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海珠江口盆地热史恢复——来自构造-热演化与磷灰石裂变径迹的综合约束

来源 :中国科学院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iyang200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盆地热史恢复是目前地学研究的前缘课题和盆地动力学研究的重要内容。通过盆地热史研究,不仅可以从地热学角度重塑盆地的构造演化特征,还可以揭示烃源岩的受热历史和油气生成史,进而揭示“烃灶”的位置及其在地质历史时期中的迁移过程,为含油气系统的“动态”演化研究提供重要约束。  南海处于欧亚板块、太平洋板块和印度一澳大利亚板块的交汇处,构造演化历史复杂,被称为“天然的构造实验室”。珠江口盆地位于南海北部大陆边缘,盆地的形成和演化与南海的扩张机制以及南海油气勘探开发等重大科学问题有着密切的关系。也正是由于所处构造位置的特殊性,珠江口盆地在复杂的构造演化过程中经历了特殊而又复杂的热史演化过程。随着油气勘探程度的不断提高,被动大陆边缘深水区成为了目前世界油气勘探新领域,珠江口盆地深水区具有良好的油气勘探远景,是我国深水油气勘探的重点区域。  基于盆地热演化史对盆地构造演化与烃源岩热演化的重要性。本文从系统搜集统计现今大地热流数据出发,首先研究了珠江口盆地现今温度场。然后从岩石圈尺度,运用多期有限拉张模型,正演恢复了盆地凹陷区热演化历史;从盆地尺度基于磷灰石裂变径迹数据,反演了盆地凹陷边缘及隆起区的热演化历史。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解剖热历史演化对区域构造的响应过程,以期为珠江口盆地烃源岩热演化研究以及南海构造演化提供地热学方面的证据。通过系统研究,本文取得了以下认识和结论:  珠江口盆地平均地温梯度为37.87±7.35℃/km,平均大地热流为71.5±13.4mW/m2,具有“热盆”特征。岩石圈与地壳厚度以及新生代岩石圈伸展拉张程度是南海北部陆缘现今地温场总体变化趋势的主控因素。此外,岩浆、水热作用与断裂活动是形成局部高值异常的根本原因。  珠江口盆地始新世以来热演化史总体上具有多期加热、加热幅度不均、加热持续时间不均的特征。盆地始新世以来经历了两期裂陷拉张,对应着两期基底热流升高过程:49-39Ma、39-30/23.8Ma。而磷灰石裂变径迹反演结果补充记录了盆地~5Ma的晚期热事件。这些热事件都是对盆地构造活动的响应,分别对应着盆地珠琼运动一幕、珠琼运动二幕以及新构造运动。  珠江口盆地各凹陷进入裂后期的时间存在东早西晚的“穿时性”(东部凹陷30Ma,西部凹陷23.8Ma),揭示南海扩张具有东早西晚的现象。盆地裂后热沉降阶段存在异常沉降期(17.5-16Ma),沉降速率最大可433m/Ma。裂后快速异常沉降可能岩浆侵入、动力地貌、下地壳流等因素引起。  通过对南海演化模式以及南海扩张时间的系统讨论,本论文结果似乎更支持古南海俯冲拖曳模式。对于南海三个次海盆扩张先后顺序及扩张时间,本论文认为约30Ma左右,陆壳开始在东部次海盆发生破裂,南海东部次海盆开始扩张,随后西北次海盆也开始扩张;24.7-20.5Ma,南海洋脊跃迁,西南次海盆开始形成。
其他文献
该论文以板块构造理论为指导,运用造山带与盆地、原型盆地分析、古构造分析等分析方法,结合盆地钻井、地质和地震资料,全面系统地研究塔里木大型叠合复合盆地构造演化历史,恢
碳酸盐碳、氧同位素分析是研究碳酸盐形成环境、物质来源的基本手段,同时可以指示环境演化、成岩机理等信息,目前几乎所有有关碳酸盐的研究都涉及到了碳酸盐碳、氧同位素分析。
该文研究了Th、Nb、Zr判别玄武岩大地构造环境的地球化学机理,发现不同构造环境区玄武岩系的Th、Nb、Zr特征具有显著差异,其比值特征能将玄武岩形成的大地构造位置很好地划分
中国古代文明以其古老、独立起源、延续发展等特征而成为世人关注和研究的对象,尤其是中国古老文明在形成过程中所表现出不同于其他古代文明的特征,更是吸收了人们的注意力.
该论文主旨在于对塔里木分地塔中地区志留系沥青的成因进行理论上的研究,进而研究塔中地区的油气成藏问题.首先,研究人员按岩相和岩性将塔中地区志留系地层划分为三套生储盖
本文通过对荣华二采区10
期刊
该文的研究内容主要为早期磷酸钙质骨骼化石,所研究的化石类群包括磷质腕足类、管状化石(Sphenothallus, hyolithelminths)、微网虫骨片、托莫特壳类、原牙形类及牙形状化石
东特提斯构造演化包括原持提斯(Z-S)、古特提斯(D-T)、中特提斯(T-J)和新特提斯(J-E)等四个发展阶段.该文从沉积学、层序地层学、构造地层学、地球物理、地球化学、同位素地
该文在大量地震和钻井旋回层序研究的基础上,通过精细的层序界面分析,在下第三系地层中识别识别出一、二、三级层序界面,划分出一个一级层序、3个二级层序和9个三级层序.研究了
末次冰期以来南海北部陆架及陆缘经历了复杂多变的古气候/古环境演化,有关南海氧同位素地层学、微体古生物学、元素地球化学及黏土矿物学等方面的研究已有较多报道,而关注地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