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十年代美国情景喜剧中的种族性再现

来源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 | 被引量 : 3次 | 上传用户:kangyh12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情景喜剧是美国经久不衰、最受欢迎的电视节目之一。尽管如此,情景喜剧却没有受到评论界足够的重视。重悲剧轻喜剧的传统观念是导致评论家、学者对情景喜剧缺乏严肃认真研究的主要原因。我们认为,事实上情景喜剧与其他电视节目一样,弥漫着当代价值观念,同样具有反映、再现、重构美国社会现实与变革的潜质。在这一思想指导下,本论文试图探讨情景喜剧如何再现种族性,这一多民族的美国社会中最普遍而又最棘手的问题.基于以往对情景喜剧及族性的研究,本文着重研究九十年代美国情景喜剧中种族性的再现。本研究综合话语分析及符号学理论,定量分析与定性分析相结合,对九十年代一些最有影响的黑人情景喜剧、亚裔人情景喜剧、白人情景喜剧进行了深入的探讨。研究发现,与七、八十年代相比,九十年代的情景喜剧在再现种族性方面变化不大。白人无论在出现频率与人物形象方面都占统治地位。尽管黑人情景喜剧有迅速的增长,而其他有色人种的情景喜剧却仍然稀少甚至空缺。在再现少数族裔的人物与文化方面,九十年代情景喜剧出现了歧义、矛盾、对立等特点。为满足不断增长的少数民族观众的需求,电视网络推出了更多少数民族的情景喜剧,其中不乏正面的、多样的人物形象,然而人们所熟识的一些刻板形象仍然没有完全消失。在分析白人情景喜剧《宋飞正传》及《老友记》时,我们发现,在看似正面积极的少数族裔形象背后,仍隐藏着刻板化、他者化的痕迹。新型的种族主义仍然存在。在九十年代的情景喜剧中,这种种族主义主要以再现白人为中心、为主角、为标准,而将非白人再现为边缘、配角、异常的形象。作为对情景喜剧中种族性再现的多视角、跨学科探讨与批评,本论文从不同领域、各流派中获得理论支持。符号学、传统马克思主义、新马克思主义、福柯的知识—话语—权力学说、喜剧理论、后殖民研究、以及流行文化与电视理论等构成了本文的理论框架。其主要目的不仅是为了批判性地理解电视屏幕上的所示所现,还要批判性地理解这些意义的构成与解读过程。换言之,我们不仅要探寻、揭示九十年代情景喜剧中种族性再现的复杂性、多义性、以及矛盾对立的现象,还要深究更深层的力量与话语,如经济的、政治的、社会文化的、心理结构的力量因素,以及来自于电视台站、制作人、演员、观众与评论家的话语。所有这些力量与话语共同作用,不断地构成与重构,建构与解构、改变与维持着情景喜剧中种族性再现的版图。本文的结论是,九十年代情景喜剧中种族性再现是各种社会力量角逐的结果,是多种不同声音竞争话语权的产物。九十年代情景喜剧深深地打上了白人至上、父权为中心、资本主义的主流意识形态的烙印。情景喜剧是不同种族再现其存在、争夺其意义与快乐的空间、场所。
其他文献
1928年6月,国民革命军平定京津,二次北伐完成,北洋政治走向终结,北京归入南京国民政府版图,改名北平,成为"故都"。但中央政权在北平的"存在感"一直不强,阎锡山、张学良、宋哲
《封许之命》在文本结构、句式、用词及其所反映的赏赐制度等方面与一系列西周中晚期的文献有着较多的共通之处,由此可推断其文本应经历了数个阶段的变化。西周早期,在吕丁受
作为"媒介论"转向的理论产物,文学活动中的听觉问题愈益凸显。技术治下的听觉符号脱卸了传统文学审美场域中的观念性形态,以脱离音源在场的文本化存在成就了文学阐释场域的表
本文就该工程基坑支护出现异常的突发情况后,对采用的应急措施和保证措施进行详细描述和分析,以期对深基坑工程的监管起到积极作用,消除安全隐患。
教科书是统治阶层意志表达的合法载体,是普及教育与塑造国民精神的重要一环。清末教科书出版的龙头企业商务印书馆,借助东洋先进设备及理念,更凭借企业掌舵人张元济在政府内
文艺现象是主体与诸存在者的发生形式进行综合所获得的一种文艺性表达。发生形式是存在者内在的原初构成性形式,这种构成性形式尚未形式化,不能单独被把握,需要与自身之外他
<正>多年来,在装饰绘画的研究与创作中,有一个不可回避的问题。那就是符号的形式运用及想象功能与审美意义;理顺它们之间的关系,符号的艺术意义才能得到较好的展示。 符号的
我院自1998年以来,应用氯丙嗪球后注射治疗痛疼性绝对期青光眼取得了一定的疗效.现报告如下.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本组15例15只眼,男5例,女10例,年龄16~82岁.平均年龄49岁.病
文章介绍了目前气象探测业务中广泛应用的前向散射能见度仪的仪器构造和工作原理,通过对山东省30个国家级自动气象站,自正式启用能见度仪以来出现的异常现象进行分析总结,提
"后世俗主义"理论强调某些"世俗化"倾向的文学艺术作品能够借用宗教的象征、隐喻和思想,对广泛意义的欣赏者产生价值和意义。在这样一种理论视域下,新世纪以来的中国当代电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