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帝国》的后现代主义特征辨析

来源 :中国人民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fyy505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00年,美国杜克大学比较文学教授迈克尔·哈特(Michael Hardt)和意大利著名哲学家安东尼奥·奈格里(Antonio Negri)合著的《帝国——全球化的政治秩序》(Empire)(以下简称《帝国》)一书正式出版。该书从后现代主义的视角出发,探讨了当今全球化背景下的世界政治秩序及其应对方案,它的核心观点是:当今的资本主义已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帝国主义,而是进入了一种新的政治秩序——帝国。发生这一变化的根本动因在于,非物质劳动已替代工业劳动而获得了生产领域中的霸权。这里的非物质劳动是指一种生产非物质产品的劳动,一种具有经济学和社会学双重意义上的劳动。在经济学意义上,非物质劳动霸权引发了生产的去中心化进而世界市场一体化,并最终导致了去中心化主权的产生。在社会学意义上,非物质劳动霸权导致了社会的彻底生命政治化,社会形态发生了由规训社会向控制社会的转变。控制社会同时也是一种政治差异化的社会。政治差异化是二元对立——我者和他者、内界和外界、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等一系列二元对立——消解的结果和表现。帝国的建构过程同时也是对其进行颠覆的过程。在后现代的今天,作为一种非组织化、非等级化群体的民众替代了工人阶级成为革命主体,民众之生命政治劳动是新的社会形态的本体。鉴于革命主体和革命对象的后现代特征,对帝国进行替代的政治方案也必须随之变成非组织化、非横向联合的。
  从历史唯物主义的视角出发,可以清晰地辨明《帝国》中所包含的四个具有突出后现代主义特征的理论:主权去中心化理论、社会生命政治化理论、政治差异化理论以及本体论非本质化理论。在本文中,笔者试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和方法,就《帝国》所表现出来的后现代主义特征逐一进行评析和批判。
  本文主体部分共分为四章,外加一个结语。前四章分别对《帝国》的四个后现代主义特征进行了辨析,结语部分对这些特征进行了集中批判。
  在第一章中,笔者首先分析了《帝国》的主权去中心化理论的建构逻辑:非物质劳动霸权所促成的全球经济一体化导致了民族国家主权的消解,经过控制结构一体化、实质吸纳以及传统主权因素杂合化等过程,去中心化的主权最终形成。笔者随后分析了这一理论的后现代主义特征。根据《帝国》的观点,当今世界已完全实现了生产去中心化和世界市场一体化,这意味着“中心”与“边缘”、“第一世界”与“第三世界”之间的二元对立的消解;与之相适应,主权也发生了去中心化,不再有一个固定的疆界和确定的权威中心,从而国家结构也随之变成非等级化的平面结构。这种理论所具有的消解二元、去中心化以及去等级化的特征带有强烈的后现代色彩。
  在第二章中,笔者首先阐明了《帝国》的生命政治理论的主要内容:生命政治劳动(社会学意义上的非物质劳动)是合作内在于其自身的劳动,它不需要资本的激发和组织就能够直接实现自身价值。因而,权力要想对这种劳动实施有效地控制,就必须直接施加于个体的肉体和大脑。随着生命政治劳动霸权地位的巩固,权力对社会进行吸纳的方式发生了从形式吸纳到实质吸纳的转变,随之社会形态也发生了从规训社会到控制社会的转变。简言之,生命政治劳动不经任何中介直接推动社会历史向前发展。笔者随即指出,这一理论中所强调的内在性和无中介性显然属于后现代主义的范畴。
  在第三章中,笔者阐明了《帝国》社会差异政治化理论的理论逻辑:差异政治理论首先否定了经济的基础性,进而否定了经济基础对上层建筑的决定作用;由于经济丧失了基础地位,从而社会控制表现为对文化、主体性等差异性的控制,一切都成了碎片化的、不确定的,没有什么规律可言。笔者认为,《帝国》的差异政治理论主张差异性、流动性、不确定性,反对同一性、整体性、规律性;肯定混杂和多元,否定本质主义、基础主义和中心主义,否定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因而它是一种极具后现代主义特征的理论。
  在第四章中,笔者考察了《帝国》中“革命”方案:民众已取代了阶级成为后现代的革命主体;作为欲望之表达的生命政治劳动成为后现代的政治本体;这两个因素共同导致了政治建构的去超验化——政治建构标准的多价一元化、政治建构过程的内在化以及革命方案的非组织化。笔者指出,这种革命理论主张以作为一种无中心、非同一、非组织化群体的民众来代替阶级作为革命主体,并以欲望代替物质利益作为政治的动因,以非组织化、非横向联合的斗争形式代替宏大叙事,因而带有强烈的后现代主义色彩。
  在结语中,笔者首先总结了帝国理论给予启示:恢复了马克思主义从经济领域中寻找政治动因的传统、重提了革命问题、较准确地描述了当今世界政治秩序的总体状况、提出了面对全球化应采取积极融入的态度。然后,从历史唯物主义出发,对每一章依次论述的帝国理论所具有的去中心化、内在化、碎片化、差异化以及非本质化等一系列后现代主义特征进行了集中批判。具体说来,首先,《帝国》的主权去中心理论中的非物质劳动霸权与历史唯物主义关于劳动的观点不相符合;实质吸纳概念与历史唯物主义剩余价值的物质性原则相冲突;而民族国家主权消解以及主权去中心化的观点与历史唯物主义关于国家的职能与结构的相关论述相对立。第二,《帝国》的生命政治理论认为,生命政治劳动能够直接推动社会历史向前发展。笔者指出,这种生命政治劳动是纯粹的非经济的劳动,社会关系也是一种非经济的关系。这种动力与发展机制与历史唯物主义关于社会发展根本动力的基本原理相违背。第三,《帝国》的差异政治理论否定了历史事件发展的联系性,否定了经济基础对上层建筑的决定作用,进而否定了历史发展的规律性,违背了历史唯物主义关于历史发展的基本原理。最后,《帝国》的革命理论用民众代替了阶级作为革命主体,这与历史唯物主义关于阶级的观点相对立;它还以欲望取代物质利益作为政治行动的根本动力,与历史唯物主义关于物质利益是政治的动因的观点相违背,并进而导致了“脱逃”对历史唯物主义所主张的阶级斗争的取代;它所主张非组织化、非横向联合的革命方案,与其说是革命方案,不如说是取消革命的主张,这与历史唯物主义的革命理论相去甚远。
其他文献
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进步,近代西方社会在其发展现代化的过程中,因过分依赖工具理性而产生了人的生存境况的重大变化:人的本质力量和创造性虽然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增强,但人类并没有真正获得个性的解放,相反,人开始成为自己的造物的奴隶,社会普遍异化,工具理性所带来的弊端日益显现。因此,对工具理性的批判成为20世纪人类思想文化关注的主题。霍克海默继承和发挥了韦伯的合理化思想和卢卡奇的物化理论,对启蒙运动提倡的理性
学位
欧几里得(Euclid)几何学一度被认为是唯一如实地反映空间中的各种关系的客观几何学,不依赖于我们的经验,康德认为其属于先天综合判断。随着十九世纪初非欧几何的出现,这种空间观念遭遇了挑战,即提出了哪种几何学是真实描述空间的问题。对此,法国的数学家物理学家彭加勒(Henri Poincaré)提出了约定论(Conventionalism)的空间观,认为欧氏几何与非欧几何都可以用于描述空间,而我们选择
学位
当今世界生态环境日益恶化,人类的生存环境遇到了空前的挑战,越来越多的科学家、思想家开始了反思和拯救行动。在这个过程中,马克思的生态学被重新阐释。同时,产生于20世纪60年代在世界范围内很有影响的“绿色运动”中的“生态学马克思主义”,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成为现代生态学和马克思主义研究的一个热点问题。本文梳理了马克思生态学以及生态学马克思主义的重要思想,分析了二者理论形成的历史背景及其积极性与局限性
本论文是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在大学生中传播的实效性进行的一点初步研究,在分析当前影响实效性的环境因素、社会思潮以及大学生自身思想特点的基础上,进而提出增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在大学生中传播的实效性的对策。  全文共四章:第一章从环境因素与实效性的关系出发,对当前的社会环境、家庭环境、校园环境、网络环境加以分析,找出存在的问题,为提高实效性奠定基础;第二章通过分析社会思潮对青年大学生的影响,探讨影响和制约
明末以来,思想学术界对李贽(1527-1602)的评论和研究连绵相续,从未间断。由于历史、社会、政治环境的差异及各人所持观点的不同,人们对李贽的看法也毁誉不一。而要客观、准确地评价李贽思想,则应该抓住它的一个核心,即李贽的德才观。在传统儒家理念中,“德重于才”有着根深蒂固的传统。传统社会是以秩序为优先的,因此传统儒家认为人的生活和谐是最重要的,而发展是次要的。这就造成了传统社会对人的德性要求优先于
学位
研究辩证法理论不能不研究黑格尔和马克思的辩证法,也不能不研究这两者的相互关系,就对后一方面的研究来说,恩格斯和列宁已经做了大量的工作,并作出了带有指导性意义的重要结论。在他们之后包括西方马克思主义在内的许多现代西方哲学家们也进行了,并且还在进行着比较深入的研究。但是,由于所研究的社会环境和研究者的立场、观点和方法的不同,他们所得出的结论多有偏颇和不正确之处。对这一问题我们国内的传统看法认为马克思用
学位
当代西方社会,以自由主义为核心所构筑起的价值理念已在一定程度上使个人权利与公共义务、个人自由与社会秩序之间失去了平衡,自由主义日益陷入自身困境和无法克服的矛盾,而社群主义正是直面和反思现实的理论形态。它认为,必须用社群式的价值观来修正或弥补自由主义理论的不足和缺陷,并把社群利益而非个人利益置于政治话语的中心和基础地位。  任何个人都生活在诸多的群体中,个人是具有群体性的个体,群体是个体内在融通后而
学位
马塞尔·杜尚(Marcel Duchamp,1887-1968)是20世纪最有影响的艺术家,他的现成品游走于绘画与雕塑、审美与非审美、艺术与非艺术之间,将西方艺术引向艺术之外,彻底摒弃了架上艺术的传统观念,为视觉艺术开辟了一个前所未有的广阔领域。目前我国国内对杜尚的研究只处于起步阶段,对于杜尚的艺术与思想关注得不够;国外关于杜尚的学术研究具有点面结合、深度广度兼具的特征,但在对杜尚艺术风格的整体把
学位
本文是对雅克·拉康主体与他者关系的问题性研究,目标是全面诠释雅克·拉康关于主体及其他者思想,从主体与他者的关系对其整个哲学思想进行评析。以主体与他者的关系作为出发点,本文审视了雅克·拉康哲学思想中最重要、最基本的问题。从这个角度上来看,本文应该是对雅克·拉康思想的整体性诠释。  导言部分主要是考察时代的重要哲学问题——主体与他者的关系问题。要研究主体与他者的关系问题就必须对哲学史上主体与他者思想进
在“文化转向”运动中,雷蒙德·威廉斯是一个真正具有原创性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家。威廉斯的出身、阶级背景以及知识结构以及当时的社会状况,使他很早就开始接触马克思主义的哲学思想。最重要的是,他对于马克思主义的几个重要观点都有明确的看法和理论表达,并反映在他的文学和文学理论中,他本人明确将自己的思想定位为“文化唯物主义”。  雷蒙德·威廉斯从总体的路径把握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重新思考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