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源热泵系统融雪化冰可靠性设计及神经网络预测

被引量 : 6次 | 上传用户:tekken198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十二五”期间,我国准备投入万亿元用于公路建设。虽说国家非常重视公路的建设,但是冰雪天气影响道路交通通畅,甚至导致交通事故,特别是大范围的雨雪天气,会导致大范围的交通瘫痪,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据统计,路面湿润时发生的事故是干燥路面的2倍,降雪时是干燥路面的5倍,结冰时是干燥路面的8倍。可见道路融雪化冰对冬季道路交通条件的改善起到关键作用,因此路面的融雪化冰技术是一项关系到改善我国交通状况,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促进各地区经济持续稳定快速发展的技术。现在通常使用的除冰方法主要分为被动抑制路面积雪结冰技术和主动融雪技术两大类。被动式的方法最主要的是化学融化法,众所周知,采用融雪剂进行融雪化冰会缩短高速公路的使用寿命、严重威胁道路两旁植物的生长,更为严重的是污染土壤和水资源。目前国内外道路融雪化冰新技术是主动融雪技术,采用热力学法,主要包括导电混凝土、发热电缆及地源热泵。地源热泵技术是是利用地下浅层土壤的低品位热能和蓄热性能,使其转变为高品位环保能源的一种热泵系统,其设计基于热力学原理。地源热泵融雪化冰技术利用太阳能蓄热,可节约能源,同时环保、高效、可再生,发展前景巨大。地源热泵融雪化冰技术是一个综合性较强的工程应用系统,涉及的技术领域很多,包括道路、暖通、地质、力学、热传导等多学科交叉,其应用推广是一个综合的系统集成与融合。纵观国内外的研究可以看出,路面随机传热非稳态研究还没有取得实质性突破,沥青混凝土路面融雪试验研究还处于空白阶段,可靠性理论在融雪化冰技术中的应用才刚刚起步,上述融雪化冰技术中有待深入和尚未研究的课题的突破,对地源热泵融雪化冰技术在我国的实际应用将起到促进作用。本文根据国内融雪化冰理论研究的现状,利用传热理论建立融雪化冰随机传热模型,并进行室内试验验证理论模型的正确性和合理性,利用人工神经网络来预测地源热泵融雪路面的耗热量,提出了地源热泵融雪系统可靠性设计方法。研究的主要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理论方面:从地源热泵路面融雪化冰原理入手,进行沥青混凝土路面融雪化冰随机传热理论分析,建立传热数学模型。以可靠性理论为基础,提出了路面融雪化冰的可靠性设计方法及步骤,基于地源热泵路面融雪化冰系统的随机性,建立了可靠性方程。考虑多个因素的随机特征,推导出可靠度计算公式。(2)试验部分:通过室内沥青混凝土平板融雪化冰试验定性地研究水平埋、不同埋深、不同间距、不同导热系数的沥青混凝土路面材料对融雪化冰效果的影响,定量地研究不同环境条件对耗热量的影响,为理论研究提供实测数据,也为人工神经网络预测提供计算参数和依据。(3)数值计算试验研究:以MATLAB软件为依据,用自己编制的用户子程序建立BP神经网格模型,用来预测路面融雪耗热量。与理论分析的结果和室内试验结果进行比较,证实了理论分析的正确性和合理性。
其他文献
本文通过对傩面具艺术起源、造型特点、艺术风格的论述,进而深入到原始艺术,阐述在功利性前提下产生的原始艺术的审美特征。
历史文化遗址承载着一个国家、一个地区历史文化发展的记忆,是人类文明的共同财富。随着人们对遗址价值认识的不断加深,遗址保护得到了广泛的重视。在众多的遗址保护方式之中
研制一种低带内相位噪声的立体声FM频率合成器,该合成器基于小数分频锁相环技术,利用闭环方式对载波信号进行调制,显著提高系统的THD。采用CSMC0.5μm DPTM CMOS工艺对其设计
邓小平同志曾指出:“一个学校能不能为社会主义建设培养合格的人才,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关键在教师。”作为未来教师队伍中的生力军,地
法官对于司法最终裁判有着重要的意义。为了追求司法的公平与正义,有一系列规范法院和法官的基本原则,在这些原则中,具有“杰娜斯面孔”的法定法官原则发挥着不可低估的重要
在现代中国历史中,五四时代是一个疾风骤雨、不断激化的时代,它带给那一时代先进知识分子思想世界的启蒙与解放,对当时的社会改造以及现代中国历史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五
近年来,我国风电快速发展,并网规模逐渐加大,给电力系统安全稳定运行带来了新的挑战,增加了系统辅助服务需求,也使电力市场主体的经济利益关系受到影响。分析风电规模化并网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对新形势下推进文化改革发展做出了全面部署,其中包括“提高校园文化建设水平”的任务要求。论文从隐性德育视角探讨大学校园文化建设,对于扩展大学校园文
随着我国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文化已经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特别是经济的快速发展,发展方式的转变,使人们对于丰富的精神文化生活表现出强烈的愿望
20世纪80年代初以来,我国便逐步进入城市化发展阶段,人口流动成为我国城市化发展的必要构成,并呈现出不同阶段的流动特点:由90年代的单身青年的“只身前往”,到“夫妻同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