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后方文学中的重庆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tkuail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陪都重庆是一座因抗战而人文荟萃的城市。抗战时期,大批中国现代作家流亡到以陪都重庆为中心的大后方,创作了蔚为壮观的重庆文本,为我们管窥陪都重庆的城市形象、城市精神、城市性格与作家的战时心灵提供了一面棱镜。在文本细读的基础上,本论文紧扣战争语境与陪都语境,对“大后方文学中的重庆形象是怎样的”、“作家是如何书写重庆的”、“他们为何要这样书写”等一系列问题进行探讨。论文分五章来展开论述:第一章阐释陪都重庆文化特性及其对作家创作的影响。陪都文化是一种混合文化,由重庆本土文化、移民文化、抗战文化、党派政治文化混合而成,其基本特质表现为移民文化与本土文化的混杂性、抗战文化的主导性、政治文化的斗争性。陪都文化规约着作家的创作视域、行文风格以及他们对重庆城市性格与城市形象的表述。第二章重点论述作家的重庆体验与重庆形象的嬗变。流亡于陪都重庆的作家遭受了流徙之苦、贫病之困、乡思之愁、政治之害的痛苦体验。他们对重庆的情感认同并不恒定,随时而变。抗战之初,陪都重庆获得了作家的短暂认同,被他们视为民族国家复兴的根据地、抗战的灯塔与堡垒。抗战进入相持阶段后,苦痛的重庆体验使得他们开始厌恶重庆、抗拒重庆,重庆在他们笔下显得丑陋、黑暗、阴郁。抗战胜利后,离渝的作家又开始对重庆无比怀念,讴歌赞美重庆。第三章主要论述“热重庆”、“雨重庆”、“雾重庆”等陪都气候意象所组成的重庆形象。作家的陪都意象营造与陪都语境、战争语境有着密切的关联。充满隐喻意义的气候意象渲染了陪都重庆的城市气氛,既是现实城市的写照又是作家心绪的投影。“热重庆”是苦难重庆的象征,它所折射出的是战争中作家如焚的城居心态。“雨重庆”既是苦难的象征,又是作家愁绪的象征。“雾”使作家倍感压抑,它既是黑暗势力的隐喻、戕害人们健康的黑手,又是保护人们免受轰炸之苦的屏障。作家笔下的重庆显现出至热至冷、至刚至柔、刚柔相济的矛盾性格。第四章主要阐释大轰炸下重庆的空间样态。大轰炸下的重庆一方面是殇城、慌城,另一方面又是虎威不倒的坚毅之城,是抗战精神的象征。潮湿、嘈杂、拥挤、缺氧的防空洞是一个封闭的受难空间,是地狱的象征。华美的公馆被作家设定为陪都上层社会享乐、堕落的空间,是藏污纳垢的渊薮。国难房颓败不堪,是陪都底层人民受难的居住空间。生活空间的对比饱含了作家们对浮华而颓败的重庆畸形社会的批判。作为公共娱乐空间的重庆茶馆,让作家们在苦难中重拾了一份生活的雅趣,获得了精神的慰藉。茶馆所折射出的是陪都重庆的可爱面影。第五章主要分析具有代表性的重庆人物形象。陪都重庆是一座因战争而倍显罪恶的城市,这里有贪污、弄权的官僚,有投机倒把、囤积居奇的商人,有欲望横流、艳帜高张的现代交际花,有遭受多重压迫的知识分子,有受虐而嗷嗷待哺的小孩子。这是一个乌烟瘴气、纸醉金迷、欲望横流、险象环生、风波云诡、罪恶深深的魔都。在这个魍魉世界里,一面是荒淫无耻的官商、交际花在狂欢享乐,一面是饥饿的爱国知识分子和受难的小孩子在呻吟哀嚎,在绝望中坚守着希望。
其他文献
21世纪是知识经济的时代,而智力资本却是知识经济的核心。未来企业能否在竞争中胜出与否将由其所拥有的智力资本量来决定,智力资本的竞争是企业竞争成功与否的核心。不管是一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的房地产业呈现出快速发展的态势,连续多年保持了高速增长。房地产作为整个国民经济体系中的基础性和先导性产业,其健康发展可以为整个经济的向
缺血性心脏病(Ischemic Heart Disease,IHD)和慢性心力衰竭(Chronic Heart Failure,CHF)是构成全球人口发病率和死亡率的主要原因。它无论在经济方面还是社会方面都给人类带
无线通信是现代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随着商用通信和各种民用应用的高速发展,传输信息量不断扩大,各行业对无线通信系统的性能要求不断提高。而传统无线电频谱低端波段
大豆混合植物甾醇中含各种极具开发价值的药用甾醇,由于它们在不同的溶剂中的溶解度有所差异,所以可以通过多级分步结晶的方法实现分离。本课题采用溶剂结晶法富集其内豆甾醇
在实际情况中,引起砌体结构裂缝的因素是多方面的,既有材料方面的因素,也可能是施工设计上的因素等等。对于砌体结构裂缝进行一系列的控制措施是非常必要的。笔者结合个人多
谣言的历史非常古老,它伴随着人类的诞生和人类社会的形成、发展乃至进步,借助于人类所创造出来的新的媒体形态,在传播范围、速度和影响上也得到了极大地扩展。从口口相传到
在当今知识经济的时代,以专利权为代表的知识产权在对外贸易中所处的位置日益突出,并呈不断上升的态势。对于出口国企业甚至从整个国民经济的角度来讲,专利权代表着高科技,高
进入二十一世纪第一个十年以来,随着80年代人的成长与成熟,随着1981年出生的第一批80年代人士逐渐步入“三十而立”之年,“80后”这一名词也开始被人们渐渐提及与熟知。并且,随着
元朝是古代农学史上一个非常重要的时期,由于社会、政治的变动,统治者的劝农政策,以及文人自身的原因等,元朝出现了大量的农学著作,是农书发展历程中的一个高峰期,但大多数农书都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