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龙溪“见在良知”说探究

来源 :贵州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angjianglo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作为王龙溪整个哲学系统拱心石的“见在良知”说,在中晚明引起了广泛争议。批评者谓其以知觉为良知,以意气承当为良知运用,忽略了艰苦卓绝的致良知工夫,带来了放纵感性欲望的危险。本文在前贤现有成果上,从“见在良知”的概念辨析、内涵、遮蔽及去蔽工夫等角度对相关的问题做了探究,从而呈现这一论辩在中晚明思想史上的意义。首先,论文对“见在”“见成”“现在”“现成”等概念进行了辨析,发现这些概念虽然语义相近但也存在着细微差别:“见在”与“现在”同义,意指“当下所见到的现实存在者”;“见成”与“现成”同义,意指“当下所见到的现实完成者”。王龙溪主要从“见在良知”来阐述自己的观点,而其论辩对手则主要从“现成良知”的角度批评之。其次,论文考察了“见在良知”本体层面的内涵。其一,良知为造化之精灵,生成了天地万物,故良知为天地万物之本原,而天地万物为良知之呈现。其二,良知为体用一源者,不当分已发与未发。其三,良知为寂感不二者,寂中有感,感中有寂,寂感并无先后,并不存在先“归寂”后“感通”的问题。再次,论文对“见在良知”何以有遮蔽的问题进行了分析。遮蔽良知的因素主要有三种,分别是使人陷溺的“私欲”、使人执定的“知觉”和以“期必”“分别”为特征的“意识”。“欲”并非皆属消极,只是“私欲”会对良知造成遮蔽。圣人与常人之别就在有无私欲之遮蔽。代表性的私欲有“好名”“好货”“好色”三种,而种种欲望乃由于“意”而来。良知不是知识,但是良知和知觉相关,良知为知觉之本体,知觉为良知为发用,由此“知觉”具有本体论意义。而对知觉的执定方会蔽障。区分良知与食色之类所谓的知觉之关键,在于认识到使知觉有节而不产生执定的乃是良知。意识是“欲”与虚妄的根源,且会对良知造成遮蔽。对于“意识”之处理,关键在于将其置于良知的朗照、统摄之下,如此“意识”则顺于良知之发用流行,成为良知之用。最后,论文分析了去除良知遮蔽的三重工夫。其一,人们要相信当下呈现的良知。在龙溪看来良知如太虚,能应万物之变。物是良知凝聚融结出来的,致知就是要格“见在之物”,是没有内外之分的,否则“致知不在格物,便是着空”。所以工夫要从“见在”做开去,吾人要信得及“见在良知”。其二,要在当下按照不被私欲、私意干扰的“直心”去行动。“直心以动”不是率意纵性、不考虑人之常情和事态实际情况。直是心的本体,指此心与事事物物感应发用时没有“億度”“凑泊”“转换”“污染”掺杂其中,顺遂良知的自然发用流行而“直下承当”。其三,要当下随缘顺应以进于廓然大公即“空”的状态。良知发用流行本身就是“随缘”而起的,这意味着,此心不执着于典要、格套,而是处于廓然大公的状态如太虚一般,无一物障碍其发用流行。若是达到空空,则直造圣域,至此,见在随缘工夫臻至圆满之境。总之,王龙溪提出“见在良知”说,无疑有助于学者进一步理解和把握阳明的良知学说。聂双江、罗念庵、刘师泉等人则认为龙溪之说,实落入了以知觉为良知的窠臼,故与之展开了激烈的论辩。其实,王龙溪并非主张知觉即是良知,而是说良知能够在知觉中呈现。良知为体用一源者,其本体与发用皆为“具足”而“见在”者,但是,这种“具足”而“见在”之良知,在常人那里毕竟为利欲所遮蔽,故需要从万死一生之工夫中体究出来。因此,“见在良知”说并没有以感性浑洒为良知之运用,也没有否定致良知的艰辛工夫。这也就带来了中晚明相关论题的转化,即由批判“良知现成”转而为批判“圣人现成”。
其他文献
水资源是人类生产生活不可或缺的基础性资源,而食物系统被认为对水资源的影响是显著的。水足迹正是通过将消费与水资源联系起来,为水危机管理提供了新视角。中国农村尚有5亿多人口,其食物消费情况在过去十几年中发生了重大变化,定量测算农村居民食物消费的水足迹并探究其影响因素,是分析居民食物消费活动对水资源系统影响的研究基础,对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基于2005—2020年中国省级农村居民食物消费
学位
稻米作为主食,是世界上人口使用率最高的粮食作物,与人类的生活息息相关。然而随着社会的发展,重金属镉对耕地造成的污染日趋严重,而重金属镉又易在水稻中富集,从而威胁人类的身体健康,因此,本研究从农田安全生产实际出发,以中轻度污染土壤为条件,采用室内土培和大田联合的试验方法,选择五种低吸收品种水稻在当地进行试种,用土培试验探究低吸收品种水稻吸收镉的差异和重金属镉在水稻不同生长时期的分布特征,并用大田试验
学位
我国农地流转市场正在转型是一个重大现实,对区域种植结构产生深远影响,种植结构“非粮化”抑或“趋粮化”是学术界讨论的热点。基于此,本文以我国西南喀斯特五省区为研究区域,利用2019年贵州大学喀斯特地区农村经济调查数据(CKRS),对农地流转市场转型及农户种植行为进行现实刻画,利用Logit和Tobit模型进行实证检验,进一步结合贵州省六枝特区郎岱镇案例分析,探究该区域农地流转市场转型对农业种植结构的
学位
从哲学维度来看,绿色发展是历史逻辑、理论逻辑和实践逻辑的有机统一,是“必然”“应然”和“实然”的辩证统一,是“合规律性”和“合目的性”的内在统一。从内容与意义上看,绿色发展理念源于经验升华、理性凝结、历史淬炼,是党中央立足于世界发展形势和我国现实基本国情所提出的前瞻性理念,是党的发展理念的重大创新,是内涵极其丰富的发展理念,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途径与手段。绿色发展理念深厚的历史逻辑体现在人类文明演
学位
农为国本,地为农基。我国农地流转市场正发生深刻转型,农地流转对象、流转合约和流转租金都发生重要改变,进而推动农业生产率的分化。探究西南喀斯特地区农地流转市场转型对农业生产率的影响,对推进山区农业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现实意义。本文利用贵州大学2019年西南喀斯特地区农村经济调查数据(CKRS),通过建立Tobit、PSM等模型,从流转对象、流转租金、流转合约三个角度考察了农地流转市场转型对农业生产率的
学位
随着生态文明建设的逐步推进,各地区开始主动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从过去的过度依赖自然资源的发展模式慢慢转化为绿色高质量的发展模式。生态效率兼顾了经济、社会、生态等方面的协调发展,已成为综合评价区域内生产活动的重要方法。长三角城市群虽然具有较强的综合实力,但生态与经济的协调发展仍面临一些问题,如生态环境压力不断增加、要素配置不合理等。因此,对长三角城市群的生态效率进行评价并分析其影响因素,有助于实现该区
学位
西南地区既是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的富集区,又是经济发展落后地区和生态脆弱区。在此环境下,绿色经济发展水平低,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之间的矛盾尖锐,不可持续问题突出,存在生产效率低、污染排放大等问题,绿色发展理念的提出为西南地区经济转型指明了出路。通过对西南地区绿色经济发展现状进行分析,基于投入产出效率的角度构建绿色经济效率的综合评价指标体系,采用含有非期望产出的Super-SBM模型和Malmquist
学位
十八大以来,我国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发展取得历史性成就,战略性支柱产业地位更加突出。随着我国主要矛盾的转化,文化与旅游产业融合进入黄金发展和矛盾凸显期,各区域间文旅融合发展水平差异大、产业基础弱、集聚水平低等制约了文旅融合结构、质量与效益的发挥,无法满足大众旅游消费时代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求对个性化、差异化的优质旅游需要。因此,聚焦文化与旅游产业融合发展议题,系统测度我国文旅融合发展的区域差
学位
十九大报告指出: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也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战略支撑。高技术产业作为科技创新成果最集中的产业,其发展对加快我国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进程有重要的助推作用。但因高技术产业具高投入、高风险等特点,使得高技术产业很难吸引到资金,这意味着高技术产业想要持续发展,需要金融体系给予持续性、针对性的支持。科技金融是解决高技术产业融资难题的有效途径,研究科技金融如何汇聚金融资源以支持和促进高技术
学位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农田土壤重金属污染问题日益严峻,而镉(Cd)是土壤中的首要污染物。本文通过大田试验和盆栽试验,采用硅肥、钙镁磷肥和全生育期淹水灌溉的方式,研究不同的水肥调控方式对土壤Cd生物有效性和水稻体内Cd积累的影响,并筛选出适合不同污染程度土壤的水肥调控方式。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土壤Cd污染严重威胁着环境安全和人类健康。本研究通过田间试验,探究了钙镁磷肥和水分管理对土壤中Cd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