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乡村聚落的人工智能生成模拟研究——以湖南通道侗族聚落为例

来源 :天津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iaolingzijiangs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聚落是人们居住、生活、休憩以及进行各种社会活动的场所,传统乡村聚落是地域文化、民俗风情、建筑艺术的载体。但是近年来随着经济发展和大规模建设,我国乡村聚落出现了普遍的空巢化,环境恶化,传统肌理、风貌破坏等现象,大量村落消失的同时伴随着非物质文化的飞灰湮灭。2013年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提出了“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城镇化要求。保护乡村的自然环境、乡村风貌,承传和复兴传统乡村文化势在必行。
  我国目前的乡村规划体系尚未成熟,方法上存在照搬城市规划手法,忽略乡村与城市的差异性,缺乏多样性和可实施性等弊病。乡村建设呈现出风貌混杂、千村一面、缺乏有机性、归属感和可识别性等问题。规划设计忽视传统文化承传,忽略了人与自然的关系。
  本文在梳理乡村规划理论发展方向的研究基础上,结合当今人工智能和GIS空间分析方法等新兴领域的技术进展。提出了“基因参数法”人工智能模拟聚落生长的乡村规划技术创新路线。
  论文以湖南通道的侗族聚落为研究对象,以侗族聚落选址、生长、扩张的诸多环境和人文影响因素为“基因”,以人工智能的方法对其进行基因编码,结合量化结果确定基因参数,对传统侗族聚落的生成进行了计算机生长模拟。
  通过与聚落原型对比实验,本文的计算机程序模拟结果从选址、建筑布局、路网生成、地块和模型生成等方面对聚落原型进行了较为逼真的还原;能够有效模拟聚落的自组织生长、扩张和有机更新;以基因参数为基础的模拟方法实现了聚落模型的多样性,并可以按照需求进行快速调整。
  本论文的主要创新点为:面向乡村规划设计开发了一种以传统聚落影响因素为“基因”的,环境和文化因素相结合的计算机基因参数模拟方法;程序编写以聚落数据的采样和量化分析为“基因”,具有较高的现实意义、客观性和广泛的适应性和应用性;提出了基于自然环境和文化因素的聚落中心点选址方法,选取过程完全自动化;以侗族特色传统聚落为原型,创造性的提出了相应的模拟和计算方法,计算机程序令人满意地再现了侗族特色聚落的传统风貌。
  本文的研究价值在于:以乡村聚落的自然环境和人文传统为基础的自组织模拟设计方法,为目前的新农村建设提供了一种由内而外的本土文化承传的规划设计策略,有利于特色乡村文脉和风貌的保护。在高速的新农村建设中,可以快速高效地进行设计,并提供更为适宜本土环境与文化的设计方案。
其他文献
学位
学位
学位
学位
学位
该文从图像认证的实际需要出发,分析了目前数字水印在认证方面已有的工作和研究现代密码学的基础理论,阐述了二者在认证方面各自的特点和各自的局限性,提出将二者结合起来设计在理论上安全的水印算法.主要包括以下三项内容:1.借鉴数字签名的思想,提出一种基于脆弱水印的实用认证算法.该算法已经提出专利申请.2.针对应用于电子证据等场合的实际需要,设计了基于自嵌入水印的认证算法.3.针对互联网上图像传播的需要,分
与建筑节能相关的研究显示,节能设计正在从单体建筑尺度扩展到街区和城市尺度,从建造和评估建筑物的能耗表现扩展到建筑群总平面设计阶段的能耗优化。为了实现减少二氧化碳排放的总体目标,帮助街区尺度的住宅建筑在初步设计,特别是总平面设计阶段就控制好未来的能源需求,本研究尝试通过软件模拟来探索街区尺度城市形态对建筑群能耗的影响。研究选取南京市35个住宅小区为样本,以建筑能耗动态模拟软件HTB2和VirVil
学位
历史建筑中很多博物馆的设计目的并非限于建筑实体本身,它们还营造出适于艺术展览的氛围环境。这些建筑并不用来展览对光敏感的作品,故普遍采用稳定的人工光源的方式,而天然光源则采用遮光措施,如此天然光源的积极作用被设计师所忽略。日光有利于呈现空间、定位建筑室外环境同时满足人们身心需求,这些积极作用构成了参观者对博物馆的积极体验。除此之外,日光作为光环境设计策略一个重要元素促进视觉上的舒适感,提高视觉环境质
学位
加德满都山谷的人口正在快速增长。2001年至2011年,加德满都山谷的平均增长率为4.63%。作为首都城市,每年大量的人口迁移,导致了城市内部的人口密集,城市边缘地区的居民点扩大。人口的增加需要更多的资源和更多的土地来定居。人口的增长和土地的缺乏导致了公共开放空间的减少。在传统聚落中,在规划阶段规划和优先考虑开放空间。但在当代聚落中,这种开放空间的提供较少,而且在大多数非规划的有机种植区,这是微不
学位
随着交叉学科对建筑领域的影响,当代建筑形式特征逐渐呈现出从范式到多元、从静态到动态以及从单一到复合的转化,结构形态与建筑系统要素的关系也从传统的二元对立转向了融合互动,面对日趋复杂的形态发展,以及新的互动关系在各个层面上对结构提出的“变”的要求,传统标准化的结构范式逐渐显现出很大局限性。因此,针对与建筑空间高度整合、体系多样化拓变的结构形态的设计方法和策略研究,是当代建筑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之一。本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