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第一部分小鼠蛛网膜下腔出血模型制备及评价
目的:制作小鼠血管内插线致蛛网膜下腔出血模型,并对该模型的死亡率、神经学改变及蛛网膜下腔出血的程度进行评价。
方法:
1实验动物及分组体重28g-32g雄性昆明小鼠30只,随机分为假手术组6只、模型组24只。
2模型制备采用血管内插线法建立小鼠蛛网膜下腔出血模型。手术显微镜下行颈部正中切口,依次分离右侧颈总动脉、颈外动脉和颈内动脉。颈外动脉结扎并剪断,与颈内动脉拉成直线,将头端打磨的5-0单丝尼龙线从颈外动脉送入颈内动脉,直至大脑前动脉与大脑中动脉分叉处,遇到阻力后再将尼龙线向前送入3mm以穿破分叉部,然后迅速退出尼龙线。假手术组尼龙线只感到阻力但不穿破血管。
3检测指标及方法麻醉醒后开始观察小鼠的一般状况和神经功能缺失情况;24h进行神经功能评分,观察两组死亡率;处死小鼠判定蛛网膜下腔出血严重程度并对出血等级进行判定。
结论:模型组小鼠术后出现不同程度的神经缺失症状;大体可见蛛网膜下腔出血,出血部位多集中在大脑前动脉及大脑中动脉分叉部,近似临床。适合模拟人类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的研究,造模成功。
第二部分
小鼠蛛网膜下腔出血早期ERK1/2、Bax、caspase-3调控
海马神经元凋亡及依达拉奉的治疗作用
目的:探讨ERK1/2在蛛网膜下腔出血早期脑损伤中的作用,分析p-ERK1/2与海马神经元凋亡的关系及其凋亡的级联启动机制,以及依达拉奉对蛛网膜下腔出血后早期脑损伤是否有治疗作用及其可能的机制。
方法:
1实验动物及分组体重28g-32g雄性昆明小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依达拉奉组。
2模型及给药方法采用血管内插线法建立小鼠蛛网膜下腔出血12h、24h、48h、72h模型。假手术组仅插线但不刺破血管。依达拉奉(3mg/kg体重)术后30min起腹腔注射,每12h注射一次,用药至处死的各时相点。模型组,在相同时相仪注射等量的NS。
3检测指标及方法在预定时间点进行蛛网膜下腔出血评分;神经功能损害评分;HE染色观察光镜下组织学变化;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海马p-ERK1/2、Bax、caspase-3的表达及分布情况;Western blot法检测海马p-ERK1/2、Bax、caspase-3蛋白表达量的情况;TUNEL法检测海马细胞凋亡的变化规律。
4定量测定及统计方法蛋白定量将NC膜用扫描仪进行扫描,经自动图像分析系统测定条带平均光密度值进行半定量分析。实验中所得数据均用(x)±s表示,用SPSS13.0 for windows统计软件进行秩和检验、t检验和单因素方差分析,Pearson方法相关分析,以单侧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论:ERK1/2信号通路通过Bax、caspase介导蛛网膜下腔出血后早期海马神经元凋亡;依达拉奉通过抑制p-ERK1/2的激活,减轻蛛网膜下腔出血早期神经元凋亡,改善神经功能。
第三部分
小鼠蛛网膜下腔出血早期血管痉挛与VEGF介导的脑动脉内皮细胞凋亡的关系及依达拉奉的治疗作用
目的:探讨VEGF与蛛网膜下腔出血早期血管内皮细胞凋亡的关系以及VEGF在脑血管痉挛发生中的作用,以及依达拉奉对蛛网膜下腔出血早期血管痉挛是否有治疗作用及其可能的机制。
方法:
1实验动物及分组体重28g-32g雄性昆明小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依达拉奉组。
2模型及给药方法采用血管内插线法建立小鼠蛛网膜下腔出血12h、24h、48h、72h模型。假手术组仅插线但不刺破血管。依达拉奉(3mg/kg体重)术后30min起腹腔注射,每12h注射一次,用药至处死的各时相点。模型组,在相同时相仅注射等量的NS。
3检测指标及方法在预定时间点进行蛛网膜下腔出血评分;神经功能损害评分;HE染色观察光镜下组织学变化;原位杂交法检测大脑中动脉VEGF mRNA的表达及分布情况;Western blot法检测大脑中动脉VEGF蛋白表达量的情况;TUNEL法检测大脑中动脉内皮细胞凋亡的变化规律。
4定量测定及统计方法蛋白定量将NC膜用扫描仪进行扫描,经自动图像分析系统测定条带平均光密度值进行半定量分析。实验中所得数据均用(x)±s表示,用SPSS13.0 for windows统计软件进行秩和检验、t检验和单因素方差分析,Pearson方法相关分析,以单侧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论: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血管壁内皮凋亡可能是脑血管发生痉挛的原因之一,而脑动脉内皮细胞凋亡与VEGF表达增高有关。依达拉奉通过抑制VEGF表达,可以减轻蛛网膜下腔出血早期脑动脉内皮细胞凋亡,缓解脑血管痉挛,改善神经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