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90年代以来诗歌中的“身体”

被引量 : 7次 | 上传用户:yanji070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论文的研究对象是90年代以来诗歌中的“身体”;主要从诗歌中“身体”的内涵和形式的角度切入;探讨90年代以来,诗歌中“身体”有哪些丰富的内涵,这些内涵背后喻示的问题,以及为表达这些内涵,诗歌的形式策略。全文由“绪论”,“女性诗歌中的‘身体’”,“肉体、‘身体’:下半身诗歌中的双面伊人”,“俗世中的意义之身”和“结语”五个部分组成。各部分主要内容如下:绪论部分主要介绍了本论题的文学和学术背景,在此基础上引申出本论题的意义。自90年代以来,诗歌中有关“身体”的表述或意象显著增多并日渐引起人们关注,既有的研究多表现出两种较为普遍的倾向:或者直接从道德层面简单地将其视为文学商品化的堕落,认为诸多有关“身体”的表述是庸俗、猥琐、乃至于下流的;或者结合社会学、政治学、文化学的相关知识,将诗歌中的“身体”解读为社会政治、大众文化的形象注脚。但笔者认为考察90年代以来诗歌中“身体”的丰富内涵,这些内涵背后所喻示的问题,以及相应的形式策略,可以更好地实现诗歌本体与社会文化两方面的综合研究。这样,就给本论文提供了研究的空间和意义。本论文结合90年代以来诗歌中“身体”出现的文学和时代背景,对90年代以来,诗歌中的“身体”从内涵和形式上给予分析。分别以90年代以来女性诗歌中的“身体”,2000年“下半身”诗歌中“身体”,新世纪诗歌中的“身体”(2000年至2010年)作为研究对象,探讨这些诗歌中“身体”的内涵和表达形式。其中,尽管诗歌中“身体”的表述和意象在90年代以来显著增多,但其实早在80年代初期,女性诗歌中的“身体”早已出场,并且女性诗歌中的“身体”相比于男性诗歌中早已公共化和社会化的“身体”,更多地具有私人和生理层面的意味。故将90年代以来,女性诗歌中的“身体”作为本论文第一章,并在探讨女性诗歌中的“身体”时,回溯到80年代女性诗歌中的“身体”。而2000年出现的“下半身”诗歌中的“身体”,是90年代以来诗歌中“身体”的焦点和高潮,故将“下半身”诗歌中的“身体”单独列出,作为本文的第二章。2000年以来,还有很多诗歌中的“身体”没有引起重视和研究,因此,本文将这些诗歌中的“身体”作为最后一章,是对90年代以来诗歌中“身体”到2000年以后,在内涵与形式上变化的全面关照。笔者认为,因“下半身”诗歌中的“身体”与2000年以来其他诗歌中的“身体”在形式策略上相同,故本文对于“下半身”诗歌中“身体”的形式策略不在第二章中分析,而是放到第三章中做统一分析。同时,也对于本论文中涉及的核心概念“身体”进行了界定和说明,对本论文的研究方法给予了说明。第一章对女性诗歌中的“身体”进行解读,对于80年代初期以来女性诗歌中的“身体”按照内涵的不同给予了分类和说明。这些“身体”的不同内涵主要有以下几类:一是80年代初期,人的主体性的觉醒;二是80年代中期至90年代初期,女性意识的苏醒;三是90年代以来,对现实生活中底层人物的关心,对既有的社会现象和价值观念的反讽和嘲弄。由这些不同时代不同内涵可知,女性诗歌中“身体”内涵的改变有如下特点:由80年代以来相对统一走向了90年代以来的多个层面,并且在90年代以来,女性诗歌中“身体”关注和表现的范围都有所拓宽,即80年代以来,女性诗歌中的“身体”还是大多局限于女性自身所独有的生理活动和感受,而90年代以来,女性诗歌中的“身体”已经开始将表现人的身体器官、生理活动和感受的对象不再仅仅局限于女性,其所要表达的内涵也不再仅仅是人的主体性、女性意识的觉醒,而开始将目光投向整个社会,开始关注社会中底层人物的生活现状,嘲讽社会中的阴暗面和固有的某些价值观念,平和地抒发对于生命、感情的赞歌。这样的变化,有助于女性诗歌中“身体”在表现对象和内涵深广度上进一步拓宽和深化。但在对女性诗歌中“身体”的内涵进行解读时,笔者认为80年代“身体”内涵中人的觉醒和女性意识的苏醒两者其实是一脉相承的,即后者更多是前者的延伸。女性意识的苏醒主要包括女性在爱情中希望自身独立,在感情上与男性平等,甚至主张正视女性自身的情欲,这与源自西方的女性主义还是有一定区别:西方的女性主义最终是为了达到女性在社会上争取更多的权利这一政治目的,而女性诗歌中所表达的女性意识的苏醒,仅仅只是局限于个人感情领域。因此,女性意识的苏醒,只不过是在80年代初期人的主体性觉醒的基础上,女性进一步要求从性别层面上,在感情领域的独立和平等。与此同时,女性诗歌中“身体”的表现形式也开始发生改变,由过去局限于女性自身生理活动和感受的个人独白般的私语到采用白描、铺叙多种手法来进行表达。第二章是对2000年出现的“下半身”诗歌中的“身体”进行解读。“下半身”诗歌中的“身体”因为很多是赤裸裸的性活动、性心理的表达而遭到评论界的诟病;有些学者也会结合相应的时代背景来解读这一诗歌流派中“身体”何以只是以性活动和性心理出现的原因和文化含义。但笔者认为“下半身”诗歌中的“身体”既有纯生理意义上的肉体展示,也有社会文化维度上的“身体”表达,这种纯生理意义上的肉体展示,仅仅给予道德上的抨击和分析其文化含义是不够的。仔细去读“下半身”的一些诗歌和随后几年(甚至有些是最近几年)这一流派诗人对当初理论宣言的相关阐释,笔者认为这些肉体的展现更多地是“下半身”诗歌流派登上诗坛采取的一种策略,也是这一流派的诗人在面临社会转型和改革开放进一步深化,许多社会矛盾增多并有待解决这一现状而表现的一种态度。这背后折射出的心理,笔者将其称为“亚文化心态”,并进一步分析造成这种策略和态度的原因,以及这其中的不足之处。第三章是对2000年以来的诗歌中“身体”的内涵和形式策略进行全面分析,这些诗歌中“身体”的内涵是这个社会景象的反映,有的是表达对美好爱情和友情的眷恋、对生命和人性的思考,有的是对物质社会人情淡漠、真心不在、纯真已逝的现状给予展现,有的是对人在外界磨难中成长的表现,还有对打工一族困苦生活的展示,对汶川地震中惨状的哀鸣,对世界经济发展中,国家之间的不公平竞争和环保问题的关注。这些表达了这么多内涵的“身体”,是2000年以来诗歌中“身体”丰富内涵的有力例证,打破了谈到诗歌中的“身体”就认为是女性的身体或者是“下半身”诗歌流派中的肉体这样的定论。同时,2000年以来诗歌中“身体”的表现形式同样也是多方面的,除了有90年代以来的口语、俚语入诗,散文化叙写和白描,同样也运用了传统新诗的象征、隐喻、类比手法,这些诗歌中“身体”的展现,让我们看到2000年以来诗歌中“身体”无论是在内涵还是形式上都是多样的。结语部分认为通过以上从80年代以来女性诗歌到2000年以来诗歌中“身体”内涵和形式的分析,笔者认为,90年代以来诗歌中“身体”的出现更多地有其进步意义,并不能就简单地划归为是诗歌世俗化潮流的体现,也绝不能就认为90年代以来的诗歌放弃了社会关怀,完全是个人世界的靡靡之音。
其他文献
《两种语言之辨》是1499年即纳瓦依去世前两年用察哈台语写成的一部比较语言学的著作,在这本书中作者对突厥语和波斯语两种语言的基本特征进行了比较,还有一部纳瓦依主要著作的
随着近年我国对学前教育事业的重视,学前教育的发展取得了重大的成绩。学前教育立法方面也在紧跟时代步伐,往前发展。教师作为学前教育事业中的重要一环,其相关权益保障的法
《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是以玄奘法师为对象的传记作品中最为详尽的一部,由唐代僧人慧立、彦惊所著。玄奘在唐代佛教人物中占有一席重要位置,他的传记,其重要性自然也不容小
梳理出版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背景、意义、目标、路径的研究进展,从创新驱动发展、供给与需求双侧互动、新技术与新媒体、知识精准服务角度综述理论研究成果,重点关注高校学术
《续高僧传》是唐释道宣所撰的一部僧人传记,记载了梁至唐代一百多年内四百多位僧人的生平事迹,涉及社会生活的很多方面,具有非常重要的语言学、史学、文学等方面的研究价值。由
生态文明是基于生态危机、反思传统发展观念而进行的理性选择.人与自然是共存、共生、共荣的关系.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愈来愈清醒地认识到以污染环境和破坏生态换取一时的经
与炸药震源一样,相干噪声的消除一直是可控震源资料处理中的一个重点。根据可控震源资料与炸药震源资料在相干噪声产生的原因上并没有本质差异,在前人工作的基础上,进一步对生产
随着我国经济水平的提高和工农业的发展,重金属污染土壤的事故时有发生。工农业的生产活动会产生含重金属的废水和废渣等污染物,由于处置不当,这些含重金属的污染物直接或者间接
近日,金融稳定理事会(FSB)发布《2016年全球影子银行监测报告》(以下简称《报告》),全面阐述了2015年28个经济体和欧盟地区①影子银行的构成、规模、发展趋势和风险等情况,分
<正>脑血管病是人类三大致死性疾病之一,已成为影响人类身体健康的一大难题。从19851991年统计的年发病率为116219/100 000,其中缺血性脑卒中占脑卒中的75%。缺血性脑卒中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