傣族文学艺术的发展方面。  第9部分,就德宏地区现存的佛教建筑、绘画、造像、佛迹以及傣民文身习俗等情况作了系统介绍,阐述了这一系列傣族文化因佛教信仰而生,进而说明傣族民众的日常生活没有不与佛教发生联系的。也正是为宣扬佛教而丰富了傣族艺术生活,也从中陶冶了自己的艺术情操、培养了审美能力;总之,傣族审美活动是紧紧围绕佛教思想的宣扬而展开的。  第10部分,第一节阐述了佛教极大地促进了傣族医学的发展。傣族医学是受佛教影响最深的,无论是病理学、解剖学,还是疗理学,都能找出佛教思想的原型,特别是“五蕴”、“四大”被引进傣医,其内容和原理大大丰富了傣医内涵,使傣医学进一步系统、完善起来,最终成为一门先进性科学。第二节介绍了傣族天文历法的情况,并对其发展史作了一番梳理。说明其继承了不少古印度、巴比伦的天文历法知识,而这些古文明能传播到云南傣族地区,得益于南传佛教。再者,频繁的佛事活动、隆重的庆典仪式等事宜的安排,离不开“良辰吉日”,而诸多的“节日”无疑是建立在有“根据”的历法之上,这也促进了傣族历法的发展。  第11部分,佛教传入中国,随即也被中国化;同样,传入傣地的小乘佛教也不例外。结语部分就小乘佛教在云南傣族地区“傣族化“及“化傣族”情况进行综述。首先,对全民信仰佛教的情况作了描述,对小乘佛教傣族化的过程进行了梳理;其次,就小乘佛教对傣族产生的社会功能进行了概述;最后,介绍了“贝叶文化”和“傣族文明”的情况,说明二者之间的关系。本文的创新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对小乘佛教化的傣族社会进行全面考察;二、对小乘佛教化的傣族文化现象进行整体考察;三、德宏封建领主接纳上座部佛教的原因分析;四、傣族全民信仰南传上座部佛教的原因;五、南传佛教教义、教理对傣族社会影响的经文依据及其评述;六、佛教与傣族两种文化交融的情况;七、融合佛教思想后傣族文化嬗变的轨迹;八、小乘佛教的社会功能概述;九、间或与同类地区(有小乘佛教信仰)西双版纳的傣族和不同类地区(非小乘佛教信仰)红河流域的元阳、新平、元江等地之傣族进行对比研究。
其他文献
伴随着中国共产党第十六次全国代表大会的召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成为新世纪头二十年的中国的主要任务和目标。而“三农”问题又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点和难点。我国处于社会
为了在二维微驱动系统中实时检出移动块的存在位置,试制了一种基于MEMS工艺的微型磁性开关阵列,它作为一种位置传感器通过扫描查询方式工作.本文对该传感器的工作原理、制作
虚拟现实(VR)技术从诞生起就与军事应用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但由于相关技术发展的不足,其并未成为军事活动中的主角,而是以一个“辅助性”的角色延续至今。近年来,随着VR技术
人类科学技术恶用的历史,乃是战争形态不断推陈出新的历史。可以说,20世纪人类在科学技术的发展上所取得的最伟大的成就之一,便是确立了信息科学以及信息技术以龙头地位,从而
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要积极创设情境、氛围,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学习中。那么,如何才能帮助学生在自主探索的过程中放飞心灵,快乐地学习数学呢?
温度高和光照强度大是热带和亚热带地区的共同特点,据报道,芒果营养生长的适宜温度是24℃~30℃。日本研究人员探讨了高温下不同光照强度对芒果光合作用、气体交换和叶绿素荧
选用不同类型的两系杂交稻 ,研究结实期胚乳和茎、鞘非结构碳水化合物的代谢 ,及其对灌浆结实的影响。结果表明 :胚乳中 ATPase和 Q酶活性与灌浆结实密切相关 ;胚乳中低含量
众所周知,肼苯哒嗪可诱发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样综合征,据认为这种并发症不影响肾脏,消退后不遗留永久后遗症。肼苯哒嗪引起的肾脏病过去罕有报道,而且与肼苯哒嗪的关系难以
文中介绍了一种利用89C51单片机研制的检测大型水氢氢汽轮发电机定子线棒冷却水漏氢的巡回检测仪,论述了它的工作原理、硬件电路设计、软件设计和抗干扰措施.该检测仪可用于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