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授受美学看婚恋诗中意象的英译——以《诗经》为例

来源 :西南交通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lzhwp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作为中华民族灿烂辉煌民族文化的代表之一,《诗经》早在三个多世纪以前就开始被翻译成多种语言,成为全人类共同的文化遗产。然而《诗经》在这些国度最初只为少数的传教士以及汉学家所了解,后来才逐渐进入普通西方人的视野。发生这一变化,翻译工作功不可没。最初的翻译家多为传教士或汉学家出生,其潜在阅读者也为对中国文化有一定研究的学者,故翻译多有经学特征。后期的翻译家逐渐注重《诗经》的文学性,期望更多的普通西方读者能欣赏并接受《诗经》。   《诗经》中婚恋诗占有相当大的比重,是先秦时代人们爱情婚姻生活的缩影。而各种各样的意象,则是《诗经》婚恋诗最为突出的特点,对意象的解读,构成了理解婚恋诗最关键的要素,进而也是将《诗经》再现给西方读者的基础。   发轫于二十世纪六十年代的接受美学,将文学研究的重点由原作者和作品,转移到了读者以及阅读过程,着重研究文学作品的接受问题。以现象学和解释学为基础,接受美学提出了“期待视野”、“未定性和空白”、“具体化”和“视野融合”等概念。这里所谓的期待视野,包括人们的思想观念、道德情操,审美趣味,同时也包括人们的直觉能力和接受水平。只有读者的期待视野与文学本文相融合,才能谈得上接受和理解。同时,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的直觉能力和接受水平也在不断提高,所以作家(包括翻译家)在创作(再创作)文学作品的时候就应该适当地加大作品的未定性和空白度,以激发人们的理解和想象力,给人们的想象和理解留下广阔的空间。   本文以理雅各,韦利,许渊冲,汪榕培和任秀华的四个《诗经》英译本为基础,对其中婚恋诗的意象作出对比研究;博取众家之长,以期得出一些适用于《诗经》婚恋诗意象英译的原则和具体策略,指导今后的翻译实践。本文的比较分析以接受美学为理论框架,主要选取了其中的三个概念,期待视野,未定性和具体化,来对比分析意象的处理方式。在此基础上,本文尝试性地归纳出指导《诗经》意象英译的两个原则(读者中心原则和源文化中心原则),以及具体的翻译策略(意象的选取,措辞,多个意象关系的处理以及意象的省略)。按照接受美学的观点,读者的期待视野并非一成不变,而是在历史的进程中不断被打破和拓展,翻译作为一种再创作活动,也应与时俱进,以适应观众变化的期待视野。因此《诗经》的翻译虽有佳作,但还要继续进行。期望本文提出的翻译原则和具体策略能在《诗经》今后的翻译中贡献出绵薄之力。
其他文献
人们对于隐喻的研究已经有了几千年的历史,从亚里士多德开始,隐喻便已经成为语言学家们研究的热点之一。在西方的传统研究中,隐喻多被看成是一种修辞手段;而从20世纪80年代至
在社会生活中,人类离不开交际,而交际活动主要通过言语手段和非言语手段进行。非言语手段又称为副语言,多年来,中外学者从不同视角对副语言进行了全面细致的研究。在他们的研究基
随着全球网民人数的快速增加,网络语言得到广泛使用。由此它受到国内外众多语言学者的关注,他们从词汇、语用、修辞和语体等角度,对网络语言的性质、特征、成因和规范等做了
学位
《日诞之地》是当代美国印第安作家纳瓦雷?斯科特?莫马迪的成名作,小说一经出版便得到了批评界的高度赞扬,曾于1969年获得美国普利策小说奖。《日诞之地》开启了美国印第安文
隐喻是语言中普遍存在的现象,但在诗歌中表现得最充分。诗歌与隐喻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诗歌是隐喻的海洋,隐喻是诗歌的生命原则,是诗歌构成的基本要素,是诗人的主要文本和荣
本文是将等值理论应用到医学英语翻译实践中的一次尝试。  医学英语翻译在医学的发展上扮演着一个重要的角色,因此越来越多的译者都致力于医学英语的翻译中。最近有关医学
胡锦涛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85周年暨总结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大会上的讲话,充分体现了对我们党所处内外环境和自身建设状况的清醒认识和把握,反映了时代的呼唤
唐·巴塞尔姆是美国后现代小说之父。他的代表作《白雪公主》一经出版就引起了众多学者和评论界的关注。人们通常都是从后现代角度来分析和评价这部小说,而很少有人把此小说
面对战争与工业文明给人类带来的困境,劳伦斯提出通过建立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和谐的关系,来帮助人类寻找出路。在劳伦斯的作品中,无不体现出劳伦斯的“和谐”思想,这与生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