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震云小说的悲剧意蕴探究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ongguorenaa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刘震云作为当代文坛的一位骁将,其小说创作收获颇丰。通过梳理刘震云不同时期的作品,就会发现其小说隐含着诸多悲剧因素。无论是悲剧情节,还是悲剧内涵都体现了作者的情感倾向、人文情怀以及他对人生的哲理性思考。探究刘震云小说的悲剧意蕴,从横向上拓宽了研究的角度,从纵向上深化了作品的内涵。刘震云具有一种悲剧意识,他在自己的创作中融入了这种悲剧意识。主题方面,生存悲剧、死亡悲剧、宿命悲剧以及人性悲剧共同构成了刘震云小说的四大主题。关注人的生存处境,他书写了生存悲剧,不仅表现了人物窘迫的物质生存条件,同时也展现了人物精神生存的贫乏和无奈。关注人的生死命运,刘震云书写了死亡悲剧,揭示历史进程中惨痛的死亡场面和日常生活中不可替代的个人死亡。关注人的轮回的宿命,他书写了宿命之悲,他笔下的人物就像无力的困兽,承受着悲凉的生死宿命和孤独宿命。关注人的本性,刘震云书写了人性悲剧,揭露了人类自私自利的本性和扭曲异化的人性。在这些悲剧主题的导引下,刘震云又塑造了形形色色的悲剧主人公。这些主人公,有的承受着权力的重压,失去了作为人的正常的形态,成为了被权力所异化的悲剧人物;有的从农村走出来寓居于城市,又在物欲横流的都市空间里迷失了自我,成为都市人消费的对象,在精神上逐渐与故乡脱节;有的在现实生活中缺少可以沟通的对象,被孤独宿命所裹挟,成为苦苦挣扎的孤独个体。刘震云是当下颇具实力的作家,其小说创作的艺术手法也是相当成熟的。在表现悲剧意蕴的时候,刘震云秉持自己的一贯姿态,以喜写悲,进而形成喜与悲的强烈张力,突出了悲剧内涵。同时也运用反讽、戏仿等手法以及审丑化的书写,让读者体验小说所呈现的滑稽与悲壮,感受人物的卑微与可怜,知晓生活的无奈与琐碎,洞察人性的堕落与肮脏。刘震云是一位“鲁迅式的作家”,和鲁迅先生一样,是一位痛苦的批判者,他内心潜隐着一套属于自己的生存哲学。他始终秉持一位作家的职责和良知,在创作中不断思考,也在思考中继续创作;他的作品也透露出一种人道主义精神。首先,他勘探当代人的现实生存的不合理性和荒谬性,揭露当代人的异化现状,感悟群体的非理性的生存状态,对个体生命的生存境况也给予一定关怀。其次,作为鲁迅批判精神的直接继承者,刘震云敢于真诚、大胆地直面人生,揭露人生的“血和肉”。他的小说中透露着一股强烈的批判意识,他不仅把人生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同时在毁灭之后又深入地解剖了悲剧背后丑陋的国民性与肮脏的权力斗争游戏,进一步深化了其小说的悲剧内涵。当然,解剖和批判并不是刘震云的最终目的,暴露丑陋的现实实则是想要呼唤光明,揭露丑恶的人性是为了唤醒逐渐麻木的当代国民,让我们思考我们的人生,反思我们的人性,进而改变怪诞的现状。
其他文献
对中国城市反贫困政策发展路径的研究,Neil Gilbert和Paul Terrell关于社会福利政策维度的分析提供了一个崭新的视角。由此可理顺中国城市反贫困政策可选择的发展路径:在价值
本文是一篇儿童小说翻译实践报告。笔者选取儿童小说凯蒂系列第二部《凯蒂在学校做了什么》第二章至第九章进行翻译尝试,在完成翻译实践的基础上进行翻译报告写作。本报告首先
新鲜中药是指在中医药理论指导下应用的新鲜植物类中草药或昆虫类药品,使用新鲜中药治病是中医的重要特色之一。文章从新鲜中药的历史沿革、有效成份研究、药理作用研究、保
优化没食子酸的最佳提取工艺,为地榆在中药材方面的开发和利用提供依据。以出膏率和没食子酸提取量为评价指标,采用Plackett-Burnman设计联合Box-Behnken-响应面法对没食子酸
人文主义精神是文学创作中一种可贵的思想情愫。在文学创作中具有崇高的价值。在当今文学作品多元化的潮流中,探寻人生及社会价值,有着重要的意义。刘震云在当今文坛上是一位个
随着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化,中国经济实力和综合国力的显著提高,中国在国际上的影响力也日益增强。因此,越来越多的外国人到中国旅游观光。作为中国旅游大省之一的山东,因其丰富的
根据考古文物工作者多年的考证,证实在我国南方和西南方的一些省区,特别是在壮、瑶、苗、侗、彝等少数民族先民的聚居区,早在二千多年前就出现了铜鼓,并且广泛、长期地使用和流传
长期生活于武汉这座城市的作家方方,在三十余年创作生涯中始终保持着持久而旺盛的创造力,数百万字的作品尽管在题材、风格等方面不断变化,但在这变化之中始终不变的就是对武汉的
近年来我国城市房价上涨过快,在新农村建设过程中衍生出的一种新的房产存在形式,被人们称为“小产权房”。小产权房是指在农村集体土地上建设的房屋,未缴纳土地出让金等费用,其产
风力发电作为技术成熟度最高、应用最广泛的新能源发电方式,近年来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在规模风电并网难、消纳难,以及“弃风”问题无法得到有效解决的背景下,建立风电集中预