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债券市场作为多层次资本市场的基础组成部分,对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的资源配置、金融市场的稳定发展以及宏观调控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近年来,中国债券市场发展迅速,并已初具规模,但存在流动性较低,企业融资效率不高等问题,亟需从银行间债券市场入手,对流动性问题进行深入研究,为市场良性发展提供新思路。
本文的研究理论主要基于西方学界关于流动性是多维度的观点(Harris,1990)、流动性受多重因素影响理论(BIS,2000)、流动性溢价的交易成本贴现理论(Amihud& Mendelson,1991)等。在借鉴国外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本文对中国银行间债券市场的流动性度量指标和影响因素进行了全面的探讨与实证检验,采用的统计模型与分析方法包括Spearman相关性检验、Wilcoxon检验、线性回归模型以及确定性变截距线性面板数据模型等。
在流动性度量指标方面,针对银行问债券市场询价交易与做市交易并存的现状,本文提出了多层次流动性度量指标体系,并重点构建了度量做市交易债券流动性的四维度指标,使用2007-2009年6月银行间做市报价数据,对所构建的流动性度量指标进行了检验,检验结果表明该度量方法对不同种类债券的流动性差异以及流动性动态变化作出了基本一致的反映,说明这些度量指标在描述银行间债券市场流动性状态方面具有很强的稳定性、相关性和适用性。
在债券市场流动性影响因素方面,本文遵循从微观到宏观、从理论探讨到实证检验的方法,对影响银行问债券市场流动性的主要因素进行了系统的研究分析:
在交易机制方面。场外做市商交易模式是债券市场主流的交易模式,针对中国银行间债券市场询价交易与做市交易并存的现状,本文通过对“做市券”与“非做市券”的流动性差异进行检验,确认了做市交易机制的优越性。同时,本文分析了在做市商制度之下,做市商竞争程度和市场透明程度对于流动性的影响。由于受知情交易与非知情交易的分布及其动态变化的影响,本文认为做市商的竞争性和市场透明性既不能过高也不能过低,而是必须保留在合适的水平,这样才有利于市场报价的稳定与连续。本文的实证检验发现,增加银行间市场做市报价机构数量可以显著提高市场的深度与交易的即时性,但是并不一定可以同时改进市场的宽度和弹性。
在做市商交易模式下,做市商面临存货风险、信息不对称风险,需要具备融资融券手段与风险管理工具。在银行间市场,债券回购、债券远期、债券借贷、利率互换等衍生工具理论上可以用于做市商头寸管理,但从实证分析来看,效果有限。
在产品属性方面。影响债券流动性的产品属性因素包括债券发行规模与可流通量、债券年龄与剩余期限、债券结构的复杂性、债券的信用风险与信息透明度等。其中,债券发行规模与可流通规模越大,买卖价差越小,流动性越好;债券越老,流动性越差,而新发行的债券流动性较好,存在新券效应;债券结构越简单,定价越清晰,流动性越好。公司债券流动性除了受到上述因素影响外,还可能受到信用风险和信息披露充分性的影响,但这两个因素在不同市场、不同阶段的影响方向与程度是不一样的。本文通过建立面板数据模型,分析产品属性因素对于银行间债券市场流动性的影响,发现剩余期限对国债、政策性金融债、企业债券流动性具有显著的、一致的负面影响,发行规模与可流通规模对国债、企业债流动性具有显著的一致的上E面影响,其他几个因素的影响不显著,或者对不同维度的流动性度量指标的影响不一致。另外,本文对银行间国债市场的基准债券效应和新券效应进行了实证研究,发现基准国债的流动性显著高于非基准国债,但是新券效应并不明显。
在机构行为方面。债券市场参与机构构成的广泛性与多样性、机构的风险偏好及其流动性预期等均可以影响市场流动性。本文认为,对于银行间债券市场来说,需要特别关注人民银行公开市场操作中的资产组合管理行为和商业银行资产配置行为对于债券市场流动性的影响。本文对银行间市场不同类型做市机构的报价行为的差异性进行了实证分析,发现银行类机构做市报价的深度和即时性要好于非银行类机构,而且银行类机构规模越大,其报价深度越深;而证券公司等非银行类机构做市报价的宽度和弹性指标要好于银行类机构。
在资金因素方面。债券市场在宏观资金面的推动下可形成持续的上涨或下跌趋势,而在不同的趋势性的市场中,市场流动性是不一样的。本文通过建立GARCH(1,1)模型,检验资金供给、资金流动性、股票等关联市场资金分布对于银行间债券市场流动性的影响,发现货币净投放对于银行问债券市场流动性水平的变化具有正面影响,而其他两个因素的影响并不显著,这体现出与境外成熟债券市场不一样的特征。
本文的政策建议是不言而喻的,即应从适度提高做市报价的竞争性与透明性、加强债券衍生工具创新、培育发展基准债券市场、规范中央银行的债券交易行为、引导商业银行的资产配置行为等方面入手,提高银行间债券市场流动性水平与运行效率,从而推动中国债券市场持续健康发展。
本文的可能创新与贡献主要在三个方面:一是与以往文献将研究对象局限于国债市场不同的是,本文对中国银行间主要债券市场的流动性问题进行了全面的分析,有助于对国内债券市场流动性问题的全面把握与了解;二是对市场交易机制、金融工具创新对债券市场流动性的影响进行了较为深入的分析,阐述了做市商风险管理能力对流动性提供成本的深刻影响;三是本文克服数据获取的困难,将主要结论均建立在实证研究基础上,可借鉴性、可操作性较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