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探求执政规律,把握执政基础建设的核心和关键是执政党永葆执政地位的关键。总结中国共产党由小变大、由弱变强的历史,我们可以得出一个基本规律,即中国共产党始终代表了中国先进生产力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了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因此,其执政地位稳固,执政基础牢固。但是我们也必须看到当代国际国内环境已发生了深刻变化,中国共产党作为一个领导13亿人口大国的党,作为肩负领导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历史使命的党,其面临的任务艰巨,环境复杂,党必须重新审视自己、审视世界,必须在理论上创新以求更大进步,必须在实践上创新以求进一步跨越。党所面临的挑战和问题众多,但社会结构的变化,即新兴社会阶层的崛起将要求党必须在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党的建设等各方面做出全方位的变革才能适应这种变化。在这样的背景下研究新兴社会阶层与党的执政基础建设问题,具有非常现实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党的执政基础建设理论是党建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往研究中,对于诸如执政理念、执政基础、执政方略、执政体制、执政方式、执政资源等主要方面的研究都已经有较深入的研究和探讨,但是从社会结构变化,特别是新兴社会阶层的产生和发展将给执政基础建设带来什么影响,目前为止还没有系统的研究和讨论。本课题是较早对此进行研究和关注的,而且将社会学理论中的社会结构研究与党建理论研究进行交叉研究是一个创新,将为执政基础建设的深入研究提供一个新的视角。
本文分析了新兴社会阶层的两面性问题,提出新兴社会阶层两面性的特点将对党的执政基础建设具有双重影响,这也是一个新的理论视角。新兴社会阶层的产生是我国改革开放的结果,总体来讲是社会进步的产物。新兴社会阶层不仅改变了我国的社会结构,而且随着其经济力量的壮大、阶层意识的形成必然对整个社会经济格局、政治发展、文化价值观、社会组织结构等方方面面产生深刻的影响。中国共产党是作为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登上历史舞台、取得执政地位的。面对中国社会的深刻变化,党与时俱进,提出党不仅是工人阶级的先锋队,还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代表全国各阶层人民的根本利益。然而,作为一种新的社会力量,新兴社会阶层能否被有效地整合到党的执政基础中来还面临很多问题和挑战。新兴社会阶层本身由于其经济基础、价值观念等因素决定了其与党的传统依靠力量——工人、农民和知识分子具有不同的特点。其两面性特点是执政党必须面对的,党必须充分认识、准确定位、有效引导才能立于不败之地。
本文力求在理论研究的基础上提出相关的政策建议。理论研究既是以实践为出发点,又是为实践服务的。本课题针对的是新兴社会阶层的产生和发展对党执政的政治基础、经济基础、文化基础、阶级基础和群众基础、组织基础建设的全方位的影响和挑战,提出党的执政基础建设的理论和实践要与时俱进,因势利导以促进新兴社会阶层成为社会稳定的中坚力量,同时要防微杜渐,消除党执政基础不稳固的因素,以巩固党的执政基础。
研究方法关系到科学研究的成败及研究的质量。本课题运用马克思主义研究的一个基本方法,即理论联系实际的方法。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联系国内外形势的变化,联系历史发展的脉络,联系社会实践的经验,去观察和分析我们面对的问题。理论联系实际,既可以避免教条主义的照抄照搬、一知半解,也可以防止形式主义的表面文章,还可以避免实用主义的断章取义、为我所用。理论联系实际能更深刻地理解和分析当前党的执政基础建设面临的问题,从而提出一些有建设的意见和建议。
本文横跨两个领域——党的建设和新兴社会阶层研究。因此,在本课题的研究中,充分考虑来两个领域的不同特点及本课题的侧重点,围绕党的执政基础建设来论证新兴社会阶层的作用及可能产生的挑战。
本课题主要进行理论研究,因此在研究过程中,充分了解和掌握相关文献是本课题的核心。在本课题研究中,阅读了大量国内外相关著述及学术论文,参考文献达100多种,为本课题的完成奠定了基础。
本文从党的经济基础建设、政治基础建设、文化基础建设、阶级基础和群众基础建设、组织基础建设五大方面阐述了新兴社会阶层对党的执政基础建设的作用和挑战。
党的执政基础建设是包括经济基础、政治基础、文化基础、阶级基础和群众基础、组织基础等方面建设的系统工程。经济基础是党执政的物质力量,政治基础是党执政的制度保障,文化基础是党执政的精神力量,阶级基础和群众基础是党执政的依靠力量,组织基础是党执政的执行力量。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社会阶层构成发生了新的变化,出现了民营科技企业的创业人员和技术人员、受聘于外资企业的管理技术人员、个体户、私营企业主、中介组织的从业人员、自由职业人员等新的社会阶层。新的社会阶层产生于改革开放和现代化进程中,必将随着这一进程的加快而不断壮大。本课题从经济基础、政治基础、文化基础、阶级基础和群众基础、组织基础五大方面研究新阶层对党的执政基础建设的影响。
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中国共产党是真正掌握马克思主义这一基本原理的先进组织。党从建立之日起,就致力于解放和发展中国的先进生产力。新中国成立后更是进行了大规模的经济恢复和建设工作,初步奠定了中国现代化的基础,同时也奠定了自身执政的经济基础。改革开放后,党围绕
在加强党的执政经济基础建设过程中,必须正确处理与新兴社会阶层的关系。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非公有制经济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以非公有制经济为基础的新阶层在提高生产效率、创造社会财富、改善经营管理、创新技术等方面都发挥了无可替代的作用。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中,新兴社会阶层更是我们致力于培育和壮大的一个阶层。但是,非公有制这一经济性质决定了新阶层与社会主义的异质性是必然的,其消极作用始终伴随着非公有制产生和发展的全过程。执政党在执政基础建设的过程中,必须积极塑造、引导这一阶层使之朝着有利于社会进步的方向发展,朝着有利于巩固党的执政基础的方向发展,而对于其异质性要加以有效地抑制,化解其消极作用。
中国共产党经历了从革命党向执政党的转型,其对执政合法性的认识也经历了一个从“枪杆子里面出政权”到“民主的本质是人民当家作主”的过程。对于执政党来说,只有解决了关系到社会基本价值的认同、社会稳定的维持等基本问题,执政党的执政合法性才不会有问题。当前我国社会正处于转型期,面临着社会公平正义、党内腐败以及制度建设等基本问题,这些问题不仅关系党的执政地位能否巩固,关系民主政治建设的成败,也关系人心的向背,是党执政基础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新兴社会阶层是从中国原有的基本阶层中分化出来的,但是中国的新阶层产生于市场经济的环境下,其经济基础是私有制,其生产方式和分配方式与资本主义经济制度并无明显区别。因此,新兴社会阶层的价值取向不可避免地具有资产阶级的某些特点。但同时也要看到,中国的政治环境和社会环境与资本主义国家不同,我国的政治制度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我国的社会环境是党领导下的全体人民平等相处、和谐友爱的社会,因此,中国的新兴社会阶层在政治心理上不同于其他国家特别是西方的中产阶级,具有自己独特的特点,即具有两面性、不稳定性和可塑性。
鉴于新兴社会阶层的这一特点,党既要重视新兴社会阶层在造就公民社会、扩大社会生活的维度、推进中国特色民主政治的发展方面的作用,又要积极引导新兴社会阶层的政治参与,防止执政异己力量的产生和发展。
文化作为综合国力的重要体现也是党执政基础建设的重要内容,一个政党是否有凝聚力关键在于其是否有精神的感召力和文化的凝聚力。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就是要在全国人民中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教育,落实科教兴国战略和建设创新型国家,改革文化体制,创新文化传播手段,巩固党的文化基础,强化党的意识形态建设。
新的社会阶层形成了不同于其他阶层的价值取向。这一阶层具有很强的竞争的观念,自我观念较强,权利意识强,富于批判精神,同时他们的社会责任感也较强,参与社会公益事业的态度较积极。
但是新兴社会阶层价值取向的两面性也决定了他们对于党的执政基础建设具有多重影响。新兴社会阶层既是文化建设的主力军,对社会其他阶层的影响和带动作用非常巨大:但是他们主导价值取向中的个人主义、金钱主义、享乐主义等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向左的观念必须加以克服。
政党的阶级基础和群众基础问题是关乎执政党生存、发展的重要课题。政党在坚守本阶级的基础上,必须顺应时代的发展变化,发挥整合功能,不断巩固和扩大自己的阶级基础和群众基础。故不自封,只能窄化自己的发展空间,也难以巩固执政地位。中国共产党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必须始终代表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凝聚全国各阶级阶层的力量,领导他们、代表他们、依靠他们共同奋斗。党的十六大提出“两个先锋队”的思想,不仅是党的阶级阶层理论的突破和发展,也是党顺应所处历史方位和历史使命的变化,在理论和实践上与时俱进的表现。
新兴社会阶层在目前的发展阶段上,其社会角色的发挥受到一定限制,其自身的走向也有较大的不确定性。从目前中国社会各阶层所处的地位来看,新兴社会阶层所处的中间位置,一方面能使其发挥缓冲社会矛盾的作用,另一方面由于这一阶层受到上下两方面的挤压,也可能成为社会动乱的爆发点。从目前中国社会阶层矛盾的表现来看,新兴社会阶层与其他阶层的矛盾是所有矛盾的焦点;从其他发展中国家新阶层在社会转型中所起的作用看来看,新阶层所起的作用也具有两面性,有时消极作用甚至大于积极作用。因此,对于中国共产党来说,新兴社会阶层所具有的这种复杂与矛盾的特质,决定了其在党执政的阶级基础和群众基础建设上即可成为执政的依靠力量,也可成为执政的异质性力量。引导新兴社会阶层在执政党构建和谐社会的思路下健康发展,使其发挥新阶层特有的积极功能和作用,同时对于新阶层与执政党关系中的异质性加以化解,实现双方关系的良性发展。
对于政党来说,其组织力量越强大,执政基础就越巩固。中国共产党的发展史就是其组织网络不断扩大,组织力量日益壮大的历史进程。然而,随着现代化进程所带来的社会结构的变化、经济结构的调整、利益关系和价值取向的多元化等因素的出现,党的组织建设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其中最重要的挑战之一就是如何把新兴社会阶层纳入到自身的组织系统中而又能保持党本身的基本要素不发生本质变化,即过去常说的“不变色”。
新兴社会阶层由于其自身经济基础的局限,在相当长的时间内不可能成为“自为的阶级”,也就是说其成为有组织的强大力量的各方面条件还不具备。但是这个阶层所特有的政治心理特点决定了其对党执政的组织基础建设的作用具有两面性。从积极作用来看,新兴社会阶层为维护其政治、经济利益会选择利用现有政治体制来实现其组织化的愿望,从而强化党的阶级基础和群众基础。从消极作用来看,新兴社会阶层的政治参与的取向、目标直至手段与执政党的要求并不能总是保持一致,加之这一阶层与其他社会阶层的矛盾与冲突,很容易成为政治不稳定的因素。
对于执政党来说,积极引导新兴社会阶层的政治心理朝着有利于政治稳定和巩固党的执政基础的方向发展是执政党的重要任务。吸收新兴社会阶层中的优秀分子加入党的组织中来,加强“两新”组织的党建工作是目前情势下的最佳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