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藏高原东南部中尺度对流复合体的结构特征及形成条件分析

来源 :北京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xdong200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青藏高原东南部是一个对流天气频繁发生的地区,在该地区发展起来的对流天气系统常能造成较为恶劣的天气,尤其是在其移出高原后,常能造成长江中上游甚至下游地区的大范围强降水天气。中尺度对流复合体(MCC)便是其中之一,由于它对流性强,降水范围广,天气恶劣,生命史长,对该地区的航天发射、航空飞行等活动产生着重大的影响,同时它还会造成泥石流、山体滑坡等灾害,给人民的生命财产带来了巨大的损失。因此,研究其结构特点及发生的环境场和物理条件,对降水、雷电天气的预报及航天发射、航空飞行服务保障具有极大的实际意义。  本文通过对青藏高原东南部中尺度对流复合体的统计分析,得出其出现规律及生消特点,结论是其出现时间略偏早,生命史短,范围略小,生消变化快,降水区略偏小。在出现的地域特点上,可分为东部型(105°E附近)和西部型(102°E以西)。其中东部型多,生消时间晚,生命史长,降水量大;西部型少,生消时间早,生命史短,降水量小。  根据每日08时和20时的高空资料和主要的环流系统,归纳出造成青藏高原东南部地区MCC出现的天气系统有西南涡、高原切变线、副热带高压和高原槽四类,由于各个天气系统的物理量场配置不周,因此其形成的MCC的机制也不同,本文在对各种天气系统对MCC形成作用的合成分析的基础上,分析了青藏高原东南部中尺度对流复合体的不同地域特点、结构特征及出现的物理条件,结论是青藏高原东南部中尺度对流复合体出现的环流背景不仅具有发生在西南季风北端、准静止的东西向切变线或锋面的西端和500 hPa西风带槽线南端这三者的交汇处的MCC,还有在副高西伸过程中其边缘的对流云系发展而成的MCC;青藏高原东南部中尺度对流复合体出现环境场特征是低层高温高湿,700hPa风场辐合明显,500hPa有弱的气流辐散区配合,而对流层高层的形势不一定是平直的纬向环流,也可能是经向环流。总体而言,MCC发生在高空急流出口区的右侧,在500hPa以下风向随高度顺时针旋转,中层有一逆时针旋转的区域,其上又为顺时针旋转,低层为偏南方向的入流,高层则有向东方向的出流,水汽输送明显,处于大范围但较弱的上升运动,整层为较弱的辐合辐散。该地区的MCC在高层的温度场上不一定具有冷性结构。
其他文献
洪涝是最影响中国国计民生的自然灾害,气象卫星覆盖范围广、时间分辨率高且使用成本低,为洪涝的监测提供了最先进便捷的手段.微波辐射以其穿透云的能力和对土壤充反映第三的
该文根据英国江安哥拉大学气候研究中心(CRU)Mide Hulme博士收集并整理的1900-1996年全球陆面5°×5°格点降水资料,首先应用EOF资料插补模式对其中北半球部分进行了 插补.在
沙尘暴是我国西北地区春季常发生的一种灾害性天气现象,也是业务预报工作中的一个难点。一个客观的、定量的、计算自动化的实用的预报方法还很少,特别针对我国大范围的预报就更
  本文利用兰州城区现有大气边界层探测资料和有关常规气象观测资料,统计分析了该市大气层结稳定度的时空分布规律及其与天气形势的关系,以期揭示其形成机制,从而为兰州市开展
该研究首先建立了简单热带海洋数值模式和简单热带大气数值模式,并将此而模式耦合,并建立了一简单热带海气耦合模式.用观测到的内应力异常来强迫简单海洋模式.该研究利用简单
太阳辐射是地球气候系统最基本的能量来源,其长期变化对地球气候形成和演变的影响已经达成广泛共识。但是,由于太阳总辐射TSI在准11年周期内的变化量仅为1.6Wm-2,约占总辐射量的
该文MM4利用中尺度数值模式产品,获得中尺度环境场一小时一次的水气通量散度、 综合指数、对称不稳定和低散度,中尺度环境场的水汽条件、大气不稳定度和抬升条件;然后利用三
通过对江苏和安徽两省,在6月15日-16日的一次大烘雨过程,进行一次全面深入的 天气动力学分析,来探讨中尺度爆雨系统发生与发展的问题.对基本物理量场的分析表明,涡度、散度、
该论文先后建立了中等复杂程度的全球热带海气耦合模式GICM及全球热带混合海气耦合模式GHCM两个海气耦合模式,从分析这两个耦合模式长期积分结果入手,主要进行了以下几个方面
干旱是一段时间内一个地区的水分补充少于水分需求的自然现象,通常可持续数月甚至达到数十年,是最为严重的自然灾害之一。干旱的发生一般对应着降水的异常性减少,故而降水是调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