弥散张量成像及电生理技术在大鼠急性脊髓损伤评估的应用研究

来源 :重庆医科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eer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脊髓损伤(Spinal Cord Injury,SCI)是椎管脊髓和马尾的神经元件发生的急性外伤性损伤,常常导致暂时或永久性的感觉和/或运动障碍。目前全球每年仍有约25-50万人因急性SCI而瘫痪。由于SCI患者的平均受伤年龄轻(约为33.4岁)、伤后平均预期寿命减少不到正常人寿命的10%,给患者及社会带来严重的痛苦和负担。尽管进行了数十年的研究和多次针对SCI治疗的大型临床试验,迄今为止,急性SCI仍然缺少有效的治疗手段。有研究对临床前数据进行系统回顾后,提出在压迫性SCI的动物模型中,SCI后早期给予依据受伤等级的个性化治疗干预,可减少胶质瘢痕形成、减轻脊髓空洞对轴突再生的不利影响。因此,深入探究SCI急性期的致伤因素,及时有效地识别SCI受损等级,可为尽早准确地进行相关临床治疗提供重要信息,为最大限度的挽救患者运动功能创造可能,具有十分重大的经济价值和社会意义。
  目前,脊髓损伤严重程度的鉴定通常依赖于国际脊髓损伤神经学分类标准(The International Standards for the Neurological Classification of SCI,ISCoS)。以上标准的评价主要基于不同肌肉的力量以及身体两侧对感觉输入的神经反应,缺乏技术方法客观评价受损神经的结构基础。加之部分SCI急性期由于脊髓突然横断失去了与高位中枢的联系,使得断面以下脊髓暂时丧失反射活动能力进入无反应状态,致使此分类标准并不能准确可靠地在早期识别SCI的严重程度。这种“不准确”限制了针对性治疗,使患者无法最大获益,而这种情况在不完全损伤或脊髓休克患者中尤为明显。因此,寻找技术来准确反映受损情况及受损旁神经结构基础,是精准医疗急需解决的问题。
  电生理是定量评价脊髓通路功能完整性的客观指标,也是检测脊髓电导率变化的灵敏工具。弥散张量成像(Diffusion Tensor Imaging, DTI)加权了水扩散的局部微结构特征,也是一种显示神经系统功能连通性的有效手段,可以被用来识别传统T2加权技术无法识别脊髓白质的细微变化。虽然电生理及DTI已经用于观察急性SCI后脊髓的变化,但这些变化与损伤程度的关系值得进一步探究。本研究采用行为学、电生理、DTI和组织学等方法,观察了大鼠急性脊髓损伤的动态变化,并探讨了电生理、运动功能及DTI参数之间的关系。了解急性SCI的病理生理和功能改变具有重要意义。通过这种评估,可为早期识别SCI的严重程度提供有用的信息,从而指导临床给出最佳的治疗方案。
  第一部分:利用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技术评价急性期大鼠脊髓损伤程度
  目的:
  本研究采用体外扩散张量成像(Diffusion Tensor Imaging,DTI)技术评估不同时间点脊髓损伤大鼠的损伤(Spinal Cord Injury,SCI)程度,并分析影像学结果与相应的行为结果的相关性。
  方法:
  1)42只雌性SD大鼠分为对照组(n=6)、重度损伤组(n=18)和中度损伤组(n=18)的建立脊髓损伤模型;2)在术后1天、3天、7天和14天行为学功能评价(Basso,Beattie&Bresnahanlocomotorratingscale,BBB运动评定量表),每时间点n=6;3)制作脊髓体外扫描样本,利用7.0T场强磁共振,分别对各组3天、7天和14天的脊髓样本进行DTI成像扫描,观察DTI参数的变化;4)提取DTI参数,并与功能学结果进行相关性分析。
  结果:
  1)造模后第1天,中度损伤组和重度损伤组,BBB评分约为0~2分;第7天和第14天,中度损伤组恢复情况优于重度损伤组,其BBB评分在两时间点均高于重度损伤组(P<0.05)。2)各时间点脊髓损伤后震中区的白质FA和AD值显著降低(中度、重度损伤vs对照组,P<0.05);与中度损伤组比较,重度损伤组第7/14天的FA值和第3/7天的AD值下降更显著(P<0.05);在各时间点,中度、重度损伤组从震中向吻尾两侧的RD值均呈峰值分布,但无统计学差异(P>0.05)。3)相关分析显示,BBB评分分别与髓腹外侧角白质(Ventrolateral White Matter,VLWM)区震中FA值、AD值在第7天(P<0.01)和第14天(P<0.05)呈显著正相关。
  结论:
  利用大鼠模型,我们研究发现SCI组损伤中心的白质FA和AD值显著降低,而AD值似乎对亚急性期早期白质纤维的改变更为敏感,FA则对亚急性晚期功能状态评估期更加有效。
  第二部分:大鼠脊髓损伤中弥散张量成像结果和病理、电生理结果的相关性研究
  目的:
  此前,课题组利用动物实验发现,在SCI急性期/亚急性期,弥散张量成像(Diffusion Tensor Imaging,DTI)技术的AD和FA参数能准确鉴别损伤程度。本部分利用经典大鼠SCI模型,探讨不同程度SCI大鼠的脊髓在急性/亚急性期DTI参数与电生理以及病理特征的相关性。
  方法:
  动物及标本均来在第一部分实验,分组不变。各组分别在所造模后第1、3、7、14天进行电生理实验,记录运动诱发电位(Motor Evoked Potentials, MEPs),待脊髓标本离体DTI检测结束后,取脊髓标本切片,免疫标记髓鞘碱性蛋白(Myelin Basic Protein,MBP)以观察髓腹外侧角白质(Ventrolateral White Matter,VLWM)区髓鞘受损情况。提取DTI参数,并与MEPs结果进行相关性分析。
  结果:
  1)SCI后第1天,中、重度损伤组MEPs波幅均较术前明显降低,随后MEPs的波幅逐渐回升;在第7天和第14天,重度损伤组的MEPs波幅显著低于中度损伤组(day7、day14:中度vs重度,P<0.05)。2)免疫荧光显示,对照组VLWM区髓鞘MBP为特征性环形染色;SCI组损伤中心区域髓鞘环的完整性破坏,同时MBP荧光强度降低,髓鞘蛋白随损伤程度的加重而明显降解。3)相关性分析显示,MEPs分别与VLWM区震中FA值、AD值在第7天(P<0.05)和第14天(P<0.05)呈显著正相关。
  结论:
  利用大鼠SCI模型,我们研究发现MEPs分别与VLWM区震中FA值、AD值在第7天和第14天呈显著相关。DTI结果与免疫染色结果进行比对,提示FA和AD值可反应损伤的严重情况。
其他文献
报纸
第一部分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多发性骨髓瘤53例的疗效评价及预后因素分析  目的:探讨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auto-HSCT)对多发性骨髓瘤(MM)患者的疗效以及预后的影响因素。  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01月至2019年12月在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诱导化疗序贯auto-HSCT治疗的53例MM患者资料。总结auto-HSCT疗效,并分析影响患者预后的相关因素。  结果:53例患者移植前C
目的:  研究lncRNAHIF1A-AS2对肾癌细胞发生发展过程中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  方法:  通过GEPIA数据库分析HIF1A-AS2在肾癌组织中与正常对照组织中的表达情况,采用RNA-FISH检测该基因在肾癌细胞中的定位情况,通过siRNA干扰敲减肾癌细胞ACHN中HIF1A-AS2的表达,采用细胞克隆形成实验和MTT法检测HIF1A-AS2干扰后对肾癌细胞增殖的影响,采用transw
学位
目的:  探讨基于肿瘤全域的表观扩散系数(ADC)直方图参数与前列腺癌的病理分级及淋巴转移之间的关系。  资料与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7年1月至2018年12月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泌尿外科住院病区经手术病理证实为前列腺癌且术前接受MRI检查的病例共82例。将ADC图像以Dicom格式导入Firevoxel后处理软件,采用手动法沿肿瘤边缘逐层勾画肿瘤轮廓得到全肿瘤体积,软件自动生成ADC直方
学位
目的:  1.研究Cezanne蛋白在局灶脑缺血/再灌注大鼠缺血大脑皮质区的时空表达规律;  2.探讨Cezanne对局灶脑缺血/再灌注大鼠是否具有神经保护作用;  3.研究电针对局灶脑缺血/再灌注大鼠缺血大脑皮质区Cezanne表达的影响;  4.研究电针对局灶脑缺血/再灌注大鼠神经炎症的调控作用及其机制。  方法:  1.将SD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sham)组、缺血/再灌注(MCAO/R)组和
背景:系统性红斑狼疮(systemic lupus erythematosus,SLE)是典型的累及多系统的自身免疫性疾病,临床表现繁杂多样,严重影响人类的健康。SLE的病因和发病机制至今尚未完全阐明。研究发现热休克蛋白90(heatshock protein,Hsp90)在人类SLE患者体内呈过表达状态,Hsp90的高表达可能是为了保护细胞受应激而产生,但Hsp90高表达在SLE中有何作用,目前
研究背景:  ADAM10是APP降解代谢过程中的关键酶,能减少Aβ产生,对AD具有保护作用。我们前期的研究通过中药单体高通量筛选发现,中药单体Sulfuretin能够增强ADAM10启动子下游荧光素酶的活性。并且Sulfuretin具有抗氧化和抗炎作用,可能通过多个途径影响APP的代谢过程。  研究目的:  探究Sulfuretin在APP降解代谢过程中的多功能作用  研究方法:  通过west
学位
目的:  β-分泌酶1(β-siteAPPcleavingenzyme-1,BACE1)和α-分泌酶(A Disintegrin and Metalloprotease 10 , ADAM10 )是淀粉样前体蛋白(amyloid precursor protein,APP)代谢途径中重要的限速酶,BACE1和ADAM10的mRNA-5′非翻译区(5′Untranslated Regions,5′U
期刊
目的  检测SDPR基因在人肺癌中的表达水平和甲基化状态;研究SDPR对非小细胞肺癌细胞生物学作用的影响;探讨SDPR对紫杉醇、5-氟嘧啶和顺铂三种化疗药物在非小细胞肺癌中作用;初步探索SDPR在非小细胞肺癌中发挥抑癌作用的潜在机制。  方法  1.人肺癌组织和人肺癌细胞系中SDPR表达水平检测:以肺癌患者癌组织和癌旁组织为研究对象,采用免疫组化检测组织中SDPR的表达水平。通过RT-PCR检测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