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现代经济条件下,技术变革成为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风险投资作为一种创新的金融制度安排,在促进技术变革、推动经济增长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被称为“经济增长的发动机”,微软、思科、雅虎、戴尔等风险企业借助于风险投资的支持,从名不见经传的小企业发展成为世界著名的跨国公司。但在风险企业的运作与发展过程中,存在高度的不确定性和信息不对称问题,因此风险企业的治理机制成为十分重要且很具特色的研究领域。本文即以此为对象,以风险企业的激励约束机制、监督制衡机制和配套治理机制为切入点,对风险企业的治理机制及相关制度安排进行研究。主要的研究内容和成果如下:
本文研究界定了风险企业的相关概念和委托代理关系,明确了研究的对象和范围。在阐述风险企业的基本特征,以及在生命周期不同阶段的融资需求的基础上,探讨了学术界对风险企业委托代理关系研究的范式框架,剖析了风险企业委托代理关系的成因、理论机制和具体表现。进而提出风险企业委托代理关系的特殊性,指出风险企业团队生产的本质特征和其中存在的双向委托代理关系,通过模型化研究了基于团队生产的双向委托代理关系,来弥补经典委托代理理论的问题与不足。同时从风险企业家人力资本的产权特性和“专用性”两个层面进行了微观经济分析,给出了风险企业委托权配置的理论解释。
本文分析研究了风险企业的激励约束机制。在分析风险企业报酬激励的结构的基础上,建立了风险企业的报酬激励优化模型,提出长期报酬激励可以使风险企业家从风险企业价值增值中获得效用增加,获得剩余索取权的激励作用超过不确定性因素的影响,从而使之付出比短期激励更高的努力水平。此后,建立了控制权激励约束模型,深入剖析了风险企业控制权配置的激励约束作用,提出风险企业控制权的相机治理特征。并且在重复博弈声誉模型的理论框架内,阐述了在风险企业阶段性融资的基础上,投融资双方的博弈是重复博弈;而风险企业家为了自身效用最大化,会在合作结束之前努力提高企业的效率和市场上的声誉,以保持与投资家的长期合作关系、不断募集企业发展所必需的资金;相应地提出了提高声誉机制有效性的途径。
本文系统论述了风险企业监督制衡机制的构成要素及其逻辑关系。内部监督系统包括董事会监督、基于联合投资的积极股东治理和契约治理机制等用来降低代理成本的人为制度设计;外部制衡系统则是指在引入市场竞争的条件下,风险企业外部的产品市场、企业家市场和风险资本市场对企业家行为发挥外部制衡作用。通过不同市场条件下的风险企业监督制衡系统关系模型,指出内部监督在提高企业成功概率、降低企业家私人收益的同时,也会降低企业家的配合程度,甚至引起消极抵抗;而外部风险资本市场的存在使企业家面临私人收益被并购者剥夺的可信威胁,产生提高配合程度的激励。从而说明在特定条件下,二者存在一定的耦合作用,集合作用的监督强度优于仅存在内部监督系统的监督机制。进而证明风险资本市场效率的降低会导致监督强度的下降,提出我国风险资本市场的缺位使风险企业的并购机制缺失,无法通过外部制衡系统优化风险企业的治理结构而实现理想的治理效果。
本文深入研究了风险企业的配套治理机制,并且建立了基于可转换优先股的退出机制模型。比较研究了阶段性融资、融资工具和退出机制等风险企业治理中常用的配套治理机制的特点、治理机理和影响要素,使风险企业的治理机制得到了完整而详尽的体现。提出阶段性融资可以控制投资风险、节约代理成本和监督成本、避免风险企业家股权过度稀释以及预算硬约束等;可转换优先股则是一种特殊的利益协调、信息传递、自执行的激励机制;而在退出机制选择上,IPO和并购退出都是有效的退出方式。在理论分析的基础上,建立了基于可转换优先股的退出博弈模型,提出可转换优先股的转换与有效退出方式的实现途径。
最后,本文分析了我国风险企业治理现状,并且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运用问卷调查和因子分析等方法考察了我国风险企业治理机制的有效性和合理性情况,分别从激励约束机制、监督制衡机制和配套治理机制三个层面阐述了存在的问题与不足,提出缺乏完善的风险投资市场体系直接阻碍了风险企业建立合理的企业治理结构,建议从政府主导的宏观市场体系构造和投资主体自发的微观治理机制完善两方面规范和改进我国风险企业的治理机制,强化其合理性和有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