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怀特小说的悲剧意义——《姨妈的故事》、《沃斯》、《活体解剖者》、《特莱庞的爱情》研究

来源 :华东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uyalengp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论文论述怀特小说的悲剧意义,主要研究对象为怀特的四部小说,即《姨妈的故事》、《沃斯》、《活体解剖者》以及《特莱庞的爱情》.论文首先依据目前本文作者所能搜集到的怀特研究资料,其次运用国内外一些悲剧理论家有关现代悲剧的理论以及欧洲的一些当代哲学思潮对上述作品进行研究分析.论文分为八章.第一章"引论"概要介绍怀特和他的小说,概括怀特研究状况以及本论文的研究目的.第二章"怀特与悲剧意义"首先试图界定悲剧,尤其是现代悲剧的定义,以便证明悲剧在现代文学中的地位.第三章"《姨妈的故事》:以精神错乱为代价对自我真实性的探索"探讨了小说《姨妈的故事》.第四章"《沃斯》:寻找凡人地位的漫漫归途"讨论了探险家沃斯的悲剧.小说的悲剧性体现在超人式英雄沃斯探险失败的经历中.第五章"《活体解剖者》:艺术和现实之间的悲剧性冲突"研究艺术家赫特尔的悲剧.小说中的赫特尔可以说是陷入了双重的生存困境.第六章"《特莱庞的爱情》:梦魇般的变性以求社会中的合适地位"分析了埃迪·特莱庞为寻找合适的生存地位而不断变换性别的经历.第七章"怀特小说中的悲剧世界"在上述研究的基础上概括探讨了怀特悲剧世界的特点,尤其是体现在上述四部小说中的悲剧意义.综上所述,怀特式人物并非如帕特里夏·A·莫莱所说的"走向赎罪的大团圆结局,走向主人公和他所处环境的协调和谐",而是被迫从失望走向绝望,同时也超越原先的自我,实现了作为赎罪标志的精神升华.这正是阿瑟·米勒所称的"胜利性的"而实质上却是悲剧性的结局.
其他文献
该文主要以原型模型理论及认知语言学理论为指导,对英汉隐喻句进行对比研究,试图对英汉隐喻句的生成机制及体现形式加以探讨,从而说明英汉隐喻句在生成机制及体现形式方面的
反语是言语交际中一种常见的语言现象.然而人们对反语理论的研究远远落后于反语运用的实际情况.自亚里斯多德以来,比之对隐喻的研究,人们对反语的研究很少.事实上,反语与隐喻
本文拟通过中国近现代思想家、翻译家辜鸿铭的个案研究来探讨儒家思想文化对其翻译活动的影响及其对弘扬儒家文化的重要作用。首先用传统译学的研究方法对译文进行语言字面层
论文首先对“意识形态”这一术语的发展历史作简要回顾,归纳总结出两种主要内涵。在此基础上,本文详细分析了伍尔夫两部小说中的社会意识,认为两部作品体现了20世纪早期的社会意
西方的翻译理论长期以来强调翻译的客观性,原文本一直处于翻译研究的中心地位,以致译者的主体性鲜有发挥。19世纪70年代翻译理论的“文化转向”以及近年来对翻译伦理的探讨,
毫无疑问,广大人民群众的满意程度高不高,是检验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成败的一块重要的“试金石”。实践告诉我们。群众的满意度决定于他们对先进性教育活动的知晓度、
新春佳节刚过,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召开新闻发布会,批准发布《道路交通标志和标线》等646项国家标准.此次发布的国家标准涉及道路交通、可持续发展、
期刊
翻译批评,是翻译研究中最薄弱的环节。这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相关的论著不多;二是缺乏明确的批评标准。受传统美学和诗学的影响,我国的翻译批评常常是印象式的和随感式的
自1991年以米,个人计算机的速度和能力大幅提高,使得多媒体软件的广泛应用成为可能。多媒体软件能将文本,声音,图像,动画等多种信息形式结合在一起传递给学习者。并且这种传
“文化大革命”初期的邓子恢。“文化大革命”是我国政治生活中的一场大劫难,许多领导人都先后身陷困境,历遭磨难。原国务院副总理邓子恢也不例外。然而,这位久经考验的革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