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血-脉-心-神”一体观的温阳通络、活血解毒法干预稳定性冠心病合并2型糖尿病的临床研究

来源 :天津中医药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yjob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通过文献整理及临床疗效对比,分析“血-脉-心-神”一体观假说辨治稳定性冠心病合并糖尿病的可行性及优势,探讨从寒热两端辨证治疗对冠心病合并糖尿病患者的起效机制,并为温阳通络、活血解毒法治疗冠心病合并糖尿病患者的临床应用提供理论依据。方法:1参考国内外文献,明确目前冠心病合并糖尿病患者的治疗进展,探讨应用“血-脉-心-神”一体观假说指导辨治稳定性冠心病合并糖尿病的理论基础,从中西医结合的角度出发,探讨应用温阳通络、活血解毒法辨治冠心病合并糖尿病的科学内涵。2纳入符合条件的冠心病合并糖尿病患者共132例,其中治疗组66例,对照组66例,均予以西药常规治疗。在此基础上,治疗组在“血-脉-心-神”一体观指导下辨证叠加温阳通络或活血解毒方药。在0、4周分别采集两组患者的血清及量表数据,据此评价患者血清学指标的变化及生活质量的改善程度,并从炎症、血管内皮功能、脂质代谢等角度探讨可能的作用机制。结果:1治疗组与对照组患者在治疗前基线资料统计学无显著差异,均衡性良好,具有可比性。2治疗组与对照组治疗前后在心绞痛积分、中医证候积分、生活质量方面的比较2.1两组治疗4周后心绞痛积分较治疗前均显著降低,治疗前后积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间积分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2.2治疗4周时,两组中医症候积分总分、中医主症积分、中医次症总分较治疗前降低,积分变化有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组中医主症总分及胸痛症状积分较之对照组下降更为明显,差异具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中医次症总分较对照组有降低趋势,但组间对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2.3治疗4周时,与0周对比两组西雅图量表积分均升高,其治疗前后积分有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组躯体活动受限程度、心绞痛稳定程度、治疗满意度评分较对照组升高更明显(P<0.05),两组SF-36量表积分均较0周时有所提高(P<0.05),治疗组的生理机能、精力、社会功能积分升高较对照组更为明显(P<0.05)。3温阳通络、解毒活血法对血清学指标的影响3.1 s VCAM-1:治疗4周后两组血清s VCAM-1均下降,较治疗前有统计学差异(P<0.05),叠加中医辨证治疗的治疗组下降幅度较对照组更大,差异具统计学意义(P<0.05)。3.2 AGEs:治疗4周后两组血清AGEs均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AGEs升高幅度小于对照组,但二者无统计学差异(P>0.05)。3.3 s RAGE:治疗4周后,两组血清s RAGE上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与对照组变化相当(P>0.05)。3.4 IL-6:治疗4周后两组血清IL-6降低,与治疗前相比有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组降低幅度与对照组相当(P>0.05)。3.5 CETP:治疗4周后两组血清CETP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降低幅度与对照组相当(P>0.05)。结论:1.“血-脉-心-神”一体观立足于中医理论基础,并与现代科学内涵相契合,临床验证疗效确切,应用该理论能够动态认识冠心病合并糖尿病的发生机理及演变过程,综合应用中医脏腑辨证及西医病理生理学相关内容,从器官、组织、细胞等多层面系统阐述冠心病合并糖尿病的病因病机,又在此基础上从寒热两端分而论治,有其科学性、合理性和临床借鉴意义。2.“血-脉-心-神”一体观指导下的温阳通络、活血解毒法对于改善心绞痛症状,和中医主症中的胸痛症状效果显著,且疗效优于西医常规治疗组。生活质量评价也证明叠加中医辨证治疗后,对患者生理功能及社会功能的康复有积极影响。证明温阳通络、活血解毒方药能够整体改善患者心身症状,稳定慢病发展进程,实现血-脉-心-神的同调共治。3.温阳通络、活血解毒法治疗稳定性冠心病合并糖尿病的起效机制与血管内皮黏附、糖基化及炎症相关,可能通过调节AGE/RAGE轴及降低VCAM-1和IL-6发挥抗炎、抗糖基化的血管保护作用。
其他文献
目的:观察滋阴潜阳针刺法治疗中风后失眠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9年10月-2020年11月天津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针灸临床部符合纳入标准的病人6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0例。两组均给予脑卒中常规治疗,配合醒脑开窍针刺法,观察组选取足三里、血海、太溪、神门、四神聪、安眠,对照组参照第十版《针灸治疗学》中,不寐的取穴及操作,每日针刺一次,1周6次,连续治疗2周,分别于治疗
研究目的:观察并对比“通任调督针法”与常规针法治疗痰湿中阻型颈性眩晕的临床疗效。基于数据挖掘,探索针灸治疗颈性眩晕选穴规律,为本针法治疗颈性眩晕提供参考依据。“通任调督针法”以通调任督二脉、调和阴阳,通利三焦,温阳化痰为理论基础,为针灸治疗本病提供有效的临床试验数据和新颖的治疗思路,并为该方法应用于临床和推广提供参考依据。研究方法:本次研究收集痰湿中阻型颈性眩晕患者60例,患者于2020年4月-2
研究目的总结心绞痛分级与冠心病危险因素的相关性,分析稳定性冠心病中医证型的分布规律,并探讨其与心绞痛分级、冠脉病变支数、心室重塑、血脂、肾功能等指标的相关性,阐明稳定性冠心病不同发展阶段的中医特点,以期为临床中医辨证提供一些客观依据。研究方法本论文收集来自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心血管科病房的2020年2月至2020年12月的稳定性冠心病患者,采集患者临床资料(包括性别、年龄等基本资料、相关临床
目的:评价“三位一体”疗法治疗抑郁发作肝气郁结证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本研究为随机对照试验,运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受试者分成3组,即三位一体组、西药组、三位一体联合西药组。西药采用氟西汀分散片,三位一体疗法即整合了针灸、中药及中药穴位离子导入三种干预方式的治疗方法。治疗周期为28天。治疗前后均需对患者采用临床疗效总评量表、汉密尔顿抑郁量表及中医证候量表进行评估。结果:1.病例纳入情况:共有106例患者
目的:1.总结中医古籍脾虚证相关内容,探究脾虚证的内涵以及相关证候分类以及方药。2.在中医上工“知”病的理论基础上研究脾虚证病机演变过程中的阶段分期。3.根据脾虚证病机演变过程,研究脾虚证临床不同分期的证治应用。方法:1.通过重点阅读和理解《黄帝内经》中关于脾脏生理功能、经络理论以及病因病机等相关篇章,根据脾脏的生理以及病理表现,从中医整体观思想对脾虚证的形成过程、病因病机以及证候特征进行解释。2
研究目的探寻特发性膜性肾病的中医证型与西医肾脏病理特征的相关性,深入研究特发性膜性肾病的发病机理和中医辨证论治体系,以期能够优化特发性膜性肾病的诊疗方案,为特发性膜性肾病的中西医结合治疗和疗效评定提供依据。研究方法按照纳排标准收录自2015年9月至2020年9月在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肾病科住院及门诊治疗,经肾活检确诊为特发性膜性肾病的患者153例,根据患者的一般情况、中医四诊信息与病理报告及
目的:研究慢性肾脏病(chronic kidney disease,CKD)合并2型糖尿病(type 2 diabetes mellitu,T2DM)患者中医证候、临床特征及肾脏病理特点的相关性,分析探讨糖尿病肾病(diabetic nephropathy,DN)和非糖尿病肾病(non-diabetic renal disease,NDRD)的临床预测因素,以期为临床更好的诊疗此类疾病提供理论依据
目的探索养阴舒心方(YYSXF)治疗射血分数保留心力衰竭(heart failure with preserved ejection fraction,HFp EF)的效应机制。方法纳入23例HFp EF患者,加载养阴舒心方治疗14天。入组时及治疗结束时均采集空腹肘静脉血液样本并进行经胸多普勒超声心动图和心肺运动试验。对血浆脑钠肽(BNP)、峰值摄氧量(Peak VO2)、二氧化碳通气当量斜率(V
目的本研究通过对化疗所致恶心呕吐(chemotherapy-induced nausea and vomiting,CINV)文献和临床证据的前瞻性分析,整理出中医证型、证素及其症状分布特点;探究不同方案、不同类型及不同程度CINV的中医证候异同;客观分析CINV的人群特征,探讨CINV发生发展的相关危险因素;为客观、规范的联合中医药防治CINV提供应用性参考。方法1.文献研究整理中医、中西医结合
目的通过血清中IL-33水平、肺功能、哮喘症状控制量表(ACTTM)、哮喘生存质量量表(AQLQ)等指标评价穴位贴敷治疗慢性持续期哮喘患者的临床疗效,希望能找到一种中西结合、有效实惠的支气管哮喘控制方法。方法根据纳排标准纳入我院呼吸内科门诊使用福莫特罗/布地奈德复方吸入制剂但未完全控制的哮喘慢性持续期患者40例,根据年龄、性别随机分为两组,一组为试验组,另一组为对照组,试验组使用穴位贴敷治疗+福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