厚煤层综放开采顶煤破碎机理及智能化放煤控制研究

来源 :太原理工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uangyp200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我国矿业现代化进程的稳步推进,采矿装备的电气化带动了采矿技术的快速发展,开采规模也随之不断扩大。融合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以及工业5G等新型信息技术的智能化采矿方法,不仅能达到“无人”矿井的行业目标,更成为保障我国能源安全与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全新机遇。尽管信息化技术成熟度不断提高,综采放顶煤技术在我国经过四十余年的发展也已经取得明显进步,但智能化综放开采仍然存在一些问题亟待解决,主要体现在综放开采理论、技术与智能化开采实践联系不紧密、应用程度不高等方面。厚煤层综放开采智能化的关键是放煤过程的智能化,须在掌握顶煤破碎、放出规律的基础上,结合智能化探测、控制技术手段,建立智能化放煤控制体系。本文根据王家岭煤矿12309智能化建设工作面为背景,研究着眼于综放开采全过程,以顶煤采动应力场演化规律为切入点,揭示顶煤在综放开采过程中的破碎机理,阐明散体顶煤由后刮板输送机放出的放出特性,提出合理的放煤方法,为厚煤层智能化放煤的增产增效提供理论支撑。在理论分析的基础上,提炼实现智能化放煤所需的各项关键技术,并将其综合应用,为厚煤层智能化放煤的实现提供重要的技术支撑。得到的主要结论有:(1)基于主应力空间,研究了厚煤层综放开采过程中顶煤受力单元主应力场演化规律。利用有限差分数值模拟方法,考虑液压支架工作阻力对顶煤的支撑作用,阐明了高水平应力条件下顶煤主应力值变化及方向偏转特性,在此基础上将顶煤划分为原岩应力区、中间主应力升高区、应力显著升高区、应力峰后降低区及液压支架控顶区5个分区,得到了高水平应力条件下顶煤主应力驱动路径,为后续顶煤渐进破碎机理的研究提供了应力边界条件。(2)基于弹塑性力学理论,明析了描述顶煤应力状态的平均应力、偏应力及应力Lode角3个参数在综放开采中的演化过程,揭示了上述3个参数在各顶煤分区中的演化特性,基于高精度工业CT扫描技术,运用合成岩体(SRM)数值建模方法,重构了裂隙煤体三维数值模型,运用“有限差分-颗粒流”耦合数值方法,建立了“连续-非连续”耦合真三轴数值模型,在指定主应力边界条件下模拟了顶煤渐进破碎过程,阐明了试件裂隙发育迹线及破碎块度分布规律,实测了放落顶煤破碎块度分布特性,与数值模拟结果进行了类比分析,证明了数值方法可靠性,为后续散体顶煤运移及放出规律的研究提供了数据支撑。(3)基于“有限差分-颗粒流”耦合算法,建立了“连续-非连续”耦合综放开采数值模型,开发了“随机自由落体-逐步伺服夯实”的耦合建模方法,反演了综放开采从工作面设备安装至放煤稳定的全过程,得出了煤矸分界线形态演化的3个特性,并以此为依据改进了“Hook”函数,使之适于描述煤矸分界线形态,以改进的“Hook”函数对煤矸分界线形态进行了拟合,揭示了综放开采煤矸分界线形态从初次放煤到周期放煤的演化规律,将其演化历程分为了初采影响阶段、过渡放煤阶段和周期放煤阶段3个阶段,为后续基于智能化放煤控制技术的放煤工艺选择提供了顶煤位移边界条件。(4)将整个放煤过程划分为放煤开始前、放煤过程中及放煤结束后3个阶段,分析了各阶段内的智能化控制技术,包括:放煤开始前的顶煤厚度探测、采煤机惯导定位,放煤过程中的放煤机构精准监测控制、煤矸识别,放煤结束后的采出量实时监测。将上述智能化技术有机结合,建立了智能化放煤控制技术体系,从自感知、自学习、自决策及自执行4个层面,揭示了各智能化放煤控制技术的内在联系,最终构建了智能化放煤控制的基本结构,为后续智能化放煤工艺参数选择及实现智能化放煤控制提供了技术依据。(5)基于智能化放煤控制技术体系,以煤矸分界线演化特性研究结果为顶煤位移边界条件,改进了Bergmark-Roos理论,建立了周期放煤时间预测理论模型,提出了放煤口启停判别的综合判别方法,建立了包含多台液压支架的“有限差分-颗粒流”耦合数值模型,优化得出了适用于现阶段智能化综放工作面的合理放煤工艺参数,最终于王家岭煤矿12309工作面建立了智能化综放示范工作面,升级更新了工作面主要生产设备及组织关系,验证智能化放煤控制各项技术的可靠性,实现了较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其他文献
煤层气作为一种非常规天然气资源,是改善我国一次能源消费结构的重要清洁能源。然而,由于煤层气储层渗透性较低,通常需采用压裂技术对储层进行增渗改造。目前,对煤层气的开采大多是照搬石油行业中的压裂工艺技术及参数,但与石油储层脆性特征相比,煤层气储层通常呈现“碎软”特性,其破坏形式表现为韧性破坏,即应力峰值后存在明显的应变软化区。已有压裂工艺,无论是垂直井,还是水平井,其在脆性度高的储层中压裂效果较好,但
近年来,机械响应荧光材料(MRL)在力传感、信息存储、显示等领域显示出巨大的应用潜力。其中,具有推-拉型结构的机械响应有机荧光小分子材料,可以通过选择不同种类的电子给体和电子受体来对分子结构进行灵活的调控,极大地提高了分子的多样性,从而受到研究人员的广泛关注。然而,如何提高MRL材料力响应信号的对比度,拓展它们在力检测和信息存储等方面的应用还需要进行深入的研究。为了提高MRL材料力响应信号的对比度
镁合金因其轻质、减震性好等优点,广泛应用于航空航天、交通运输以及电子通讯等领域。然而,许多构件,如飞机蒙皮、汽车覆盖件等,在要求材料轻质的同时,也要求其具有足够的强度和刚度。单一镁合金板难以满足高强度和高刚度的要求,严重限制了其进一步的应用。本文分别选用不锈钢和碳纤维作为复合增强体,制备两类高强度高刚度镁基层合板:首先选取强度刚度较高的304奥氏体不锈钢(ASS)为外层覆板,选取1060铝合金为过
6.25 m捣固焦炉成套设备是焦化生产中广泛使用的先进的机械设备,该设备的使用对于提高焦炭产量、降低能耗、减少污染物的排放具有明显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推焦装置作为该成套设备的核心部件,在使用过程中存在明显的振动现象,该振动不仅会影响推焦设备的正常工作和使用,还可能导致焦饼坍塌,造成设备停机无法工作。因而,深入研究推焦装置的振动机理对于减轻推焦装置的振动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和工程应用价值。推焦装置工
作为能源革命的排头兵,提高煤系气采收率是山西“十四五”及今后更长一个时期的重要工作。煤系气储层具有薄层状、多岩性互层和塑性较强等特点,且在不同区域和不同层位形成了不同组合类型,为高效压裂提高抽采带来了很大困难。已有工作多使用水力压裂进行单一储层致裂,造成资源动用程度低、煤系气合采效果不尽理想等问题。针对不同煤系气储层类型采取适应性致裂方法将是煤系气合压共采的发展趋势。通过现场调研、数据统计、理论分
我国能源资源禀赋特点及保障能源安全战略决定了煤炭在未来较长一段时期内仍将是我国重要的基础能源。如何清洁、高效、高值转化利用储量丰富但又尚未规模开采的中低变质程度煤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重要课题。近年来,基于物质分级转化、能量梯级利用的多联产系统技术,中低变质程度煤分级高附加值转化利用得到广大研究者的认可和政府推广。本学位论文研究工作主要针对中低变质程度煤热解焦油的化学组成结构特点,设计高效高值转化利用合
传统陶瓷颗粒增强Al基复合材料存在颗粒-基体界面润湿性差、界面结合强度低及颗粒与基体塑性变形协调能力差等问题,导致陶瓷颗粒在提高材料强度的同时严重恶化了材料的塑性。高熵合金(HEA)颗粒与Al基体良好的界面润湿性以及高强度、高硬度和良好的热稳定性展现出其作为一种新型强化相的巨大潜力。论文提出以Al Co Cr Fe Ni HEA颗粒为强化相、5083Al合金为基体,利用放电等离子烧结技术(SPS)
大采高综采因其适用性强和工艺简单等优势,已成为我国厚煤层开采的主要方法之一。然而随着开采深度的增加和开采高度的加大,大采高综采煤壁片帮问题更加突出,严重地制约了工作面安全、高效生产。大采高综采煤壁片帮以斜直线型和圆弧型滑移为主,占比80%以上。现有成果多采用滑动体理论研究两种片帮的破坏机理及影响因素,但是在研究过程中,存在煤壁稳定性安全系数变化规律不明、最大滑移深度及最危险滑移面难以预测等问题,由
原位热解油页岩的过程中,因升温而不断增长的热应力会使油页岩内部应力不断增加。应力场的改变不仅会影响井筒的稳定性,还会造成矿体内部裂隙闭合,阻碍传热介质及产物的运移,进而导致在原位热解油页岩过程中需要对矿体进行产物运移通道的二次改造。因此,研究油页岩在实时高温作用下,其压缩变形过程中力学特性变化规律、确定压裂参数以及掌握裂纹起裂后的扩展规律,对实现油页岩在原位状态下科学高效开采至关重要。本文通过室内
石墨烯具有优异的力学性能、良好的导热、导电性能、较大的比表面积以及轻质等特性,将其与金属材料复合有望获得具有轻质、高强高韧、高导热、高导电和耐磨等优点的石墨烯/金属基复合材料。即石墨烯作为功能体可赋予金属材料一些其本身不具备的物理性质,使石墨烯/金属基复合材料具有多样的功能特征而在航空航天、机械装备、电子和电力等领域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然而,石墨烯/金属基复合材料的力学性能仍没有达到理想效果,尤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