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震引起的地下水位变化及其机理初步研究

来源 :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 | 被引量 : 22次 | 上传用户:aiyang198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地震引起的地下水位变化也可称之为震后水位变化或地下水的震后效应,它是指大地震发生后的外围井点对其响应或被激发而形成的异常(汪成民,2001)。震后水位变化的研究对于减轻次生灾害、研究地壳活动规律、跟踪后续地震、追溯地震前兆等都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际意义。通过分析大量的水位记录资料,可从形态上将震后水位变化分为两类:快速的振荡变化和持续的单调变化。前一种类型即水震波,已有很多学者做过研究,本论文主要研究后一种类型的震后水位变化。 在工作中,首先研究一井多震的情况,即不同地震在同一口井引起的水位变化。选择云南思茅井和新疆乌鲁木齐新04井作为重点研究对象。它们分别代表了震后水位上升和震后水位下降两种类型,并且在几十年的井水位观测过程中,经历了多次在其周边发生的强震事件,可为深入研究提供资料保障。通过解剖它们各自震后水位变化特征,研究水位变幅与震级、距离的定量关系,分析影响井水位变化的因素和构造应力环境。然后,以2001年昆仑山Ms 8.1级地震在川滇地区引起的水位变化为例,综合研究一震多井的水位变化特征,应用有限元数值模拟方法对震后水位变化的原因进行初步的探讨性研究。 思茅观测井位于云南省思茅城东南11km处的倚象坝子中部,自从1990年以来,共有8次6级以上地震在云南思茅井引起了明显的水位变化(8cm以上),它们的共同特点是,无论地震在那一方位发生,无论地震力学机制如何,震后水位总是上升,并且很快达到峰值,然后缓慢下降,视上升幅值大小需要数天至数周时间才能恢复到变化前水位值。统计回归分析结果显示,震后思茅井水位上升的幅度(△h_i)与震级(M)、井震距(D)之间满足如下关系式 Lg△h_i=0.319M-0.375 LgD-0.087 当△h_i≧8cm时,可以进一步得到震级M和井震距的关系式: M≥3.104+1.176 LgD 有一些地震满足上述关系,但并未在思茅井引起8cm以上的水位变化,其原因可能是复杂的。1993年1月27日距思茅井38公里处发生了一个Ms6.2级,此后1994~1995年的4个地震都没有引起相应的水位上升变化,意味着井水位的响应可能受当地应力状态的影响。进一步分析还发现,在云南大姚、姚安、武定一带发生的地震在思茅井引起的水位上升幅度明显偏小,可能是由于红河断裂对地震波起到了较大的衰减或者屏蔽作用所致。新04井在乌鲁木齐市水磨沟区温泉疗养院内,北东向延伸的压扭性大断裂—水磨沟一白杨南沟断裂正从井区通过,井点位于断层上盘。新04井震后水位变化以先下降后上升恢复为特征。从1990年以来有7个6.5级以上的地震在新04井引起了水位明显下降(3IInn以上),其下降的幅度(乙h办与震级(动、井震距(D)之间具有如下关系: Lg dh,二0.442护2.053 Lg介3.591当兰边兰)3mm时,J哄妻一7.045+4.645Lg刀 进一步分析结果表明,在新04井附近,从1900至2003年6月的13年半的时间内,前后期地震活动水平存在较大差异,对应新04井的震后水位效应也有较大的不同。在地震活动水平较低的前期有4个地震应该引起3nun以上的水位下降而未出现,在地震活动水平较高的后期所有6个地震都引起了3Inln以上的水位下降。这进一步说明了地震引起的井水位变化可能与井孔所在区域的地应力水平有关。 2001年昆仑山8.1级地震是中国50年来发生的最大地震,震后引起的地下井水位变化分布范围非常广泛。考虑到川滇地区具有密度较高的地下水位观测点以及特殊的构造环境和较丰富的地球物理、地质构造等方面的资料,所以选择该区域为研究靶区。通过对观测资料的系统分析,(1)再次证明了前人的一个统计结果:远震引起的井水位变化以上升为主。在川滇地区共有21口井的水位记录曲线图上记录到了2001年昆仑山8.1级地震引起的水位变化,其中17口井记录到的都是上升的变化形态,占81%;(2)发现了一个新的现象:震后水位下降井只出现在一些特殊的构造部位。这两种现象的出现不是偶然的,有其深刻的地球动力学背景,有必要深入研究。 为了研究震后井水位普遍上升的机理,本论文在地质构造环境和水文地质条件分析的基础上,收集了前人地质调查、深部地球物理探测及三维层析成像的成果,以11级活动地块划分为框架,建立三维地质模型和流体一固体藕合的数学模型,应用有限元数值模拟方法,模拟2001年昆仑山8.1级地震在川滇地区引起的应力、应变和地下水位变化的分布规律,对震后井水位变化的机理进行初步的分析研究。在计算中分别考虑了介质的弱化或强化以及它们与渗透系数增减4种组合引起的水位变化。计算结果显示,岩石介质强化或弱化引起的体应变对渗流场水头变化的影响很小,而渗透系数的微小变化则可以引起渗流场水头较大的变化。渗透系数减小时的计算结果与实际观测资料比较吻合。 昆仑山地震后,川滇地区有4口井记录到了震后水位的下降变化,分析发现这4口井与其它震后水位下降井(例如新疆04井)具有的共同特点是:位于11活动地块的边界带内具有逆冲性质的断层上盘,并且多数井孔穿过了断层破碎带。其原因可能是在这种特殊构造部位具备产生表层张性构造的条件,并且能为地下水提供足够
其他文献
中晚二叠世时期是我国华南构造-古地理的重要转折期,其间发生了峨眉山玄武岩喷发、海平面下降及生物灭绝等事件,沉积环境也发生变化,对烃源岩的发育产生了重要影响。本论文以黔
79Se是核反应过程中形成的长半衰期(T1/2=2.95×105年)裂变产物,是高放废物地质处置中重点关注的几个放射性核素之一。硒的迁移行为比较特殊,以高价态形式存在的硒酸和亚硒酸
本研究主要是针对由于冶炼活动中产生的锑与土壤有机质尤其是腐植酸结合而造成的土壤系统的锑污染。对土壤中锑的水溶态、氧化态,以及吸附态的锑的毒性就行了评价,同时在以上研
通过对不同层位烃源岩的地球化学分析认为,准噶尔盆地西部地区二叠系烃源灶物质基础较好,其中风城组与下乌尔禾组为主力烃源灶;侏罗系八道湾组烃源灶供烃条件中等,三工河组和西山
本文研究了辽西北票地区中侏罗统髫髻山组保存有解剖构造的紫萁科矿化茎干化石,系统鉴定和描述2属17种,其中阿什茎属Ashicaulis12种(包括9个新种及2个未定种),米勒茎属Milleroca
本文研究的东泉戈壁岩体位于南天山造山带北缘,侵入于库米什榆树沟-铜花山蛇绿构造混杂岩带中。通过对岩体的宏观地质特征、岩相学特征、地球化学特征、年代学研究等方面作了
黄土动力响应是黄土地震工程研究的核心问题。天然黄土属于典型的多相散粒体,生成条件使固体颗粒形成特有的骨架结构,水气两相则填充于其间孔隙。固水气三相介质的赋存特性是刻
本文通过对琼东南盆地形成的深部动力学过程、不同构造演化阶段的应力场分布特征、盆地构造热演化过程中流体运聚的数值模拟研究,取得以下认识及成果:   利用盆地现有的地质
大陆变形研究是大陆动力学的基本内容之一,通过大陆变形方式、机制的解析,可以解决构造单元状态、演化规律等科学问题。   按照位移的方向,大陆变形可分为由水平运动形成
水城-紫云-南丹裂陷槽是扬子陆块西南缘一条非常重要的大地构造单元,是右江盆地北缘的一部分,主要发育于晚古生代一三叠纪。右江盆地是华南古特提斯多岛洋的一部分,故裂陷槽的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