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色度角的中国近海水色要素遥感研究

来源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niper092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水体颜色蕴含丰富的水体环境信息,对于水体颜色的监测研究对海洋环境保护、维持海洋生态平衡具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基于水体颜色提取水色要素信息,可以加深对水环境构成的了解。对于水体颜色的研究,学者们已开展了一定研究,但多数对水体颜色的研究是以水色指数(Forel–Ule index,FUI)作为度量参数。针对我国近海复杂多变的水环境,FUI可能无法更加细致描述水体颜色信息,表达水体环境信息。而在CIE(Commission International de I Eclairage)颜色系统中,色度角(α)作为连续变量,可以较好地表示水体光学特征,继而实现对水色要素的提取。本研究结合多个调查航次实测遥感反射率数据,构建基于多光谱遥感反射率的色度角获取方法,获取研究区域长时序α与FUI数据集,比较分析二者水体颜色信息的获取能力与水环境信息表达能力,对比发现连续变量色度角是更优的水体颜色度量参数,并以此作为本研究对水体颜色的衡量参数,开展研究区域水体颜色长时序时空分布特征研究并讨论其与水色要素共变关系。基于航次透明度(Secchi Depth,Zsd)数据、悬浮颗粒物浓度(Suspended Particulate Matter,SPM)数据与叶绿素a(Chlorophyll a,Chl-a)浓度数据,分别构建了基于色度角的Zsd、SPM及Chl-a反演模型并基对模型进行精度分析。最后,结合现场收集水体颜色高清影像、对地观测卫星数据及水色卫星数据,对模型进行多源数据的示范性应用,展示模型的普适性与应用价值。结论如下:(1)基于Moderate–resolution Imaging Spectroradiometer(MODIS)与Sea–viewing Wide Field of View Sensor(Sea WiFS)水色卫星数据,构建多光谱遥感反射率的色度角获取方法,该方法精度较高,相关系数(R~2)均大于0.95,平均绝对百分误差(MAPE)均小于5%,表明色度角易于准确获取且可移植性强。结合卫星数据、FUI查找表,得到色度角长时序数据集与FUI数据集。从水体颜色信息的获取以及水环境信息表达能力两方面对两种水体颜色衡量参数进行对比分析。由于FUI是离散分级,基于FUI的水体颜色信息提取造成了一定的遗漏,而色度角作为连续参数可以更加细致捕捉水体颜色信息。相较于FUI,色度角与Zsd、SPM与Chl-a都表现了更强的相关性(R~2=0.79、0.81、0.79),表明色度角是优于FUI的水色度量值,并以此开展对研究区域的水体颜色分布特征研究。结果显示,研究区域色度角时空分布特征为近岸处色度角最高,并离岸递减,冬季高,夏季低。渤海海域最高(α=180°),黄海次之(α=100°),东海色度角值最低(α=60°)。分析其长时序变化趋势,发现在渤海、北黄海和长江口等近岸色度角较高区域,具有减小趋势,而在东海和连云港附近海域具有增加趋势。选取特征海域发现色度角与水色要素Chl-a、SPM表现出一定的共变性。在色度角较大区域,色度角与SPM存在较强共变关系;在色度角较小区域,色度角则与Chl-a、SPM共同表现了较强的共变关系。(2)基于航次数据,将CIE–XYZ三原色光谱与高光谱遥感反射率积分得到XYZ三刺激值,继而得到色度角数据。将色度角数据集与Zsd、SPM与Chl-a数据匹配,使用留一法构建反演模型,进一步挖掘水体颜色蕴含的水环境信息,并结合多种精度指标评估模型精度。结果表明,色度角与水色要素具有较高的相关性,模型具有一定的精度(R~2均高于0.7,MAPE均低于40%),为基于水体颜色监测水环境奠定了基础。(3)分别使用现场通过相机获取的水体颜色高清图像、Landsat对地观测卫星数据以及MODIS水色卫星数据对模型开展基于多源数据的模型示范性应用。结果表明,基于现场高清图像可以实现点对点的信息获取;基于对地观测卫星数据,看实现高分率下的水质监测;基于水色卫星数据,可以实现对水色要素的长时序大范围时空分异研究。基于色度角的水色要素反演模型降低了数据获取门槛,面向了更多的数据源。可以实现在微观上,精准数据的获取,也可以实现在宏观上,不同空间、不同时间尺度下的水环境研究,可以满足不同监测研究的需求,具有一定的应用价值。
其他文献
多环芳烃(PAHs)是环境中广泛存在的一类持久性有机污染物,对土壤生态风险、农产品质量安全和人体健康构成严重威胁。活性炭因具有良好的吸附性在PAHs污染土壤阻控中具有潜在优势。因此,本研究以PAHs为研究对象,利用加速溶剂萃取技术(ASE)和羟丙基-β-环糊精(HPCD)提取方法,调查污染场地不同深度PAHs污染状况及生物有效性变异特征,探究活性炭对土壤中PAHs生物有效性以及生态风险的阻控作用。
学位
硒元素(Se)是人体必需的微量营养元素,适量摄入硒对人体有益,摄入过量或不足均对人体有害。粮食作物是人体摄入硒的重要来源,作物硒含量与土壤中硒的有效性密切相关。通常将金属或类金属进入土壤后有效性随时间衰减的过程称为“老化”。外源硒施入土壤后有效性会随着时间而改变,进而影响作物硒吸收累积效果。为进一步了解外源硒进入土壤后有效性变化过程及其对作物硒吸收累积的影响,首先,采集我国不同地区19种理化性质各
学位
新济洲湿地公园是我国第一个洲滩型国家湿地公园,是南京地区重要的水源地。了解新济洲国家湿地公园的土壤质量状况,对新济洲湿地公园的保护和合理利用、长江渔业资源的保护及长江水源地的净化等具有重要的意义。因此,本研究于2020年9月和2021年5月共采集128个表层土壤(0~30 cm)样品,分析了土壤养分含量及重金属含量,探讨了土壤养分和重金属的分布特征,采用主成分分析和相关性分析探究土壤重金属和养分的
学位
全球升温的重要原因是大气中温室气体排放的增加,甲烷(CH4)为大气中仅次于二氧化碳(CO2)的全球第二大温室气体,其重要排放源是稻田生态系统。因此了解减缓稻田CH4排放的有效措施成为抑制全球温度上升、缓解气候事件频发的重要研究方向。合理的水稻播期不仅是实现水稻高产优质的关键,同时也可能有利于减少稻田CH4排放。因此研究播期对稻田CH4排放及其综合效益的影响,对于优选最佳播期实现水稻丰产和稻田CH4
学位
生物炭性质是影响生物炭土壤固碳减排效应的关键,而热解温度是影响生物炭性质的重要因素,对不同热解温度生物炭的稻田固碳减排效应的研究有利于增加稻田有机碳固存与应对全球气候变暖。本研究以典型稻田红壤为材料,基于土壤培养试验,按土重的1%等碳量添加过0.25 mm筛的稻秆(RS)及300℃、400℃和500℃下热解制备的稻秆生物炭(RSB300、RSB400、RSB500),并设置对照(CK)处理,对比分
学位
甲烷(CH4)和氧化亚氮(N2O)是大气中仅次于CO2的温室气体。滨海湿地位处海陆交错带,具有很高的生态价值。滨海滩涂湿地通过围垦改为稻田,改变了其原来的理化性质,人类活动极大改变了土壤的CH4和N2O排放通量,CH4氧化和N2O还原过程也受到影响。探究不同滨海湿地土壤CH4氧化及N2O还原能力,为探索温室气体CH4和N2O的减排措施,实现我国碳达峰与碳中和的目标具有重要意义。本试验选取长江口崇明
学位
中国农业种植区是全球对气候变化较敏感的地区之一,不同类型土壤的温度敏感性对农田生产力与全球气候变化的反馈关系产生重要影响。人们已知气候变暖对作物的发育、光合作用、产量和籽粒品质具有一定胁迫作用,土壤是作物生长发育所需营养成分的重要来源,不同土壤中大豆的生长发育、光合作用、产量和品质对增温的响应还没有明确定论。因此,在气候变暖背景下,研究不同土壤类型中作物对气候变暖的响应成为亟待解决的科学问题。本试
学位
背景场资料的质量对数值模式的预报水平具有重要的影响,许多研究表明卫星资料的同化和下垫面类型都能有效改善背景场,提高背景场的精度。本文将利用ERA5(ECMWF Reanalysis v5)再分析资料,应用WRF(Weather Research and Forecast)模式对2019年11月24日-26日的一次大范围寒潮过程进行下垫面类型的敏感性试验,引入了清华大学宫鹏团队制作的2015年30米
学位
梅雨期是江苏省的主要汛期,极易引发气象灾害,与水汽辐合及释放过程密切相关,充沛的水汽为梅雨提供了动力,因此研究梅雨期GNSS可降水量(precipitable water vapor,PWV)时空变化规律、水汽源地及梅雨特征量预测对江苏省防灾减灾意义重大。本文基于GNSS数据、气象资料及多源大气可降水量,研究了江苏省梅雨期PWV演变时空特征,然后从水汽来源出发,利用HYSPLIT分析了梅雨期水汽输
学位
随着全球气候不断变化,平均海面温度持续升高,我国东南沿海至西北太平洋周边台风频繁发生。我国沿海多地每年遭受不同程度的台风灾害影响,台风对我国多个沿海及内陆省市地区人民造成严重的生命和财产安全危害。海洋热焓(TCHP)是影响台风的主要因素之一。本文基于融合海温数据,利用TCHP算法反演海洋热焓,并从TCHP对台风的影响展开研究,主要研究工作和结论如下:1.利用融合海温数据、NOAA气候态数据WOA1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