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表达IbP5CR、IbERD3、IbELT、IbNFU1基因的甘薯植株的获得及耐盐性鉴定

来源 :中国农业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fraidbo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研究利用根癌农杆菌介导的甘薯遗传转化体系,对本实验室克隆的IbP5CR.IbERD3、 IbELT和IbNFU1基因进行了功能验证,获得了耐盐转基因甘薯新材料,初步解析了过表达相关基因甘薯植株的耐盐分子机制。主要结果如下:1.将IbP5CR基因导入甘薯品种高系14号中,过表达IbP5CR基因的甘薯植株的耐盐性比野生型显著提高。转基因植株脯氨酸含量、SOD活性和光合活性显著增加,丙二醛和H202含量显著降低。实时荧光定量PCR(qRT-PCR)分析表明,在盐胁迫下,IbP5CR基因的过表达上调了P5CS基因的表达,下调了PDH和P5CDH基因的表达。研究还发现转基因植株光合作用相关基因psbA和PRK上调表达,ROS清除系统相关基因系统性上调表达。这些结果表明,IbP5CR基因的过表达通过增加转基因植株脯氨酸含量,以维持细胞渗透平衡、保护膜完整性和光合活性、激活活性氧清除系统,从而显著提高了转基因甘薯植株的耐盐性。2.将IbERD3基因导入甘薯品种商薯19中,过表达IbERD3基因的甘薯植株的耐盐性比野生型显著提高。转基因植株脯氨酸含量、SOD活性和光合活性显著增加,丙二醛含量显著降低。qRT-PCR分析表明,在盐胁迫下,转基因植株与野生型植株相比上调了P5CS、P5CR、SOD、 psbA和PRK基因的表达。这些结果显示,IbERD3基因的过表达通过增加转基因植株脯氨酸含量,提高SOD活性,保护膜完整性和光合活性,从而显著增强了转基因甘薯植株的耐盐性。3.将IbELT基因导入甘薯品种商薯19中,过表达IbELT基因的甘薯植株的耐盐性比野生型显著提高。转基因植株脯氨酸含量、SOD活性和光合活性显著增加,丙二醛含量显著降低。qRT-PCR分析表明,与野生型植株相比,转基因植株在盐胁迫下,上调了P5CS、P5CR、SOD. psbA和PRK基因的表达。这些结果显示IbELT基因的过表达通过增加转基因植株脯氨酸积累量,提高SOD活性,保护膜完整性和光合活性,从而改良了转基因甘薯植株的耐盐性。4.用本实验室刘承龙(2012)获得的4个过表达IBNFU1基因的耐盐甘薯株系为材料,对其耐盐性进行了系统评价。发现这4个转基因株系在200mM NaCl胁迫下,耐盐性显著高于野生型植株,光合活性和还原型抗坏血酸盐积累量显著高于野生型植株,H202积累量显著低于野生型植株。qRT-PCR分析表明,在盐胁迫下,iBNFU1基因的过表达上调了P5Cs、P5CR.psBA和PRK基因的表达。研究还发现,抗坏血酸盐介导的ROS清除相关基因系统性上调,而CMo, BADH基因没有明显差异。本研究认为,IbNFU1基因的过表达通过增加转基因植株脯氨酸的积累量,保护膜完整性和光合活性,激活抗坏血酸盐介导的活性氧清除系统,从而显著提高了转基因甘薯植株的耐盐性。
其他文献
回 回 产卜爹仇贱回——回 日E回。”。回祖 一回“。回干 肉果幻中 N_。NH lP7-ewwe--一”$ MN。W;- __._——————》 砧叫]们羽 制作:陈恬’#陈川个美食 Back to yield
由国家发展改革委员会立项批准、中央资金扶持的兴化市无害化生活垃圾处理场项目,6月上旬完成了项目的勘察、选址和审核工作。该项目位于西郊镇陈扬村,占地20hm2,设计平均日处理
多年来,我国氮肥施用量持续增加,氮肥利用效率却难以显著提高,大量氮素通过氨挥发、氧化亚氮排放、淋溶作用等途径损失,不仅造成了巨大的资源浪费,也引起了严重的土壤酸化、
介绍了钛盐的物理化学特性、水解过程及水解形态,指出合理控制钛盐水解反应速度是钛盐混凝剂应用的关键。叙述了钛盐及其无机复合絮凝剂在去除水中浊度、有机物、藻类、3价砷
在有限的能源压力以及环境污染日益加剧的困扰下,大力发展电动汽车被认为是能够有效缓解这种现象的一种途径。因此,当今世界各国都在积极的研究电动汽车并致力于其向市场的推广
我国玉米种植面积与总产量均已超过水稻,成为第一大作物。提高玉米产量和品质,对保障中国乃至世界粮食供给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使用一个包含368个玉米自交系的自然群体为材
一、中小企业财务管理中存在的问题1.缺乏明确的产业发展方向,对项目投资缺乏科学论证。一是片面追求“热门”产业,不顾客观条件和自身能力,无视国家宏观调控对企业发展的影响,盲
科学发展观是党和国家在新世纪新阶段的重大战略思想,是解决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诸多矛盾和问题必须遵循的基本准则.科学统战观是我们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根据不同时期
玉米lfy1突变体主要表型为穗上多叶,其不仅是研究玉米茎尖生长点发育机制的重要突变体,也是饲用玉米育种的重要种质。前人将lfy1基因初定位在3号染色体长臂上,但至今仍未克隆
水稻(Oryza sativa L.)是全世界超过一半人口的主食。褐飞虱(Nilaparvata lugens Stal, BPH)是水稻最为严重的虫害之一。利用水稻抗性基因培育抗虫品种被认为是目前最经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