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末立宪运动下的组党研究——从政党的产生看近代中国政治参与的变化

来源 :复旦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lnxy77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该文从政党产生的视角来探究清末立宪团体的组党活动,尝试运用政党产生的理论——制度论、危机理论、发展论的理论框架来分析中国早期政党的尝试历程,以此凸显政治参与的扩大、政治结社的勃兴、言论自由和结社自由的存在是政党生成的动力,而政党的出现又担负着使政治参与制度化的任务,从而推动政治发展的进程.论述的时间范围限定在清末的最后十年间,论述对象是清末立宪团体的组党试验,而非革命团体的组党活动,当然这并不否定革命团体对中国政党发轫的助力,只是把着眼点放在立宪运动下立宪团体的组党上面,以此透显出清末社会的宪政追求对政党生成类型的影响,并认为清末立宪团体的组党活动是立宪运动的产物,这种议会内部产生的政党类型对于中国的政治发展来说,同样具有一定的历史意义.该文共分五章:第一章导论主要介绍政党产生的主要理论:制度论、危机理论、发展论,这也是该文分析的理论框架.同时从政党是政治参与的独特工具和政党组织演变的历史轨迹角度,来诠释政党丰富而多变的内涵.第二章主要分析中国传统社会民众政治结社和参政行为的特点.由于传统社会政治制度的限制和政治文化的影响,传统社会中普通民众缺乏任何合法的、制度化的政治参与渠道,造成了政治能力的衰朽,并以此凸显出传统中国民众的结社活动在清末立宪运动中所发生的巨大变化.第三章分析清末立宪团体组党的制度背景——立宪运动.清末立宪团体组建的宪友会等政党雏形既属于内生政党,是议会制度的产物,同时,也是群众运动——清末的宪政运动的产物,因此也带有外生政党的特点,这是中国早期政党在发轫时的特色所在,与西方政党的起源有较大差别,西方早期政党在创生时一般属于比较典型的内生政党类型.第四章分析清末立宪团体的组党活动.主要从危机理论的角度进行分析,认为清末政党是社会出现多重危机的产物.从政党萌生的法律背景、现代政党理论的输入与传播、政党主体的构成等角度,较为详细和具体地勾画出清末立宪团体组建政党的过程,强调清末社会的宪政追求是政党创生的强大助力,清末立宪运动是政党产生的制度温床.第五章对清末立宪团体的组党行为进行评析.
其他文献
该文提出了使用有效接收时段内的部分瞬变磁场值来判别瞬变电磁法视电阻率的多解性.该方法可以使视电阻率在中期合理过渡,适用于中早期时间道,如果再辅以其他的晚期判别法,则
本文运用规范分析、比较研究方法,围绕制度的构建,对阐明权理论进行了全面系统的研究。全文共分为六部分,其中包括:基础论主要通过对大陆法系国家和英美法系国家的相关理论进行介
该文从挂篮荷载计算、施工流程、支座及临时固结施工、挂篮安装及试验、合拢段施工、模板制作安装、钢筋安装、混凝土的浇筑及养生、测量监控等方面人手,介绍了S226海滨大桥
"一国两制"的构想是邓小平为解决台湾问题而提出来的,是邓小平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一国两制"内涵丰富,意义深远,具有科学性、创新性、包容性、历史性、民族性、适用性、原则
经过几十年的发展 ,现代办公楼已经日趋成熟与规范化。高层化、综合性、灵活性、智能化成为它鲜明的特点。基于物质层面的各类严谨的分析使现代办公楼看起来似乎都布局紧凑、
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制度和社会制度的都发生了变化,城市与农村利益格局与过去相比产生了巨大差异,许多农村劳动力涌入城市务工、经商,并成为城市劳动力重要的一部分,人口城市化进程
主权作为一种特殊的所有权,是国家利益的根本保障和基本的实现方式.从根本上讲,国家利益决定国家主权;国家主权的存在及其变化要根据国家利益重心的转变而做出相应的调整.在
妇女的社会地位是衡量一个社会的发展水平以及该社会文明程度的重要指标。在我国两千年来的封建文化思想的影响下,女性在社会生活与家庭生活中,处于从属地位,加上女性自身思想意
目的犯为故意犯罪的一种,因其主观构成要素的一定特殊性,即具有两个主观要素,这使其与一般故意犯罪有别。虽说目的犯规定在各国刑法中所占比例不多,但目的犯仍不失为刑法上一
学位
政党作为将国家与社会联系起来的主要政治组织,在协调政治发展与社会发展过程中所起的作用一直为学界所关注。当前我国正在大力推进的经济与政治体制改革逐步向纵深发展,这必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