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穴醚的合成及其主客体化学研究

来源 :华南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eo5512189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Gibson于1999年首次合成了基于二苯并32-冠-10的穴醚,并发现它与简单的冠醚相比,对于paraquat分子具有更强的络合能力。近十年来,基于冠醚的穴醚与有机客体分子的主客体化学以及利用它们为基础去构建互锁型分子化合物等研究得到快速发展。   本文主要包括以下三方面内容:(1)高收率合成基于基于二苯并-26-冠-6的穴醚H1和H2,并研究了它们与paraquat衍生物G1-G3和diquat G4间的络合关系。(2)高效合成基于二苯并-32冠-10的穴醚H3和H4,并研究了它们与客体分子G1-G4间的络合关系。(3)利用穴醚与paraquat的识别机制,以穴醚H1/H2,3,5-二叔丁基苄溴和4,4-联吡啶三种中性分子为原料,一步法合成基于穴醚的[2]轮烷7和8。取得的成果总结如下:   1.以冠醚衍生物3为原料,利用Eglinton偶联反应合成了基于二苯并-26-冠-6的穴醚H1,合成产率为97%。接着利用Pd/C将穴醚H1还原,又得到穴醚主体H2,产率为93%。通过1H NMR,ESI-MS和X-ray等手段系统性研究了穴醚H1和H2与客体分子G1,G2,G3和G4的络合行为与结构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穴醚H1和H2与客体分子G1,G2,G3和G4的络合能力都比相对应的简单冠醚要强,同时穴醚H1与客体G1-G4的络合能力比对应的穴醚H2与客体都强。同时,我们还得到了冠醚衍生物3、穴醚H1和H2、[3]pseudorotaxane-like络合物(H1)2·G1和(H2)2·G1与准轮烷H1·G2和H2·G2的单晶结构。(见FigureⅠ)   2.利用Eglinton偶联反应再次高效合成了二苯并-32-冠-10的穴醚H3和H4,通过1H NMR,ESI-MS和X-ray等手段系统性研究了穴醚H1-H4与客体分子G1,G2,G3和G4的络合行为与结构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1)通过络合常数比较可知穴醚主体H3和H4与客体paraquat衍生物(G1、G2和G3)和diquat(G4)的络合能力都比相应的简单冠醚强;(2)穴醚主体与不同客体间的络合能力大小顺序如下:H4>H3>H1>H2。造成不同的络合能力的差别的可能的原因是穴醚主体的空腔大小和不同的第三条链都会影响络合能力的大小。客体分子与不同主体间的络合能力大小顺序如下:G1>G3>G2>G4,结果表明客体(G1、G2和G3)与穴醚主体H1-H4的络合能力比客体G4与穴醚主体H1-H4的络合能力都强,且具有甲基取代的客体与主体间的络合能力明显比二苄基取代的客体的要大,说明了线性(G1)和是半线性分子(G3)更加容易与穴醚主体络合,更加容易与主体间形成氢键而增大络合能力。同时,我们还得到了冠醚衍生物6、paraquat衍生物G3、准轮烷H3·G2、准轮烷H4·G2、准轮烷H4·G3和络合物H4·G4的单晶结构。(见FigureⅡ)   3.以穴醚H1/H2,3,5-二叔丁基苄溴和4,4-联吡啶三种中性分子为原料,一步法合成了基于穴醚的[2]轮烷7和8,并利用UV/vis、1H NMR、2D NMR、LRESI—MS、HRESI—MS和X-ray单晶衍射等手段对[2]轮烷7和8进行结构表征,实验结果表明穴醚H1/H2与单正离子在溶液中能够形成[2]准轮烷,从而能够在溶液中实现一步合成[2]轮烷。(见FigureⅢ)
其他文献
本文工作以两性内盐为功能性材料,通过多种表面接枝改性方法实现了聚丙烯材料表面功能化,成功地将带有磷酸胆碱、磺酸内盐和羧酸内盐基团的单体接枝聚合到疏水性聚丙烯材料表面
磁选是在不均匀磁场中利用矿物间的磁性差异而使不同矿物实现分离的一种选矿方法。在磁铁矿选矿厂使用最普遍的磁选设备是永磁简式磁选机。永磁筒式磁选机根据槽体的结构不
本论文主要是研究利用边臂修饰的噁唑啉配体与Lewis酸现场生成的配合物做为催化剂,立体选择性地构建五元以及六元环化合物的方法学。内容包括以下两部分:   一、环丙烷与
本文合成了两个系列的水溶性壳聚糖衍生物(羟丙基壳聚糖衍生物和季铵化壳聚糖衍生物),测定它们对革兰氏阴性菌大肠杆菌(E. coli)和革兰氏阳性菌金黄色葡萄球菌(S. aureus)的抗菌活性。以及研究壳聚糖衍生物结构与抗菌活性的关系,进一步从其结构上阐释壳聚糖衍生物的抗菌机理。本文还进一步考察了pH、金属离子、螯合剂EDTA等环境因素对产品抗菌活性的影响,拓展壳聚糖作为抗菌剂的应用范围。本文以壳聚
界面特性和组装特性对于分子材料,特别是有机半导体材料非常重要,会影响到分子材料的光、电、力学等很多性质,所以研究界面上的分子材料的微结构和组装特性,就成为了研究材料在分
翻开《辞海》,一个闪光的名字呈现在眼前:“万涛(1904-1932),湘鄂西革命武装和根据地创始人之一。”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加入中国共产党,1928年及以后历任中共鄂西特委副
本论文设计合成了一系列具有苯并[1,2-b:4(5),5(4)-b]二噻吩骨架的有机π-共轭分子,并对其分子结构及性质进行了系统性研究,根据目标分子组装形貌等特点将其作为活性材料应用于超
本论文的研究工作主要是尝试合成—系列小分子多肽化合物以干扰PCNA与P53蛋白的结合,从而防止P53蛋白的降解。   P53是迄今发现与人类肿瘤相关性最高的基因,在超过50%的人
本博士学位论文的主要工作是在甲壳型液晶高分子模型的结构基础上,设计并合成了一系列新型功能性甲壳型聚合物,研究了其化学结构与液晶相行为的关系,并在此基础上探讨研究了其潜
本论文的主要工作是对四类官能团化环丙烷类化合物进行反应性能的研究,发展了一些有效的对环丙烷进行开环、扩环从而构建其它碳环和杂环化合物的新方法,主要分为以下三个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