盐酸维拉帕米脉冲缓释给药系统的构建及体内外评价

来源 :江苏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knmc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高血压作为一种心脑血管疾病,其发病规律具有明显的时辰节律性。盐酸维拉帕米(verapamil hydrochloride,VH)作为临床常用的抗高血压药物,具有生物半衰期短、肝首过效应大等药动学特点,需多次给药才能维持治疗所需血药浓度,由此产生的血药浓度波动、药物代谢和排泄等问题,造成了其在临床应用上的局限性。传统制剂已无法满足临床治疗需求,根据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推荐,高血压治疗应选择日服一次的缓控释制剂,为结合脉冲与缓释给药特性并克服渗透泵制剂单剂量给药的缺陷,本文将VH制备为口服液体脉冲缓释制剂。口服液体制剂常用辅料Amberlite?IRP69阳离子交换树酯,应用于VH时存在载药量低、药物利用率低等缺陷。本文通过制备多孔聚苯乙烯磺酸钠阳离子交换树脂,成功解决了市售IRP69凝胶型树脂的低交换容量和低比表面积等问题,并以自制多孔阳离子交换树脂为缓释载体,尤特奇(EUDRAGIT)L100为肠溶包衣材料制备盐酸维拉帕米脉冲缓释混悬剂。本文主要内容为以下五个方面:1.多孔阳离子交换树脂的合成及表征本文采用致孔剂与单体共聚法制备聚苯乙烯-二乙烯苯(PS-DVB)凝胶微球、索氏提取法制备了聚PS-DVB多孔微球、磺化反应制备磺化PS-DVB多孔微球、碱式滴定制备多孔阳离子交换树脂。以微球形态、孔结构、载药量为性能指标优化合成工艺路线,采用红外光谱仪(IR)、扫描电镜(SEM)、X射线衍射仪(XRD)、高性能全自动压汞仪等对自制树脂进行结构表征及分析。结果表明自制多孔树脂的中值粒径为130μm,含有微孔、介孔及大孔结构,孔径分布为1 nm-120μm。Na含量及K交换量相比于IRP69阳离子交换树脂提高1.5倍,采用BET比表面积法分析显示其比表面积提高2.6倍。根据美国药典及欧洲药典关于聚苯乙烯磺酸钠的药用辅料标准进行质量检测,结果表明自制多孔阳离子交换树脂的交换容量大幅度提升,溶解度、化学鉴别等指标均满足药典质量标准。2.药物树脂复合物的制备本文采用紫外光谱法(UV)法建立VH体外分析法,并对其方法学内容进行验证。以自制阳离子交换树脂为载体,采用静态法制备盐酸维拉帕米药物树脂复合物(Verapamil hydrochloride drug resin complex,VRC),考察了VH浓度、药物树脂比例、温度及载药时间等因素对树脂载药行为的影响,以载药达到平衡所需时间及载药量为性能指标,最终得出制备VRC的最佳工艺为载药温度37℃±0.5℃、VH:树脂=1:1、VH浓度5 mg·m L-1,此时载药量Q∞为0.73 mg·mg-1,药物利用率E为74.19%,均比市售树脂提高2.2倍。3.药物与树脂的结合机制考察与VRC的体外释放评价本文通过FTIR、SEM、XRD和DSC对VRC进行表观性状及结构表征,确定了VH与树脂的结合机制为离子交换。采用控制变量法考察了不同条件下的VRC体外释药行为,并用(?)2相似因子法进行评价。确定VRC体外释药条件为温度37.0℃±0.5℃,溶出介质为0.15 mol·L-1Na Cl,介质体积为900 m L,转速为50 r·min-1。此时累积释放度达86%,体外释放行为表明VRC已具有缓释效果,达到预期给药目的。4.盐酸维拉帕米药物树脂复合物包衣处方研究及脉冲缓释混悬剂制备本文通过浸渍处理解决树脂在介质中的突释问题,采用乳化-溶剂挥发法制备盐酸维拉帕米包衣微囊(VRC-CM),以尤特奇(EUDRAGIT)L100为肠溶包衣材料、甲醇-丙酮(1:5,v/v)为内油相、液体石蜡为外油相、司盘80为乳化剂进行包衣,挥干丙酮后制得淡黄色、颗粒状VRC-CM。VRC-CM粒径D50为169μm,含药量为28.84%,符合混悬剂制备要求。以沉降体积比及重分散性为评价指标,设计VH脉冲缓释混悬剂的制备工艺。为排除混悬剂处方中辅料对含量测定的干扰,本文通过专属性、精密度及稳定性考察建立VH的HPLC体外分析方法学。对VH脉冲缓释混悬剂的外观性状、含药量、释放度等指标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自制混悬剂的分散性及稳定性良好,且体外释放具有明显脉冲缓释效果。5.VH脉冲缓释混悬液大鼠体内药动学研究本文建立了盐酸维拉帕米HPLC体内分析方法学,以盐酸地尔硫卓为内标物,进行专属性、精密度、稳定性、回收率考察。选用SD大鼠为动物模型,采用单剂量灌胃给药及眼下静脉丛取血,分别对市售VH常规片及自制混悬剂进行药动学考察。利用DAS2.0软件对血药浓度C与时间t进行拟合,得到最佳模型为单室模型,运用BAPP算法计算药动学参数。结果显示,市售VH常规片剂与自制VH混悬剂的Tmax分别为2 h和5 h,半衰期t1/2分别为1.407 h和4.191 h,血药浓度峰值Cmax分别为2.231μg·m L-1和1.100μg·m L-1,AUC0-24(μg·h·m L-1)分别为5.144和5.512,两种制剂间的相对生物利用度为107.03%,经TTest计算Cmax和t1/2具有显著性差异,AUC0-24无显著性差异。以相对生物利用度和AUC0-24为评价指标,表明自制混悬剂与市售片剂生物利用度等效。
其他文献
随着智能驾驶技术发展越来越迅速,智能车辆主动安全的研究日益成为车辆工程重要科研方向,作为车辆控制的重要装置其直接影响车辆稳定性与操作性。主动前轮转向系统利用附加转角进行干预,对车辆横摆稳定性进行主动控制,能够有效提高智能驾驶车辆横摆稳定性。但是,质心侧偏角、横摆角速度和路面附着系数等汽车状态作为转向控制器介入过程中重要参数往往具有获取难度大、精度低、鲁棒性不强等特点,极大的影响了车辆控制精度。因此
学位
选用亮盾(杀菌种衣剂)、高巧(杀虫种衣剂,间接防治病毒病)和凯普克(植物生长调节剂)3种药剂进行复配,对甜豌3号、绿宝、宝峰6号和食荚大菜豌1号等4个菜豌豆品种进行种子包衣,根据出苗率、主要农艺性状和产量表现等,研究确定最佳药种比。结果表明,药种比为1∶0.5时,甜豌3号和绿宝出苗受抑制;药种比为1∶7.5时,出苗率、农艺性状和产量无显著变化;药种比为1∶5.0时出苗率最高,幼苗长势最好,平均产量
期刊
中医药作为中华民族的瑰宝,传承历史悠久,应用广泛,尤其在治疗复杂疾病、一药多效和防未病等方面具有独特优势。但由于中药体系复杂,其药效物质及其作用机制不明,成为限制中药现代化与国际化的瓶颈。如何从中药复杂体系中明确其协同增效的代表性成分并对其作用机制进行系统解析,是中药现代化研究面临的重要挑战。本研究基于人工智能技术结合大规模生物医学数据,在中药成分与靶点相互作用预测的基础上,对中药抗肿瘤协同作用成
学位
铁死亡(Ferroptosis)是一种由铁依赖性、脂质过氧化引发的细胞死亡,广泛用于癌症治疗。氧化铁纳米粒(Fe3O4 NPs)可通过芬顿反应引发铁死亡,具有良好的肿瘤治疗前景。然而,它们的抗肿瘤机制尚不明确,尺寸对其抗肿瘤功效的影响亦不清楚。研究表明,在药物递送过程中,纳米粒子面临增强肿瘤靶向性和瘤内分布均匀性的矛盾问题:大粒径纳米粒由于高渗透长滞留效应(enhanced permeabilit
学位
紫杉醇(TAX)作为一线化疗药物,可以调节多种细胞因子,影响细胞有丝分裂,抑制肿瘤细胞增殖,诱导细胞死亡,发挥抗肿瘤作用。但TAX水溶性差,临床应用时需要聚氧乙烯蓖麻油溶解,还需预先稀释,而聚氧乙烯蓖麻油副作用多,限制了TAX的临床应用。随着纳米材料的研究不断深入,其在生物医药领域的应用范围逐渐扩大。通过研究发现,纳米载体可以提高药物的溶解度,使其免受机体免疫系统干扰,提高其稳定性。本研究成功制备
学位
三聚氰胺及其类似物非法添加于奶制品已严重威胁人们的身体健康,特别是婴幼儿。长期摄入低剂量的三聚氰胺有导致损伤肾小管、增加结石形成和早期肾损伤的风险。近年来,科学家们提出了许多三聚氰胺检测方法应用于奶制品的检测,为确保奶制品的安全问题提供技术支持,特别是婴幼儿配方奶粉。本文对奶制品中三聚氰胺的检测方法进行了总结和评论,以了解其适用性和未来的研究方向。
期刊
肿瘤微环境(TME)独特的结构和条件为肿瘤的生长和病程发展提供了基础。其特殊的血管结构和高压的细胞间质使得纳米颗粒在肿瘤部位的分布存在矛盾:大粒径的纳米颗粒在肿瘤部位具有较好的滞留效果,但难以深入肿瘤内部;而小粒径纳米颗粒在肿瘤内部的分散渗透效果较好,但到达肿瘤部位的滞留量少。另外缺氧的TME特点限制了肿瘤部位活性氧(ROS)的生成,对多种抗肿瘤方式的治疗效果造成影响。因此,基于TME条件进行适当
学位
目的:脊髓损伤(spinal cord injury,SCI)是一种由外力、炎症等多种因素所引起的运动、感觉和自主神经功能障碍的损伤性疾病。它的高度致残性及低水平的治愈率,使得患者们长期遭受痛苦。虽然临床上常规的药物治疗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症状、暂缓了病程,但由于局部损伤处神经细胞的缺失、星形胶质瘢痕的形成、炎性微环境等不利因素的存在,导致其临床预后不佳。间充质干细胞是一种具有强大神经分化潜能的种子
学位
中药材枳壳是芸香科柑橘属植物酸橙(Citrus aurantium L.)及其栽培变种的干燥未成熟果实。枳壳在我国历史悠久,其作为江西的道地药材之一,炮制方法具有一定的江西特色。枳壳多为7月大暑前后一周采收,自中部横切为两半,晒干或低温干燥即得枳壳原药材。枳壳来源较多,地理分布较广,且来源具有一定的地域特征。目前已有研究表明,不同产地或不同来源枳壳中的化学成分存在一定的差异性。前人多数对枳壳鉴别与
学位
目的:精神分裂症是一种以意识与行为不协调为主要临床特征,神经递质功能紊乱为典型病理改变的慢性、致残性精神类疾病,全球平均发病率约为1%,给患者及其照顾者带来了巨大的负担。作为第二代抗精神分裂症药物,奥氮平在临床上显示了优良的治疗效果,但部分患者在服用一段时间后出现药物作用抵抗现象。本组前期遗传学研究发现奥氮平作用敏感性与精神分裂症患者神经细胞谷氨酸代谢个体差异密切相关。服用奥氮平患者出现获得渐进性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