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古往今来,世界文学中“儿童形象”的塑造一直为各国作家所青睐和热衷。兴盛于十九世纪四、五十年代的“苦难童年小说”开创了创伤性儿童形象塑造的先河。狄更斯和莫言分别为英国和中国该类文学塑造的大师。他们的作品真实再现了贫困儿童的悲惨际遇,并揭露了当时社会和生活中种种不合理现象。狄更斯的《雾都孤儿》和莫言的《透明的红萝卜》不约而同地选择儿童作为思考社会和反思文化的代言人,在两部作品的创作中存在诸多可比较之处,特别是人物形象方面,狄更斯和莫言都塑造了具有高度真实性和典型性的创伤性儿童形象。 从比较文学的平行研究方法入手,本论文将对狄更斯的《雾都孤儿》和莫言的《透明的红萝卜》中创伤性儿童形象的塑造展开分析研究。在塑造渊源上,该论文追溯了中英文学中儿童形象的流变,并就狄更斯和莫言对于创伤性儿童形象塑造的主观原因进行探索;在形象表现上,分别从家庭环境与亲子关系的设置、人物心理和行为动作的描述对两位作家所塑造的一类相似但各具特色的创伤儿童形象进行对比分析;在塑造艺术上,笔者就狄更斯和莫言对于典型创伤儿童形象的感官创伤和语言创伤的独特设计进行鉴赏分析;在主题思想上,论文着力探讨了狄更斯为儿童呼吁和批判现实的社会责任感,以及莫言透过黒孩这一反叛形象的最终悲剧而进行的文化反思。另外,该论文对狄更斯和莫言的典型创伤儿童形象进行了全面的审美阐释。 该论文希望通过研究比较异质文化中不同作家创伤性儿童形象的塑造规律及其蕴含的主题,揭示其对世界儿童悲惨境遇的关注与对社会民主与思想解放的倡导。同时,笔者力求为中英文学史上,创伤性儿童形象塑造的比较研究出一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